劉慶
摘 ? 要:以“教材+教室+講授”為特征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我國職業院校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學模式,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功能,但該模式缺乏體驗性、情景性、交互性等,受到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教育產品的嚴峻沖擊,但“人工智能+大數據“教育產品又存在教育理念弱化、教學資源體系碎片化、情感教育缺失等問題。針對傳統教育和“人工智能+大數據”教育產品優缺點,提出了“數據+技術+思維”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思維重構,實現傳統教育教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教育教學優勢互補,以增強職業教育的時代特色,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人工智能 ?職業教育教學 ?思維重構
中圖分類號:G671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5(a)-0240-02
2017年國務院下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利用智能技術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的全流程應用。不論是對新商業模式的追求,還是受政策引導,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教育行業標準配置。從智能化的作業批改、文字語音識別測評、拍照+搜題、自適應的學習等場景,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在教育領域,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和討論,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在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未來的教育如何發展?教師的育人角色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傳統教室會不會空無一人?等等。針對教育專家、學者關于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教學的沖擊的擔憂,職業教育教學該如何面對,如何進行思維重構,成為擺在教育界的一大挑戰。
1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甚至是思維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1]。該領域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機器人、語言語音識別、圖像圖形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大數據,脫離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就缺少了流動的血液。因此人工智能集成了大數據分析、文字語音識別、機器學習、虛擬現實等技術于一體,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大大增強了教育的體驗性、情景性、人機交互性。
2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優勢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很多的“小清醒”,逐漸顯現了其優勢,主要體現在:
(1)教育資源已經形成了大數據,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集成。便于教師、學生、家長拾取。(2)中國傳統教育離不開刷題,而引入人工智能的刷題系統,可以對學生的刷題過程進行記憶和分析,能準確判斷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短板,從而有針對性強化短板訓練。(3)學生通過人機交互式的學習,增強了體驗性,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習成本。(4)在課外輔導方面,能大大減輕家長及教師的輔導工作量,也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3 ?人工智能教育產品在教育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是一個特殊行業,其本質是對人的塑造。而采取人工智能的機器能否擔當起這樣的重任,答案是有爭議的。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也出現了不可避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理念缺失。作為學校,其存在的最大價值在于營造育人環境和與社會相適應的一整套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培育著康健向上、具備正確價值觀的一代代學生。但是作為人工智能的教育環境,其主要針對知識的傳播,而不能完全實現育人的功能。(2)教育資源缺乏體系化。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教育資源較為緊缺,同時教育資源并未形成體系,基于大數據的教育資源,呈現碎片化。(3)情感教育缺乏。具備人工智能的機器缺乏情感,在人機交互過程中,不能感知對方的情感變化,因此傳統教育的情感教育,人工智能是不能完成這一重要教育功能。人工智能已經廣泛進入到教育領域,特別是在職業教育領域,更是實現了VR虛擬現實、情景再現式教育等。教育界已經對人工智能產生了高度重視,同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4 ?教育教學思維重構
傳統教育模式采用的“教材+教室+講授”方式,已經受到人工智能強有力的沖擊,學生掌握知識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材、教室和教師。同時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并受到教育界的青睞,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教育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應該隨應發展潮流,重構教育思維模式,使教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的影響、發展規律、對未來學校的沖擊等,增強緊迫感。學校應該解放思想,重構教育思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1]。
4.1 重構職業教育教學思維
改變傳統“教材+教室+講授”的教育教學模式,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的鮮明特點,形成“數據+技術+思維”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單一的紙質教材,已經遠不能承載龐大的知識體系,更不能實現多種媒體交互和鏈接。教育資源以多種媒體共同交匯而形成的大數據資源庫,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檢索、學習和傳播。傳統的教室,雖然目前已配置了多媒體設備,但主要用于教師課件展示,學生不能通過多媒體設備實現交互性。學生已經厭倦了這種傳統教室,不愿再走入教室,導致學習的嚴重缺曠現象。而學生更喜歡通過智能終端、手持智能設備等先進技術暢游大數據形成的知識的海洋。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由于受教師本身業務素質的影響,同時不能回放,導致講授效果差強人意。而互聯網思維,即開放與共享,人們通過各種社交平臺交流和傳播思想,并產生龐大的大數據資源,通過人工智能處理,產生非常有價值的知識寶庫[2]。傳統的“教材+教室+講授”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并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教育界應該順應時代步伐,采用“數據+技術+思維”的教育教學模式,即將教育教學不斷向前推進。
4.2 重構教育教學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過程,要體現“數據+技術+思維”的模式,采用“開放、共享”的思維,大力引進互聯網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如中國大學MOOC課程、企業培訓課程、人工智能教育產品課程等。試行校校、相企學分互認,取得合格成績單后,可以與本校相關課程學分互認。通過構建“開放、共享”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受教育者適應“數據+技術+思維”的教育模式。
4.3 重構課堂教學體系
人工智能在線產品的層出不窮,傳統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減弱,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很多,不再愿意走進課堂。基于此,學校必須重構課堂教學體系,讓學生主動走進課堂。針對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利用“數據+技術+思維”模式,構建以云課堂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體系。學校重構課堂教學體系,研發課堂教學管理平臺,形成學校核心競爭力。
(1)教。將傳統課堂教學內容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通過速課、慕課等多種形式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內容,包括多媒體課件、視頻、交互性作業等,形成教學大數據,并發布到學校自主設計和開發的云課堂教學平臺,通過“教室+互聯網”的形式組織教學。(2)學。學生通過“教室+智能終端”的形式從課前、課中、課后全流程參與學習,每個過程都有精心設計的學習目標和相關測試,學生的學習測試結果由教學平臺自動記錄,并作為學生平時成績。(3)評。學生針對每個教學環節,可以評價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由教學平臺自記錄,并作為教師考核依據之一。(4)管。教學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教學平臺進入每位教師的“云課堂”,對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效果、學生評價等進行監控和評估。
5 ?保障體系
5.1 數據保障
數據是“數據+技術+思維”教育教學模式的核心,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規格,成立專門的團隊,開發、收集、整理相關教育教學資源,并通過文字、PPT、視頻、動畫、娛樂、聲音、鏈接等形態呈現,形成教育教學資源大數據庫。教師根據教育教學需要,組合、拾取相關內容,學生也可以根據學習需要,檢索相關教學資源。
5.2 技術保障
技術是基于“數據+技術+思維”教育教學模式的支撐。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教育教學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數據的存儲、管理和使用等功能[3]。涉及的主要技術包括云計算、大數據處理及檢索、智能終端交互等。學校應該建立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存儲處理系統、校園網絡無線接入系統等,為“數據+技術+思維”教育教學模式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
5.3 教師培養保障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雖然人工智能代替不了教師職業,但教師也不再是一支粉筆走遍天下了,教師必須緊跟教育發展時代潮流,不斷學習和培訓。學校應組織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讓教師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的相關技術,能獨立制作“圖、文、聲、視”等并茂的交互式、多種媒體教學資源。
5.4 思維理念保障
人工智能時代,帶給人類最大的變革是思維和理念的變革,因此作為職業教育,更應秉持開放、共享的思維,作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根據受教育者的需要,不斷重構教育思維,以適應新的教育教學的不斷變化。
6 ?結語
人工智能猶如一陣春風,吹遍教育大地,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體驗式、交互式、情景式教育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也應該清醒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教育理念、教育資源資體系化、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天生不足,因此“數據+技術+思維“的教育教學模式能夠形成傳統教育與人工智能教育的優勢互補,也是今后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的必然。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應從各自分工重構教育思維,緊跟時代步伐,讓人工智能為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 徐貴寶.”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策略解析[J].世界電信,2016(3):71-75.
[2] 陳曉珊.人工智能時代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質[J].現代教育技術,2018(1):31-37.
[3] 譚維智.不教的教育學——“互聯網+”時代教育學的顛覆性創新[J].教育研究,2016(2):37-49.
[4] 車品覺.決戰大數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