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銘 陳澍楓 陳俊余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東中西部新聞扶貧的經驗模式,建立區域個案資料,探索新聞媒體公共服務的寶貴經驗,以期為廣西的新聞扶貧實踐模式提供借鑒,尋找成熟的媒體公共服務改進模式,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精準扶貧中的公共職能,拓展在新形勢下的公共服務路徑和空間。
關鍵詞:新聞媒體;新聞扶貧
新聞扶貧作為一個實踐性概念,在上世紀80年代末已出現,以其獨有的新聞傳播功能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作用。脫貧是一個社會性事業,需要全民參與其中,新聞媒體將扶貧工作以各種新聞媒介進行傳播,讓社會群眾了解到扶貧工作,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具有引導扶貧輿論、傳播扶貧咨詢和監督扶貧工作的作用。
一、廣西新聞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廣西是民族省區,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截至2018年末全區農村貧困人口140萬人,全區貧困發生率3.3%,還有著33個國家貧困縣。由于廣西內多是大山地區,生態環境差,經濟發展滯后,因此廣西貧困發生率較高。廣西的很多貧困縣,既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又是革命老區,同時一些貧困地區多位于偏遠的大山地區,這部分地區信息落后,這使得該地區的扶貧工作更加難以開展。因此在扶貧工作中需通過有效措施完善貧困地區的信息建設,才能更好地解決貧困問題。
(一)產業扶貧產品宣傳效果不好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總體脫貧方針都是產業扶貧,以產業支撐脫貧工作順利進行。在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種植蔬果等產品,帶動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實現貧困戶增收致富。當前,雖然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較好,所種植養殖的產品多種多樣,但是大部分貧困地區都存在著產品不知銷往何處的難題。出現這樣的難題,一方面是因為貧困地區處于大山偏遠地區,道路建設不完善,產品運不出去,另一方面是信息落后,沒有良好的平臺將產品宣傳出去。
目前存在著產品沒有銷路,產品宣傳不力等問題。在廣西的扶貧工作中,沒有權威的新聞媒體媒介對貧困地區產品進行良好的宣傳,總體而言,在扶貧工作中,產業扶貧的產品宣傳效果不好,沒有充分利用權威新聞媒體的作用。
(二)新聞媒體資源分配不均勻
近年來社會的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新聞媒體等發展也跟隨著時代腳步,但是廣西仍然有很多貧困地區信息落后,貧困地區的信息難以得到有效的宣傳,一些想進入貧困地區扶持發展的企業不知如何收集貧困地區信息,因此多數貧困地區在“基地+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中難以引進優秀企業。而在一些權威新聞媒體比如廣西日報、南國早報等對扶貧工作的宣傳也非常有限,社會對扶貧工作的了解少之又少。廣西也是少數民族較多的省市,有著眾多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有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個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景點也是非常多,但是得不到好的宣傳,也難以吸引游客前來。
扶貧工作,需要全社會一起參與,先富帶動后富。在社會上其實有許多優秀企業希望能夠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但是由于關于扶貧工作的信息閉塞,沒有足夠的信息去了解貧困地區的扶貧產業,使得社會企業在扶貧工作中參與度低。一些權威的媒體對扶貧工作地報道都比較片面,沒有去深入報道,沒有將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作用體現到扶貧工作中去。
(三)缺少專業的新聞扶貧媒介
偏遠地區的貧困群眾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觀念落后,科技意識較低,生產經營能力較低,對于扶貧產業沒有信心,不敢輕易嘗試,對于國家的扶貧政策也沒有足夠的了解,使得扶貧工作難以展開。缺少專業的新聞扶貧機媒介,貧困地區對于國家的扶貧方針,地方的扶貧政策只能從當地村委會通知,干部口頭傳播等途徑獲取,普及率不大。一些貧困地區的貧困戶也缺少農產品培育養殖知識以及產業經營經驗,這些也是脫貧攻堅戰的大難題。
目前廣西沒有專業的扶貧媒介,貧困戶對于惠民政策、扶貧政策更是無從了解,脫貧意識低,對于農產品養殖的知識更是匱乏,要解決這些難題,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東中西部地區新聞扶貧模式經驗探索
(一)惠州新聞扶貧案例分析
惠州下龍村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種植楊桃,由于該村處于北回歸線上,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楊桃,因此下龍村種植的楊桃十分清甜。但是由于村子位置較為偏遠,道路建設不夠完善,楊桃市場信息不靈通,因此下龍村的楊桃處于滯銷的狀況。于是惠州日報便利用旗下幾個報刊先后推出了20篇報道對下龍村的楊桃進行宣傳,使得下龍村楊桃知名度大升。同時惠州日報借助其讀者眾多這一先天優勢,創辦了匯報電商運營平臺,貧困地區的各類產品得以在此平臺上宣傳售賣,為貧困戶的產品拓寬了銷售渠道,真正地為惠州脫貧攻堅戰提供助力。
同時今日惠州網上也設立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題。在此專題中,內容皆是關于惠州扶貧工作的信息,由介紹惠州貧困地區龍門的好山好水,有介紹惠州精準扶貧項目進展情況的,有宣傳惠州農產品的,也有介紹惠州扶貧工作成果的,報道真實全面,讓社會群眾對惠州扶貧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扶貧工作的順利更是獲得惠州百姓的一致好評。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聞媒體為扶貧產業產品提供了很好的宣傳平臺,提高了產品知名度,拓寬了銷售渠道;設立脫貧攻堅專題,使扶貧宣傳更集中,更有力,為惠州貧困地區引進好項目好企業,讓惠州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
(二)媒體資源助力貴州扶貧
為戰勝深度貧困這個非常之敵,貴州省委宣傳部組織省主要新聞單位集中火力、精準發力、齊心協力,從8月起至2020年貴州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以每年2.2億元、四年共計8.8億元的媒體資源,每月免費宣傳深度貧困地區的一種扶貧產業和產品,推動扶貧工作順利進行。入選媒體宣傳的不僅有農產品,也有少數民族特色產品、工藝品等,更有民族特色旅游景點等。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旅游景點向來受游客青睞,在那里能夠感受到異域風情,而貴州也有少數民族文化,但是多位于偏遠山區中,因為得不到良好的宣傳而知名度不高,游客也稀少,現在得到貴州媒體的免費宣傳之后,其知名度提高了,前來游玩的游客也多了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免費宣傳能夠推動更多貧困戶參與,提高產品知名度,為特色旅游景點吸引更多游客,同時將逐步擴大免費宣傳的范圍,促進更多農戶增收。
媒體資源向扶貧項目傾斜,通過持續性地宣傳,能夠為扶貧產業提供專業的宣傳報道,有效提高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產品的知名度,打造貴州貧困地區品牌產業,有效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三)“輿論扶貧”助力革命老區
革命老區是我國重要的紅色革命發源地,為我國紅色革命做出巨大的貢獻。但是現在仍讓有一些革命老區屬于貧困地區,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對老區開發建設和脫貧攻堅進行部署。為助力老區脫貧工作發展,河南廣電媒體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開展“輿論扶貧”集中采訪活動,深入到大別山革命老區,采訪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了解他們在脫貧攻堅戰中的措施與困難,將收集到的訪談記錄、視頻資料制作成新聞報道以及電視新聞,并制作成系列報道在廣電媒體中播放,同時利用微博、微信、手機臺等新媒體傳播手段發布了大量的相關稿件,以實際行動為革命老區脫貧工作提供支持。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為首的報刊也舉辦了“老區新聞扶貧開發百村行”系列報道,在全省老區選取了約一百個貧困村進行詳細地報道。這些老區脫貧攻堅的報道一經播放便取得了很好的輿論效果,在社會上贏得一致好評,讓社會群眾看到政府在革命老區的脫貧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這些系列報道不僅很好的向社會展示了老區脫貧工作進展,更是讓革命老區的扶貧產品,紅色文化旅游景點得到一波很好的宣傳,讓社會關注到革命老區,為老區吸引社會資源,間接拉動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
廣電媒體以及報業集團對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戰的系列報道,對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工作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支持,為老區脫貧攻堅提供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讓社會民眾看到老區脫貧攻堅的成果,讓社會輿論聚焦到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上,讓社會群眾也參與到脫貧攻堅中。同時更是很好地宣傳了革命老區的扶貧產業產品和文旅產品,吸引了社會群眾到革命老區消費,推動老區脫貧致富工作。
三、廣西新聞扶貧模式優化設計
(一)新聞媒體設立扶貧專題,助力脫貧攻堅
目前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方針,新聞媒體可以對此加大力度宣傳。比如讀者眾多的廣西日報、南國早報等,這些報刊都積累了大量的讀者。在這些報刊加上專門的扶貧新聞版塊,這部分內容可以是扶貧產業農產品的宣傳、特色旅游景點的宣傳等。特別是廣西也是擁有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村落,由于他們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因此少數民族村寨的貧困發生率也較高。像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村寨依然保持著他們傳統的生活習慣,在那里可以感受到風情萬種的異域風情,因此少數民族景點旅游也是比較受外地游客青睞的,新聞媒體可以對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景點進行宣傳吸引游客,使得貧困地區特產得到更好的銷路以及貧困地區的旅游產業得到發展,達到扶貧的效果。像這樣專門設立專業的新聞扶貧機構,不僅能為報刊本身積累讀者,獲取社會好感度,也能對扶貧進行宣傳,助力脫貧攻堅戰。像以上提到的廣西日報、南國早報都是紙質媒介,新聞扶貧報道可以以報紙作為媒介,也可以以其他方式作為媒介,比如電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網絡新聞等,都可以作為媒介,多樣性的媒介也會增加受眾,起到更好的扶貧效果。
(二)廣電媒體開展扶貧系列報道,助力脫貧攻堅
相比于報刊等紙質媒體,電視傳播媒體無疑觀眾更多,信息傳播更及時,而且傳播畫面直觀易懂,受眾不受文化限制,因此在電視媒體上進行扶貧專項報道的效果是更好的。廣西衛視媒體可以設立脫貧攻堅頻道,派遣記者前往廣西貧困地區,采訪當地村委干部,貧困群眾,收集脫貧攻堅中的真實事例,拍攝視頻,開展廣西脫貧攻堅系列專題報道。在此報道中,可以宣傳脫貧致富先進個人事例報道,宣傳致富經驗;也可以對扶貧產業中的一個項目進行報道,對整個項目的過程進行跟蹤報道,分享生產經驗。同時廣西也有著多個革命老區,比如左右江革命老區、百色革命老區等,對于這些貧困的革命老區,可以挖掘老區的紅色革命故事,發揚革命老區的革命精神,讓更多人了解革命老區的革命歷史,這也是助力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廣電媒體對扶貧工作的報道需真實、正能量,引導社會輿論對扶貧工作的支持。也讓貧困戶看到脫貧成功的典型事例,提高脫貧意識,增加脫貧信心,加速推進全省的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進行。
(三)設立專業扶貧網站
如今已經步入互聯網時代,扶貧工作也應該與“互聯網+”模式相結合。省扶貧辦公室應帶頭建立廣西扶貧工作專業網站,全省的各個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都可以放到網站內,整合在一起,便于扶貧宣傳與扶貧信息搜索。在網站內設立各項專題,比如扶貧新聞中心,可以將各地扶貧工作進展以網絡新聞形式進行報道;扶貧先進事例專題,可以報道各脫貧成功的典型事例;政策法規專題,在此專題可以看到國家、廣西自治區和各個縣市的扶貧政策、惠民政策,以及政策解讀等;扶貧項目專題,可以在此專題介紹各個地區的扶貧項目,吸引合作企業前來投資;生產知識專題,在此專題科普各種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經驗。現在網上購物已經發展迅速,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主流,扶貧也應跟上社會潮流,可以在網站內開設扶貧產品銷售平臺,貧困戶可以在這里將自家的農產品進行售賣,而網民也可以在這里買到優質的農產品,這樣可以拓寬貧困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建立專業扶貧網站媒介,能夠整合扶貧信息與資源,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強大助力。
目前,各個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沒有得到很好的報道,社會群眾對于脫貧攻堅工作知之甚少。新聞扶貧這一新的扶貧理念應該得到廣泛使用。媒體對于扶貧工作的報道,不僅能讓社會了解到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還能讓社會群眾一起參與到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中。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應該全社會參與其中,新聞扶貧能夠發揮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引導社會輿論向脫貧攻堅集中,讓全民參與度提高,讓更多人了解扶貧工作,參與到其中,才能讓貧困戶更快地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李剛存.新聞扶貧的實踐基礎及理論依據[J].新聞知識,2015(02):6-8.
[2]沙勇.淺析精準扶貧中的媒體責任[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43-44.
[3]崔松旺.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老區發展——河南廣電媒體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開展“輿論扶貧”集中采訪活動[J].首播,2016(6):19-20.
[4]蔣勤國,何萬明.發揮媒體優勢 實施新聞扶貧——以惠州報業傳媒集團實踐為例[J].新聞戰線,2016(24):6-8.
[5]農超.政協媒體在新聞扶貧中發揮作用的探索[J].新潮,2019(05):4-5+17.
項目信息:廣西財經學院2018級大學生創業大賽區級立項,項目編號:201811548206
作者簡介:
朱鴻銘(1996-),男,廣西梧州人,廣西財經學院本科生,學生,研究方向: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陳澍楓(1997-),男,廣西柳州人,廣西財經學院本科生,學生,研究方向: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陳俊余(1997-),男,廣西防城港人,廣西財經學院本科生,學生,研究方向:房地產開發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