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梅 鄧琴琴 李影 房通
摘 要: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城鎮逐漸成為當前國家城鎮化發展的主流方向,同時也是從城鎮到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國家各個部委及各個省都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不斷加大補貼力度,鼓勵綠色生態城鎮建設和綠色建筑發展。本文以山東省某城市的綠色生態示范城鎮為例從規劃到建設,重點分析綠色建筑、能源、固廢處理、水資源等系統的實用性發展和建設。
關鍵詞:綠色生態城鎮;綠色建筑;能源;固廢處理
1 ?引言
目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快速發展步伐導致城鎮的粗放發展,這樣的發展速度是以高污染、高能耗的破壞為代價的。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在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更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把城鎮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1]。早于2011年6月財政部財建﹝2011﹞341號文件就發布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示范的實施意見》,并編制了《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建設評價指標(試行)》。隨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湖北等多省市相繼出臺了加快綠色重點小城鎮、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綠色生態城鎮等相關政策,全國先后涌現出城市輻射型(京津冀、長三角)、鄉鎮企業推動型(“蘇南模式”)、民營經濟主導型(“溫州模式”)、外資驅動型(“珠三角地區”)的綠色、特色、生態、低碳經典小城鎮,這些城鎮的建設都是人類群體生活向生態文明方向發展的一種演變,本文以山東省某市的兩個“綠色生態城鎮”做為研究對象進行詮釋。
2 ?綠色生態城鎮評價體系及實施內容
現以兩個綠色生態城鎮建設為例,依據《山東省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技術導則(試行)》[2]內容,按照《山東省綠色生態城鎮評估驗收要點》[3]驗收要求,落實山東省年度綠色生態城區(鎮)試點示范項目,建立綠色、生態、宜居、特色城鎮。
2.1綠色生態城鎮評估與實施
山東省綠色生態城鎮評價指標依據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歷史人文特色、氣候條件、自然資源、市政設施、建設與規劃、生物多樣性10大體系100多個子項指標確定合理的技術路徑,通過立項申報、專項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和項目驗收五個階段進行,在鎮域范圍突出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市政、清潔能源、節約資源等重點指標引導和量化,采用適宜技術、合理高效的綠色環保產品、材料及設備[2]。
2.2綠色生態城鎮建設與發展
從生態城鎮整體性、可持續性、特色化、可量化上了解不同城鎮在不同環境基礎條件下的綠色生態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成績。
城鎮一,深化綠色生態示范建設,同時以鎮核心區為中心,將綠色生態示范建設重點拓展到周邊區域,全面提升城鎮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和服務職能。建設實施5個綠色建筑項目;縣鎮之間公共交通全面使用新能源汽車并實現四條公交環線;完成鎮域河水治理,新建污水處理廠;國道兩邊各建30米寬的綠化帶;實現天然氣管道村村通。
城鎮二,打造具有北方水鄉特色的濱湖綠色示范鎮。完成4個綠色建筑項目;供暖實現清潔化;景觀照明全部采用高效節能燈具;室外采用透水地面鋪裝和節水灌溉;建設3處污水處理站;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密閉化轉運;共建特色農業生態園、濕地公園及濱湖公園;規劃建設多條新能源公交車線路,實現綠色低碳交通出行;擴大綠化覆蓋農田林網,實現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6.7%,人均綠地面積達9.75平方米。
3 ?綠色生態城鎮綜合分析
綠色生態城鎮建設根據鎮域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適宜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布規律劃分功能區、指導保護和建設實施,基于城鎮總體規劃以及詳細規劃等規劃體系,從社會、經濟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
3.1宏觀層面分析
宏觀層面的分析基于城鎮的生態資源條件以及影響因素,明確城鎮整體的規劃結構與布局,可以從生態基底保護為導向進行生態分區控制和以開發建設為導向的功能分區控制[4]。城鎮一結合當地常年主導風向,實施開發區域以外工業廢排,依托現有景觀資源充分利用。城鎮二依托當地特有淡水湖泊這一自然水域優勢,保護和塑造水體的連續性,建立生物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環境系統。
合理設置兩個不同城鎮生態防護區域,通過上述兩個示范城鎮的發展和建設,可明確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城鎮要以當地現有森林、濕地、湖泊、農田、林地等資源建立防護帶和隔離帶,分析生態空間在城鎮外圍實施建設合理的綠色生態屏障,對城鎮廊道內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平衡,疏通綠色廊道、修復自然廊道、恢復廊道的連續性,建立綜合的廊道體系,形成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總體結構。
3.2中觀層面分析
中觀層面分析基于土地開發建設尺度,應充分保護環境和生態資源。城鎮一完善內外部交通組織相互銜接,建設實施國道、省道、規劃的鎮域四條大道及兩側設置30米的生態防護帶,其他主要交通干線兩側設15~20米的生態防護帶。城鎮二構建組團生態湖泊及周邊綠地系統,結合動物生態路徑廊道,設置綠色生態跳板。將兩個城鎮的土地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減到最小,依據區域流域管理和低影響開發理念,對區域土地利用進行合理配置與調整,構建綠色交通網絡。
3.3微觀層面分析
微觀層面的分析基于保持原有地貌、植被和動物,結合自然稟賦營造景觀特色。貫徹低影響開發理念,建設雨水、污水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發揮。在建筑節能方面,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運用相關技術實現在建筑生命周期過程最大程度地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如城鎮一新建污水處理廠,城鎮二建設光伏特色小鎮形成以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主導產業,依據綠色生態城鎮技術路徑建設實施,充分利用緊湊、多樣、多功能一體等相關技術,同時結合風、太陽能、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實現的更自然化。
4 ?結語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化發展,推動城鎮切實而有效、有序的健康發展,采用生態規劃設計指導城鎮實施,從上述兩個綠色生態城鎮的整體性、可持續性、特色化、可量化上了解發展成績,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析城鎮社會、經濟和自然方面的融合發展,尋求綠色生態城鎮生態宜居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劉楊.《新華社特約評論員: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二論學習貫徹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新華社, 2018-02-06.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5/content_5264065.htm
[2]王昭,唐建平等主編. 《山東省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技術導則(試行)》.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魯建節科字﹝2017﹞12號.
[3]《山東省綠色生態城鎮評估驗收要點》.魯建節科字﹝2017﹞24號.
[4]卜琳,孫江寧. 綠色小城鎮生態規劃方法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4年04期.
作者簡介:
崔艷梅(1978.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研究方向:綠色生態城市(區/鎮)建設、綠色建筑及建筑節能等領域。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2.建科環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