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個片段解解饞
我采訪杰克·韋爾奇是在2001年年初,那時他還擔任著世界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采訪的場所就是公司紐約總部的董事會會議廳,墻上掛著包括發明家兼第一任董事長托馬斯·愛迪生在內的歷屆董事的照片。這些照片就像一部無言的歷史,提醒著繼任者好自為之。在前輩們或慈祥或嚴厲的目光注視下,韋爾奇在過去的20年使公司的市值從1981年的120 億美元增長了40 多倍,成為名副其實的“經營之神”。而他的“六個西格瑪”質量管理體系在中國也備受尊崇。他從一名工程師成長為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CEO(上任時只有45歲),看透了大公司的官僚拖沓,決定再也不要看那些死氣沉沉的計劃書,而是要提供計劃的人坐在自己的面前。“我要看著你的眼睛,看到你的激情! ”于是他把管理層次從9 個減少到4 個,稱之為扁平化管理。他還給自己的經理們定下了標準,那就是每年都要淘汰10%的員工,而且一家分公司要么在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第一或第二的位置,要么就會被賣掉。“這不是有意為難他們,沒有什么比在一個名列第四、第五的公司里任職更糟糕的了,因為他們會非常沮喪。我認為我們必須有一種求勝的氛圍。”甚至有一次他去百貨商店買衣服時,還被商場經理拉到角落里問:“韋爾奇先生,您認為我有必要每年更換10%的員工嗎,即使他們沒犯什么錯?”“沒錯,你必須這么做。”顧客韋爾奇不吝賜教。“這是不是有點太沒人情味了?”我問,“你難道在所有的競爭中都必須勝利嗎?”“沒錯! 高爾夫、橋牌,凡是我做的事我都要贏。”他堅定地回答。頓了頓,他又帶點挑釁地反問我一句:“難道你不想贏嗎?”
“你真的那么有遠見嗎?”
“你不想贏嗎?”“誰能在石頭上睡覺?”……
該書記錄了楊瀾入行30年的媒體人生涯。
30年間,她向老布什、基辛格、克林頓、李光耀、王石、稻盛和夫、金庸、李敖等各行各業的名人發問,不僅展示了“問”之學問,更發掘了問題背后的真實和人性。
書里還詳細記錄了《楊瀾訪談錄》這一節目的發展歷程。在娛樂至上的時代大潮面前,一個面臨經費、收視率等種種方面問題的訪談節目如何站穩腳跟?楊瀾與她的團隊告訴我真正的“堅守”——追求高質量、深內涵,不用娛樂化的內容取悅觀眾,而是通過深度的人物訪談記錄一個時代和一段歷史,永遠守護“問出的那個世界”。
知性——我會用這個詞來形容楊瀾。
不僅因為她外表優雅,更因為她在每一次采訪中所展現出的專業態度和對歷史的真相、心靈的真實的不懈追求。為了采訪李顯龍,她將在飛機上的幾小時全部用于閱讀資料和人物傳記。每一次采訪,她一定會一絲不茍地寫下三到四頁經過反復思考、篩選的提問綱要。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去挖掘真相,永遠不媚俗、不煽情。因此,她所記錄下的人物和故事,常常能給讀者帶來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楊瀾的“問”,也在向我發問。
看新聞時,你是否關注過記者如何發問?
“你真的那么有遠見嗎?”“你不想贏嗎?”“誰能在石頭上睡覺?”這些是書的章節名,也是楊瀾的提問。我在讀這些問題,同時也隨著作者對他人和世界發問。我在讀那些名人的回答,同時也在回答對自己心靈的拷問。細細品味楊瀾問出的每一個問題,看似平常又簡單,卻蘊含了太多對個體成長、生存困境的關注和對真相、真理的探尋,充滿了智慧、溫暖和勇氣。
在這個世界上,對話和溝通是明智的選擇,這需要真誠,更需要思想。“一問一世界”不只是記者采訪經歷,更是在提醒每一個人:我們應該具備“問”的能力。發問,思考,會激勵我們向生活與思想的更深處漫溯。
我的書架上還有
另一位媒體人的自述——
《懂得》
作 者:董 倩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指導老師:張鳳琴]

[指導老師:金 煒]
匈奴,這個崇拜狼的草原游牧民族,曾經游蕩在西北坦蕩的土地上。他們像狼一樣充滿野性、勇猛剽悍、驍勇善戰,他們從草原上崛起,與強大的秦漢對峙,稱雄數百年。但這個震撼了東西方世界的馬背民族,卻在最輝煌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神秘地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在《最后一個匈奴》中,我們可以跟隨作者的文字,一同在殘存在陜北高原的三個家族兩代人身上,探尋來自這個神秘民族的獨特印記。
率真、不羈是他們的性格,也是小說的性格。
傳統的儒家文化,其思想核心是“仁”,是克己復禮。而混合著漢族和匈奴血脈的后裔們,承載著農耕與游牧文明的碰撞,鮮少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剽悍、不馴,承載著獨特的文化之美。唱著一首首直白、質樸的民歌的少女,吐一口唾沫詛咒一句黃土卻又眷戀土地的農民,沒有踐行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禮”,與各安其分、文質彬彬的文化迥然相異。但正是這樣的文化氣息,孕育了他們率真、不羈的個性,也塑造了小說獨一無二的氣質。
在這塊匈奴民族曾留下深深足跡的土地上,坦率動人的民謠、古老神秘的風俗,都被作者勾勒成一幅壯美的民俗風情圖。
楊蛾子唱的那首信天游《大女子要漢》,承載了女性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楊老太太掛的紅布條,貼的“抓髻娃娃”,是陜北農民在貧瘠的生活中祈禱幸福的形式;與黑大頭命運密切相關的“押明寶”,是他們樸素本色的娛樂活動。
不羈的外表下,有著堅定的理想信仰。
流淌著“胡羯之血”的陜北漢子楊作新,自由灑脫、桀驁不馴,又心懷天下渴望不凡。作為一個受新思想啟蒙的讀書人,他為了革命四處奔波,艱難逃亡,最后英勇犧牲。他血液里的桀驁不馴燃起了革命的火把,他對革命的執著追求,傳承了文人俠客的理想信仰。在他身上,我看見了對理想信仰的執著追求,看到了不畏艱難、舍身取義的“大愛”。
讀個片段解解饞
山峁的背面更為陡峭的山坡上,是一群零零星星吃草的羊只。山坡太陡,不能用作耕地,因此它荒蕪著,長著蒿草和狼牙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而靠崖畔的地方,開著幾束秋菊,黃蠟蠟地十分耀眼。“春放一條鞭,秋放滿天星”,按照父親的教誨,秋天,羊只趕到山上以后,你只須站在高處,眺著它們,讓它們安安靜靜、自由自在地吃草,不亂跑,不跌進天窖,不讓野物作踐,就行了。秋天各種草都已經結籽,羊吃了上膘。這個季節是攔羊娃的好日子,滿山的野果都可以吃了;也是羊的好日子,它們每天都能吃個肚子圓。
這個半大孩子,一邊在樹上摘著野果吃,一邊叼空照看羊只,他不知道,此刻,在吳兒堡的家里,他的父親和母親,正在進行著關于他的前途的談話。
巨掌一樣的杜梨樹,將這孩子高高地托起。因此這孩子的眼界十分開闊。山頭一個一個,像牛頭一樣,擠擠擁擁,從他的腳下開始,一直排列到遙遠的天邊。天十分高,十分藍,十分潔凈,那遙遠的天邊,停駐著一層層一列列云彩。云彩迎著陽光的一面,潔白得好像綿羊毛,背著陽光的一面,則是褐色,或者瓦灰色,好像山羊的顏色。在這空曠的高原上,在這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在飽餐了一頓甜甜的杜梨果以后,這孩子突然覺得自己幸福極了,滋潤極了。他想唱歌,可是他年紀還小,還不會唱歌,不論是那些曲調悠揚的信天游,或者那些趣味無窮的酸曲,都與他無緣。于是,他按捺不住,揚起脖子,大吶二喊起來。
隨著孩子的吶喊,四面八方的“崖娃娃”,也隨之應和。“我想吃肉———”孩子大聲地喊,喊聲剛落,喊聲碰到四面的山崖上,折射回來,于是,“我想吃肉———”“我想吃肉———”,一聲接一聲,重重疊疊,前呼后應,此起彼伏,驚著野雀子盲無目標地亂飛,震得崖壁上的土塊簌簌地往下掉。
孩子在這一刻覺得自己偉大極了。于是他又撕開嗓子,喊道:“我想尿尿———”忠于職守的“崖娃娃”,立即回應:“我想尿尿———”“我想尿尿———”
我的書架上還有這些
《狼圖騰》
作 者:姜 戎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白鹿原》
作 者:陳忠實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