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指導:長興縣太湖高級中學 向洪江
2019—2020 學年第一學期湖州市高一年級期末測試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然而當代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又說:“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錯誤,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請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
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
③不少于800 字。

圖/IC photo
●同學甲: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搞清楚“錯誤的定義是什么”。
[點評]
伊壁鳩魯的話強調的是認識錯誤的重要性,卡爾·波普爾的話則提醒我們在承認錯誤的過程中要謹慎一些,要運用理性思考來判斷對和錯。兩則材料不是要我們搞清楚“錯誤的定義是什么”,而是在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性地判斷錯誤并面對錯誤。這位同學顯然是沒有讀懂材料,立意屬于離題。
●同學乙:對錯誤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太急,須三思而后行。
[點評]
這位同學將卡爾·波普爾的話理解為對錯誤的認知需要循序漸進,與哲學家的原意有些出入。卡爾·波普爾之所以說不能“過于爽快地承認錯誤”,是因為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的正誤時,常常會受到外界聲音的干擾,有時迫于壓力會盲目地“認錯”,因此需要進行謹慎的判斷。這個過程無所謂“快慢”,主要在于有沒有經過自身理性的思考。這個立意與材料表達的觀點不符,屬于偏題。而且這個立意對伊壁鳩魯所表述的觀點只字不提,對材料的理解不夠全面。

圖/視覺中國
●同學丙:錯誤分兩種,第一種是實實在在的錯誤,另一種是還沒有完全確定,甚至是被“錯認”的錯誤,我們應該仔細分辨這兩種錯誤。
[點評]
的確如這位同學所說,兩位哲學家所言的“錯誤”有差別。第一種錯誤可理解為大家都知道的、明確的錯誤;第二種錯誤可理解為受時間、認知水平等影響,尚不能夠完全確定,甚至有可能是正確的“錯誤”,這是辯證的觀點。但材料強調的不是分辨錯誤,而是要我們在面對不同的看法時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審慎、理性地做出判斷。這位同學將立意局限在“分辨錯誤”上是不夠準確的,屬于偏題。
●同學丁:我們不僅要意識到認識錯誤對我們的重要意義,更要注重判斷錯誤的過程,要運用理性謹慎求證,這樣才能走向正確。
[點評]
這位同學理解材料全面,充分認識到兩則材料的共性和個性,即第一則材料強調“認識錯誤”的結果,第二則材料強調“判斷錯誤”的過程及過程對結果的影響。這個立意準確、全面,富有辯證的思考。
伊壁鳩魯的話強調認識客觀存在的錯誤對人的意義,即可以拯救自己;卡爾·波普爾的話則提醒我們應時刻保持審慎、獨立、理性的思考,避免草率地將本來正確的事物誤認為錯的,導致我們偏離正確。
兩則材料有其內在邏輯關系。第一則材料實質是在引導我們探討為什么認識錯誤就是拯救自己,原因有哪些。第二則材料是引導我們探討為什么不能“過于爽快地承認錯誤”以及該怎么辦。從回答這些問題的角度出發,就可以找到準確、切題的立意。
以下立意供參考。
(1)要直面錯誤,總結錯誤原因,讓“錯誤”為我們所用。
(2)要勇于承認客觀錯誤,但更要謹慎地、嚴密地判斷事物的正誤,不能盲目認錯。
(3)要始終客觀理性地評估事物,不被他人的觀點所左右,對一件事的錯誤與否有自己獨立的判斷,才能最終走向正確。
立意:我們要勇于直面錯誤,但不能盲目認錯,要對事物進行審慎、獨立、理性的判斷。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觀點。
對兩則材料的內涵做簡要分析,同時提出中心觀點“只有審慎、理性地判別錯誤并正確面對錯誤,才能助力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
第二部分:結合史實,提出正確面對錯誤的必要性。
引述歷史上不能直面錯誤的典型例子及其嚴重后果。如:東漢末年稱雄的袁紹,不聽謀士田豐的勸阻,貿然發動官渡之戰,結果大敗,袁紹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文過飾非,將田豐殺了。他固執己見,使得士氣渙散,人心惶惶,終為曹操所滅。
結合近代史實,如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等,論述正確面對錯誤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論述不能草率地承認錯誤的原因。
古今中外,無數學術研究的事例表明,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面對他人的質疑,但這不代表我們所堅持的就是錯誤的,這需要我們運用理性來思考和判斷。舉例:愛因斯坦面對其他科學家的質疑,依然堅定地研究“相對論”。
第四部分:總括、重申觀點。
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我們不能草率地承認錯誤,不能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應該運用縝密的思考來判斷。而一旦我們發現并認定了錯誤,就要勇于承認,并努力修正,如此才能走向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