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高一。我們班上有個胖胖的女生,剛開學沒多久,就有同學非說她身上“有毒”,不能靠近她,不能挨著她。課間在走廊遇到她,這些同學會一窩蜂地擠到一旁,滿臉都是嫌棄,嘴里還發出“咦——”的聲音。那個胖胖的女生就會面無表情,一聲不吭地走回座位。
其實,我對她是不反感的,但我害怕被其他同學討厭,也避開了她,看起來就像也不喜歡她一樣。我知道這樣不好,但不知道怎么才能改變這種局面。

我們都需要在心里發出“咯噔”一聲:如果我是他/她呢?
讀到你的信,我腦海中瞬間跳出來學者劉瑜說的一句話:“人道主義的起點在于‘一個’人面對另‘一個’受苦的人時,心里‘咯噔’一聲:如果我是他呢?”
我并不打算對你的同學進行道德上的指責,因為群體中的人確實很難有獨立的思考、判斷和行動,成年人也很容易被一種“集體無意識”控制。同學們的舉動,從某種角度看,就像美國作家李普曼說的,大伙兒不過是劇場后排的“聾啞觀眾”,其實并不清楚前面發生了什么,但有點事兒就跟著瞎起哄,特別來勁兒。
一個女生因為胖,就被人說是“有毒”,這是什么邏輯?要說“有毒”,每個人都“有毒”。李蘭娟院士說,每個人腸道里都有1 千克的細菌,它們還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吸收和祛除身體毒素呢!說胖女生“有毒”,還發出“咦——”這樣的聲音,不僅僅是沒有教養,也是無知的表現;不但缺乏追求美善的人文情懷,也缺乏最基本的科學素養。
我不想籠統地勸你做一個內心強大、不隨流俗的人,但既然眼前發生的一切讓你感到困擾,我覺得你還是可以走出小小的一步。
比如,當別人一窩蜂地往一旁擠時,你可以輕微地表示拒絕,至少不要也像見了鬼似的發出怪聲。
比如,你可以帶點疑惑地對大家說:“要說有毒,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毒的呀!”輕輕的一句話,也許就可以讓理智的泉水從一個小縫隙里滲透進聽者的心里。
面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我們都需要在心里發出“咯噔”一聲:如果我是他/她呢?
樹洞主人
塞 林
隨筆作者/
美學研究者/
教育媒體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