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邊學文 方琴
(1.浙江省氣象安全技術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8;2.杭州市氣象局,浙江 杭州310051;3.浙江東方防雷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8)
雷電是發生于大氣中的一種瞬時高電壓、大電流、強電磁輻射災害性天氣現象。雷電災害由直擊雷或閃電感應導致,兩種形式的雷擊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對生命財產均構成嚴重威脅。杭州地處自古繁華的江南,位于富饒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東臨東海杭州灣,地理優勢明顯。四季氣候分明,景色宜人,是一個旅游城市。杭州如果發生雷擊事故的話,會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因此積極履行氣象部門的雷電災害防御組織管理職責,進一步加強防雷安全監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府有要求,杭州市政府印發了《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上級部門有示范,浙江省氣象局印發《關于加強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確要求每年要實施防雷安全主體責任檢查全覆蓋,對其他場所和單位要開展“雙隨機”抽查。市場有需求,隨著防雷減災體制改革的推進,有些機構在技術能力不具備檢測條件的情況下,違規開展防雷檢測活動,甚至出現違法行為,另外責任主體單位防雷安全意識淡薄,給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的隱患。
地閃密度,是指各市每年每平方千米發生的地閃次數,它是反映雷暴活動的重要指標之一。筆者將杭州市各行政區內近幾年(2010—2017年)地閃數據資料(表1)進行技術處理,計算得出該地區單位面積的年平均地閃次數,通過Arcgis軟件處理繪制地閃密度圖(圖1)。

表1 杭州主城區密度統計
由杭州主城區密度統計表及地閃密度圖分析得知地閃次數有非常強的地域性,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分列前3位,遭受雷擊的概率最大,其他行政區域次之。反觀前面幾個區緊鄰錢塘江、西湖,地處杭州市中心,是杭州市的經濟政治金融中心,因此在安排防雷檢查單位的時候以這幾個區為側重點,提高排查覆蓋率(表2)。

圖1 地閃密度圖
表2 2018年全覆蓋檢查表

區域易燃易爆場所/家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家3A級以上景區監管比重檢查時間上城區191100%4月12—13日下城區440100%4月16日拱墅區1731100%5月2—4日江干區1961100%5月8—9日濱江區1040100%4月11日西湖區2997100%4月17—28日下沙經濟開發區6000100%5月10—18日
1)委托的檢測機構存在超資質檢測行為;
2)防雷檢測報告未在有效期內;
3)防雷檢測報告中提出的問題未及時有效整改;
4)責任主體單位未對廠區內所有防雷建筑物進行檢測;
5)責任主體單位未建立防雷安全責任制度及應急處置預案。圖2為2018年排查問題占比。

圖2 2018年排查問題占比
建設工程防雷許可優化整合后,防雷安全監管職責由原來氣象部門調整為氣象、建設和其他8個專業部門共同管理,從實施情況看,部門之間對防雷“誰審批誰監管”的理解有所不同,實施范圍和執行不一致。氣象部門對“6大類”,即油庫、氣庫、彈藥庫、化學品倉庫、煙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是要氣象部門審批,因此理所當然是氣象部門監管,但住建對防雷是作為備案事項的,因此對這一類監管就模糊不清。
3.2.1 防雷執法隊伍執法能力建設急需解決。氣象行政執法監察中心隸屬于杭州市氣象安全技術中心的事業單位并未設置“決策權”,執法監管機構尚不健全,專職執法人員數量偏少、業務素質與管理要求相比有差距,造成怕執法,不敢執法的現象。
3.2.2 主管單位職責不清,缺少部門聯動機制。杭州市防雷行政執法主要以地市防雷執法為主體,市局配合指導的模式。分管部門的職權界定不明確,導致執法盲區的出現。
3.2.3 考核體系不完善。到目前為止,落實國發〔2016〕39號精神不到位,仍需繼續推動地方政府發文落實。防雷安全管理急需納入地方目標管理考核或安全生產考核體系,“三定”方案的工作進展不平衡。
3.3.1 主體責任單位的主動防范意識淡薄。由于防雷安全責任落實地方政府發文少,導致責任主體單位對防雷意識淡薄,防雷預警體系不完善。
3.3.2 防雷安全經費保障不徹底。未建立健全且與杭州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防雷安全監管公共財政保障機制。
3.3.3 防雷安全監督檢查機制有待完善。目前防雷重點單位全覆蓋、零容忍的要求與“雙隨機”管理之間的關系還沒有理順,還需要探索和研究更科學管理方式。
3.3.4 防雷安全培訓體系不健全。未建立與防雷減災體制改革要求相適應的行業監管職責培訓與企業責任主體責任培訓。
4.1.1 組建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氣象主管部門在現實執法工作中是比較弱勢的部門,因此在執法過程中就會存在執法少、執法難的情況,與當前嚴峻的防雷安全形勢不對等。防雷安全監管又是一個涉及面廣、牽扯利益主體較多的問題,因此在防雷安全執法過程中必須建立一支有能力的行政執法隊伍。
4.1.2 提高執法權限,增強執法能力。積極主動推進“放管服”改革,按照“省局監督、市局為主、市縣聯動”的要求,開展防雷安全執法。主動融入政府,積極主動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聯動,借鑒和發揮各部門的管理和制度優勢,全面提升執法能力。
4.1.3 出臺相應的考核制度。積極與政府職能部門對接,建立包括防雷安全監管、防雷安全檢測在內的考核體系以及獎懲措施,從根本上消除執法人員的畏難情緒,將氣象部門職能在地方政府管理職能中進行明確,使得防雷監管更加有序規范。
4.2.1 強化監管單位的監管責任意識,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的要求,氣象部門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必須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防雷減災服務市場規則,優化防雷減災服務市場的政策環境,依法履行防雷減災安全監管職能。
4.2.2 提高責任主體單位主動防范意識,為防雷市場營造寬松政策環境,通過多宣傳、多培訓的方式讓責任主體單位參與防雷自我監督,實現自律管理,鼓勵和支持具備相應能力、與防雷相關社會組織與氣象主管部門共同制定滿足防雷服務市場需要的標準,增加防雷管理標準的有效性、適用性。
4.2.3 搭建信息化監管平臺,提高社會檢測機構配合監管意識。建立有效、管用的防雷安全監管系統平臺。實現檢測機構用戶名分配和權限管理、信息資料的錄入上傳;重點單位信息導入、定期檢測分時段自動短信提醒和顏色警示;并與信用等級評價、雙隨機檢查、專項檢查等有機結合,實現留痕管理。
通過對地閃次數及地閃密度的科學分析,制定行之有效、因地制宜的防雷專項檢查方案、雙隨機檢查方案是氣象主管部門有效履職的必要手段。在執法檢查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鍛煉執法隊伍,提升執法能力,摸索出一套適合氣象部門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