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 也辰
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濟發生了質的飛躍,從一窮二白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也經歷了數量從少到多、種類從無到有、品質從低端到高端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發展中人民生活品質的歷史變遷。
新中國的工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由于長期的戰亂,加之舊中國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我國輕工業極不發達。1949年,我國輕工業總產值只有48億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不到9元錢。在當時,我國只能生產紗、布、火柴、肥皂、面粉等為數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費品。至于其他的產品,絕大多數是手工業小商品,而且品種單一,花色很少,質量粗劣。
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像火柴、自行車、膠鞋這些現在看來非常普通的東西,當時都作為最緊迫的工業生產品類,放在了與鋼鐵、船舶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受限于當時我國的輕工業生產能力,加之我國確立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導致一個時期內我國輕工業產品很難滿足老百姓迅速增長的基本需求。這在一些生活耐用消費品如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等制造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無線電器材廠工程師張元震領導的試制小組與有關單位協作,試制成功國內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4年后,第一臺全部采用國產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攜式中短波晶體管收音機研制成功,第一條晶體管收音機生產流水線也建立起來。美多牌28A收音機上市后立即引起轟動。周恩來總理在出國訪問時,曾將其作為國禮。
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是當時許多城市家庭渴望擁有、也比較稀有的四件家庭物品,被稱為“四大件”“三轉一響”。這些東西不僅價格貴,而且是緊俏商品,一般都需要憑票購買。“三轉一響”是當時人民所能擁有的最高財富,反映出那個時代我國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水準。據許多人回憶,當時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一個特色景觀,就是很多人到百貨大樓排長隊購買“四大件”。而在廣大農村,能夠買得起“四大件”的時間,比城市還要晚上好幾年。至于現在完全普及的電視機,對當時的人們來講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1958年3月,天津無線電廠試制小組參照蘇聯旗幟牌14英寸電子管電視機,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同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進行第一次試播時,全北京僅有50臺電視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商品的供給量極大增加,種類也逐漸豐富,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據北京市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的數量分別由1955年的24輛、4臺、31.2只和21.6臺增長至1978年的135.8輛、58.6臺、208.1只和97臺,分別增長了4.7倍、13.7倍、5.7倍和3.5倍。隨著生產的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四大件”中多年緊張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除個別名牌以外,都已敞開供應。短短幾年,“四大件”就在廣大城鄉居民中基本普及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電力工業的大發展使得電力在廣大城鄉得到普及,購置家用電器成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顯著標志。隨之而來的,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等電器成為老百姓追捧的“新四大件”,爭相購買的火爆場面經常出現。
長沙世界之窗舉辦的一次展覽,讓游客重啟塵封已久的記憶
參觀者在上海A W E家電博覽會上感受人工智能電器
1982年,中國引進的第一條彩色電視生產線竣工投產,此后,全國引進了大大小小的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出現了熊貓、金星、飛躍等一批彩電品牌。為了讓家電盡快走入尋常百姓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僅引進冰箱、洗衣機生產線就拿出4億美元外匯。國人巨大的消費潛力直接帶動了消費品工業產能爆發式增長。從1985年到1988年,中國冰箱年產量從144.8萬臺猛增到757.6萬臺,總產量躍居全球第一。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達到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從1958年3月制造出我國第一臺電視機,到電視機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國人僅用了29年,成就舉世矚目。
經濟的迅猛發展,使中國老百姓逐步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質匱乏年代。進入20世紀9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音響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這一時期,中國的電視機市場實現了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大規模升級換代。電視機變成彩色的,雙開門冰箱越來越大,洗衣機從雙缸到全自動滾筒的,只要你兜里揣著錢,就可以在市場上任意挑選自己中意的商品。
進入新世紀以后,新技術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以計算機和移動設備為載體的人工智能化時代隨之到來。家用汽車逐漸成為代步工具,空調、電腦和移動電話等相繼進入普通家庭,家用產品更加智能,一部手機可集通信、娛樂、工作、交通和學習等于一體,人民生活更加舒適便捷。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新制造的各式各樣生活用品讓人目不暇接,很難從中選擇出哪種商品對自己來說意義重大,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大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老“四大件”早已成為歷史。伴隨著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商品供應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居民對生活用品的種類、材質、樣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智能高清電視、智能空調、智能手機、烘干一體洗衣機、掃地機器人、凈水器、自動炒菜機、洗碗機等更多智能化家電進入百姓家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視覺定位各種前沿科技被快速應用到百姓生活中。超級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居,各類新產品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又一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國強大而又完善的工業制造體系,是支撐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中國擁有世界上門類最多、制造能力最強的消費品工業,100多種輕工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安徽,每分鐘就有35臺冰箱下線、21臺電視開始裝箱。在上海,全球首個B2C全流程無人倉里,每天有近60萬件包裹被送往消費者手中。中國正在打造世界上最先進的5G網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樣化、智能化、個性化和健康化的追求,正塑造著中國人綠色、智能、時尚的全新生活。
70多年來,老百姓的生活消費用品從極度匱乏到極大豐富,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智能化、個性化和健康化發展,曾經的“四大件”已經增加為“無數件”,高端消費品從“少數人擁有”變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生活用品的更新換代,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更是從最實際、最細微處顯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