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演梅 何德英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室性期前收縮的人群中約有40%未發現器質性心臟病,其室性期前收縮的臨床癥狀變異性較大,可以無癥狀,也可出現心悸、胸痛、氣短、頭暈等癥狀。臨床上許多癥狀明顯的患者會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這部分患者求治愿望非常迫切。既往臨床實踐發現,雖然抗心律失常藥物、射頻消融術可治療室性期前收縮,但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1]。腹針療法是一種通過針刺腹部穴位以調節臟腑失衡來治療全身疾病的針刺方法,可通過針刺腹部的穴位治療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諸多疾病[2]。腹針治療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體現出了較好的療效[3-7]。筆者采用腹部針刺治療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31例,并與非經非穴位點針刺治療相比較,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參照第12版《實用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8]規定。心悸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中關于心悸的標準制定。2)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動態心電圖示室性期前收縮次數>500次/24 h;有不同程度心悸或心前區不適癥狀;經病史、體格檢查、超聲心動圖、X線、運動平板或冠脈造影等檢查未發現有器質性心臟病;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或已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至少5個半衰期。3)排除標準:因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縮者;因甲亢、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縮者;危重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并發的室性期前收縮者;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低血壓,嚴重心動過緩(心率<35次/min)者;對針刺過敏或暈針者;伴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室速、室顫及室撲等惡性心律失常者;妊娠期婦女或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重慶市中醫院門診或住院患者頻發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患者6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3例,其中有5例脫落,最后進入療效統計的患者:治療組有31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齡18~72歲,平均(51.00±13.48)歲;病程1個月至14.3年,平均(3.23±4.14)年;心悸發作次數(14.32±7.7)次/周。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8~79歲,平均(56.79±14.73)歲;病程1個月至10年,平均(2.51±2.76)年;心悸發作次數(10.30±6.69)次/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心悸平均病程、心悸發作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腹部針刺治療,對照組給予非穴位淺刺治療,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一共治療12次。1)治療組:選穴為主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辨證取穴:心虛膽怯者加左側氣旁、左側氣穴;氣陰兩虛者加水分、左側氣旁、關元下;心脾兩虛者加左側氣旁、左側氣穴、雙側大橫、雙側下風濕點;心陽不振者加水分、左側水分旁、雙側氣穴;痰火擾心者加雙側水道、上脘;氣滯血瘀者加右側風濕點。選擇0.3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中國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蘇食藥監械(準)字2016第0020號],患者取平臥位,暴露腹部,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 min。2)對照組:采用非經非穴位點[10-11],MA-pointsⅠ:雙側少海穴和神門穴連線中點尺側旁開1寸,淺刺。MA-pointsⅡ:小腿背側,懸鐘穴旁開0.5寸,雙側淺刺;MA-pointsⅢ:手臂外側,手三里穴尺側旁開0.5寸,雙側淺刺。針刺點常規消毒后直于皮膚進針皮下2 mm,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30 min。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分別于針刺前、療程結束后評價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包括每周心悸發作的次數、持續時間。2)室性期前收縮療效:分別于針刺前、療程結束后行動態心電圖檢查比較治療前后患者室性期前收縮發作的次數。3)心悸改善情況:分別于針刺前、療程結束后評價患者每周心悸發作的次數、持續時間。
1.5 療效標準 1)綜合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判定。顯效:癥狀積分減少≥70%,動態心電圖24 h室性期前收縮減少≥90%。有效:癥狀積分減少≥30%,<70%,動態心電圖24 h室性期前收縮減少≥50%,<90%。無效:癥狀積分減少<30%,動態心電圖24 h室性期前收縮減少<50%。2)中醫癥狀總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判定。療效指數(n)=(治療前癥狀評分-治療后癥狀評分)/治療前癥狀評分×100%。顯效:n≥70%,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30%≤n<70%。無效:n<30%。3)室性期前收縮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制定。顯效: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示室性期前收縮次數較治療前減少≥90%。有效: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示室性期前收縮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90%。無效: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示室性期前收縮次數較前減少<50%、無變化或增加。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重復測量數據的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中醫癥狀總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總療效比較(n)
2.3 兩組室性期前收縮療效比較 見表3。治療組室性期前收縮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心悸發作次數比較 見表4。治療后治療組心悸發作次數低于治療前(P<0.05),對照組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減少心悸發作次數優于對照組。

表3 兩組室性期前收縮療效比較(n)
表4 兩組心悸發作次數、心悸持續時間比較(±s)

表4 兩組心悸發作次數、心悸持續時間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n=31)對照組(n=3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心悸發作次數(次/周)14.32±7.7 5.68±5.12*△10.63±6.69 9.17±6.30心悸持續時間(min/次)5.68±0.75 3.87±2.36*△5.63±1.07 5.27±1.44*
2.5 兩組心悸持續時間比較 見表4。兩組患者治療后心悸持續時間均有縮短,治療組療效更明顯,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大量臨床隨訪結果表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不會增加患者猝死的風險,大多數專家認為它屬于良性期前收縮,一般預后良好,不主張積極或過度治療[13-14]。期前收縮引起的臨床癥狀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但是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治療,對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的治療都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治療策略主要是消除誘發因素和改善期前收縮引起的臨床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患者主訴常為心慌心悸,屬中醫學“心悸”“怔忡”等范疇。究其病因病機,不外乎虛實兩方面,虛者多為氣血陰陽的虧損,實者為痰濁、瘀血等阻滯。《景岳全書·怔仲驚恐》篇指出“本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于下……虛甚者動亦甚”“凡治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15],指出心悸的病位在心,卻與肺脾肝腎諸臟生理病理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心之搏動、脈之流暢與心氣的鼓動、陰血的充盈、心神的調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心氣的充沛又有賴于肺脾后天之不斷化生;心之陰血,除受脾胃的奉養外,亦賴肝腎陰精之滋濡。所以,其他臟腑功能失調,亦可致心之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心神不寧,發為心悸,心悸之治療,重在調理臟腑功能,陰陽和調。
腹腔內集中了人體許多重要的內臟器官,且全身14條經脈中腎胃脾肝和任脈均經過腹部,為氣血向全身輸布、內聯外達提供了廣泛的途徑。針刺腹部同名經絡穴位可以調節相應臟腑功能[2];根據五臟相關理論,通過針刺腹部的肝脾腎胃等經絡和任脈可以治療這些同名經絡所屬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心系疾病。腹針療法中的八廓辨證取穴法認為,八廓中的每一廓的穴位都對所主臟腑有特有的治療作用,并對內臟的平衡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刺八廓中不同廓的穴位可調節相應臟腑的平衡,也可根據臟腑相關理論結合其他廓的穴位來綜合調節臟腑平衡[2]。腹針理論認為前腹壁淺層有一個以神闕為軸心的全身高級調控系統,通過腹部的全息分布特點針刺人體相應部位可以進行對應的調節[2],針刺下脘與水分之間及周圍的穴位可以治療相對應的心系疾病。因此,腹針可以通過調節臟腑功能和陰陽,使陽交于陰,臟腑功能協調而治療期前收縮。本研究根據患者病因病機特點,選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4穴為主穴,其中中脘、下脘均屬胃脘,兩穴含有理中焦、調升降的作用;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4穴合用有治心肺、調脾胃、補肝腎之用。同時,中脘、下脘為離廓屬心火,氣海、關元為坎卦廓腎水,四穴相配,主要調理心腎,諸穴合用,則臟腑和調,氣血生化調節有度,上奉于心則心得所養,心氣下交于腎,腎水上濟于心,則神志安寧,心悸則愈。
筆者在臨床過程中發現腹針治療能夠明顯改善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患者的中醫臨床癥狀;減少心悸發作的次數,縮短心悸持續的時間;亦能明顯減少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患者的期前收縮次數,是一種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