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順波 陳國珍 鄭嘉琦
(廣東省惠州市中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0)
四肢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近年交通事故及工傷事故的發生率明顯上升,四肢骨折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1-3]。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是骨折早期主要的臨床表現,肢體腫脹可致患者疼痛加劇,嚴重的軟組織腫脹可引起缺血性痙攣進而導致患肢功能障礙,因此對于四肢骨折后急性腫脹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4-5]。中醫學認為四肢骨折后急性腫脹是因氣滯血瘀所致,治療上主張以活血化瘀為主[6]。消腫止痛膏為本院自擬方,該方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臨床主要用于各類骨折、脫位、傷筋骨初期、腫脹明顯者,在臨床使用多年療效確切,但對于該療法的作用機制尚未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探討消腫止痛膏對四肢骨折后急性腫脹患者疼痛、炎癥因子及微循環狀態的影響,以期為該療法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具有明顯的外傷史,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閉合性骨折,肢體明顯腫脹、疼痛,為單側患病;受傷時間在24 h內者;未發現血管、神經受損;神志清醒,智力正常,可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相關治療;對本次試驗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對治療藥物過敏者;繼發血管、神經損傷需行手術治療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心、肝、腎等嚴重疾病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住院四肢骨折患者9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齡20~64歲,平均(38.94±6.73)歲;骨折部位在上肢27例,下肢22例;致傷原因為交通事故27例,跌落20例,其他原因2例。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齡21~65歲,平均(37.95±6.41)歲;骨折部位在上肢26例,下肢23例;致傷原因為交通事故25例,跌落22例,其他原因2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常規X線檢查,視患者病情制訂治療方案,對于需進行閉合復位治療者行手法復位,復位后再次進行X線平片檢查以確定復位是否達到要求,石膏托固定后抬高患肢,視患者情況進行運動訓練及常規促進骨折愈合、改善微循環方面的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消腫止痛膏(處方:乳香、沒藥、姜黃、澤蘭、半夏、香附、桂枝、梔子等13味中藥;藥材混合研細成末,用凡士林調和成45%的軟膏)外敷,取適量的消腫止痛膏均勻地涂于醫用棉紗墊上,在患處貼敷,以膠帶固定,每日更換1次。兩組患者均在治療7 d后進行療效評價。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腫脹程度、疼痛、炎癥因子、微循環狀態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腫脹程度: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3、6 d 17時換藥后,在骨折部位腫脹最明顯處對雙側肢體周徑進行測量,腫脹程度=(患側周徑-健側周徑)/健側周徑×100%。2)疼痛: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3、7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進行測評,該表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顯。3)炎癥因子: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進行檢測,試劑盒均購自美國R&D公司。4)微循環狀態:在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采用WX-753B型微循環顯微鏡及微循環圖像處理系統對患側甲襞微循環狀態進行檢測,記錄形態積分、周圍狀態積分、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及白微栓率。
1.5 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側與健側肢體周徑差值在0.3 cm及以下,3 d內消腫。有效:治療后患側與健側肢體周徑差0.4~0.8 cm,消腫時間3~6 d。無效:治療后肢體腫脹差值在0.9 cm及以上,消腫時間超過7 d。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重復測量數據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91%,對照組為83.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程度及疼痛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患者腫脹程度及疼痛評分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但觀察組下降更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程度及疼痛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程度及疼痛評分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后1 d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后3 d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0.05。下同
組 別VAS(分)時 間 腫脹程度(%)7.30±2.11 6.13±1.15*△5.02±0.93*#△3.15±0.41*#◇△7.18±2.04 6.72±1.33*5.81±1.07*#4.20±0.74*#◇觀察組(n=49)對照組(n=49)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前治療后1 d治療后3 d治療后7 d 36.65±4.92 30.18±4.27*△24.06±3.81*#△19.03±2.16*#◇△36.09±5.01 32.19±4.83*29.08±4.19*#23.02±3.26*#◇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IL-1、IL-6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s)
組別 時間TNF-αIL-1IL-6觀察組(n=49)對照組(n=49)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39.08±72.08 460.18±43.98*△733.94±71.95 679.08±58.61*229.53±29.15 108.30±27.04*△225.18±30.74 155.21±29.78*134.02±27.19 89.13±17.90*△133.57±28.19 104.26±22.08*
2.4 兩組治療前后微循環狀態比較 見表4。治療后兩組患者形態積分、周圍狀態積分及白微栓率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更明顯,治療后毛細血管流速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循環狀態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循環狀態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9)對照組(n=49)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形態積分(分)1.84±0.49 0.88±0.23*△1.85±0.53 1.32±0.25*周圍狀態積分(分)1.93±0.53 1.13±0.25*△1.95±0.44 1.47±0.30*毛細血管流速(mm/s)673.05±82.13 814.25±110.61*△668.17±83.05 763.25±102.74*白微栓(%)1.77±0.36 1.15±0.26*△1.76±0.34 1.33±0.21*
2.5 不良反應 對照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3例(6.12%)過敏性皮炎,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四肢骨折后肢體腫脹是因周圍軟組織損傷致微血管破裂,加上血管受壓而致靜脈回流受阻,引起周圍組織缺血、缺氧、代謝障礙,氧自由基無法迅速被清除而損傷血管內皮,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組織液滲出。同時骨折對損傷部位周圍軟組織、血管、神經等組織均造成嚴重刺激,引起劇烈疼痛而致肌肉出現反射性痙攣引起靜脈回流障礙,加上小血管出血可致血管內液外滲,過度疼痛還可引起肌肉痙攣使組織間質水腫[7-9]。若水腫糾正不及時可嚴重影響療效,影響骨折周圍組織供血而延緩愈合,嚴重者甚至可引起肌肉、神經壞死,因此,對四肢骨折后急性腫脹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10-11]。
中醫學認為四肢骨折損傷氣血,致血脈離經妄行溢于肌膚腠理,惡血留滯則成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而患者有腫痛的表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氣傷痛,形傷腫”“血有形,故病腫”的記載。因而該病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12-14]。觀察組所使用的消腫止痛膏中以乳香、沒藥同為君藥,乳香氣香竄而味淡,善透竅以理氣,沒藥氣微而味辛微酸,化瘀力強,兩者聯用可起到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加以芳香走竄的冰片,有清熱開竅的作用;當歸、川芎、紅花可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丹參、赤芍涼血止血,獨活祛濕止痛,上述藥物共奏活血行氣、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常規治療聯合使用可起到協同作用而增加療效,加速腫脹、疼痛等癥狀的緩解[15-16]。
機體四肢骨骼由骨骼肌、筋膜、韌帶等組織包裹,但嚴重外力作用致骨骼折斷、錯位時其周圍軟組織同樣嚴重受創,導致機體應激性釋放出大量炎癥因子[17]。TNF-α為一類信號分子,可參與維持血管內環境穩定,可激活NF-κβ信號通路而誘導細胞增殖及其他炎癥因子的釋放,加重局部組織的缺血、缺氧;IL-1通過促進機體釋放PGE2而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IL-6可由TNF-α及IL-1誘導產生,其對血管內皮有一定的毒性,同時還可放大其他炎性反應而增加細胞毒性損害。研究證實上述指標可有效反映患者骨折后炎癥狀態,是誘發患者出現發熱、凝血等病理改變的主要因子,因而選為指標[1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IL-1、IL-6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可能與消腫止痛膏中乳香、沒藥、冰片、川芎等藥味含有豐富的揮發性成分,可有效透過皮膚被局部吸收,同時還可促進其他活性成分的吸收有關。四肢骨折后因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原因導致患者血液循環一定程度受阻,使患肢存在一定的高凝狀態,容易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對于骨折的愈合及炎癥因子的轉運不利,因此對四肢骨折后急性腫脹患者還需關注局部微循環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微循環形態積分、周圍狀態積分及白微栓率均明顯下降,觀察組下降更明顯,治療后毛細血管流速均明顯升高,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這可能與消腫止痛膏中含有川芎、紅花、丹參、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類藥物有關?,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改善血流動力學異常、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改善微循環、抗血栓等作用[19]。
綜上所述,消腫止痛膏聯合常規治療可明顯提高四肢骨折后急性腫脹患者臨床療效,緩解腫脹及疼痛,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