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晶晶 龍海翔 徐雪蓮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變及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相鄰脊髓、神經血管等,引起相應癥狀和體征者。隨著現代工作和生活方式改變,本病呈年輕化、增長化趨勢。頸椎病治療上分為保守與手術治療兩大類型。手術治療主要針對壓迫嚴重或出現脊髓壓迫者,臨床上80%頸椎病以保守治療為主[1]。藥物治療起效快但復發率高且不良反應多。其他的治療如理療、溫熱敷等方法多為個人經驗,循證性差。中醫學將此病歸屬為“痹證”范疇,強調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明確病因和部位,辨病之所屬經絡和機體陰陽有余和不足,進而促使頸椎病中醫脈象更加明晰,總結治療方案,提高循證性[2]。人迎寸口脈法記載于《黃帝內經》,其詳細記載人迎脈和寸口脈位置以及如何運用人迎寸口脈診察和治療疾病。人迎脈位于足陽明胃經人迎穴,即喉結兩旁頸動脈搏動處,而寸口脈位于手太陰肺經經渠穴,位于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搏動處。通過人迎寸口脈法可診察五臟六腑虛實,通過人迎脈和寸口脈區別一盛、二盛、三盛和是否躁,確定所病經脈。本研究采用人迎寸口脈法指導針刺治療頸椎病取得很好效果?,F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3-4]: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進行,表現為頸肩和枕部酸脹疼痛,頸肩局部肌肉緊張,伴明顯壓痛,頭頸部活動受限;X線片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動力位攝片見頸椎椎間關節失穩,椎體后緣重影。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伴頭暈、眩暈、耳鳴、視物不清等,舌淡薄,脈弦細,苔黃。2)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3分;受試前3個月無針灸治療史,4周前無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無頸部外傷史或頸椎畸形者;患者意識清楚,依從性好;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3)排除標準:頸椎先天發育不良,系統性骨或關節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血管、肝腎等內科疾病,或精神障礙等疾病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不配合治療者;頸部存在皮膚破潰或針灸禁忌證者;存在其他疾患者,如顱內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帕金森病等。4)剔除(脫落標準):相關資料不全,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依從性差,無法判斷療效者;治療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無法繼續治療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門診治療的頸椎病患者1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7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常規針刺治療,選穴:頸C2~C7夾脊穴,頸肩痛明顯加患側風池、大椎、肩井、肩外俞;上肢麻木加曲池、手三里、外關和合谷[5-6]。患者取俯臥位,局部消毒后選擇1.5寸毫針,進針1寸,采用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2)研究組則在人迎寸口脈法指導下針刺治療。先進行脈診,人迎脈位于喉結兩旁頸動脈搏動處,而寸口脈位于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搏動處。根據脈情況進行施針,針刺相應頸部穴位。根據指下脈的寬度和跳動的力度綜合判斷脈搏情況,一盛(人迎脈一倍于寸口脈,脈動應指力度輕)、二盛(人迎脈二倍于寸口脈,脈動應指力度中等)、一盛而躁(脈動應指力度輕且脈率快)、二盛而躁(脈動應指力度中等且脈率快)。若人迎一盛則膽經實、肝經虛,并二瀉足少陽而一補足厥陰,采用瀉法針刺風池穴、肩井穴,補法針刺太沖穴;人迎二盛則膀胱經實、腎經虛,針刺相應頸部穴位二瀉足太陽、一補足少陰,采用瀉法針刺天柱穴、大杼穴,補法針刺太溪穴;寸口盛則補瀉相反進行。若人迎一盛而躁,則三焦經實、心包經虛,而二瀉手少陽,一補手厥陰,采用瀉法針刺天髎穴、陽池穴,補法針刺內關穴;人迎二盛而躁則小腸經實,心經虛,則二瀉手太陽,一補少陰,采用瀉法針刺后溪穴、肩外俞穴,補法針刺少沖穴。每日一次,上述瀉法為快速進針后行提插捻轉瀉法,補法為每穴均施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1 min,針刺得氣后均留針30 min,每日1次,均連續治療1周。
1.4 觀察指標 1)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NPQ評分)。NPQ評分由頸痛程度、頸痛對睡眠影響、手臂夜間發麻、癥狀持續時間、頸痛對社交影響、頸痛對駕駛影響、頸痛對搬抬重物影響、頸痛對讀書/看電視影響、頸痛對工作/家務影響[8]??偡譃?00分,分數越高則療效越差。2)VAS評分:患者治療前后,由同一位經過培訓的醫師,對患者進行VAS測評,采用一把刻有0~10刻度的尺子,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選擇相應的刻度。
1.5 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9]擬定。臨床痊愈為臨床癥狀消失,能恢復正常工作生活,NPQ評分減少≥70%;顯效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能恢復部分工作生活,NPQ評分減少≥50%,<70%;有效為臨床癥狀部分改善,不能恢復正常工作生活,NPQ評分減少≥30%,<50%;無效為未達到以上標準??傆行?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用t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PQ和VAS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NPQ評分、VAS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PQ和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PQ和VAS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研究組(n=73)對照組(n=7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PQ評分73.57±4.67 50.45±3.25*△73.55±4.66 61.34±3.67*VAS評分4.68±1.45 2.57±0.96*△4.67±1.44 3.23±1.02*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研究組患者臨床痊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學將頸椎病歸屬為“痹證”范疇,因跌打損傷、感受外邪、動作失度,導致頸項部氣血運行不暢,在治療上要行氣活血、柔肝補腎、溫通經絡為原則。針刺能疏通經脈、解痙止痛,能改善椎枕肌群緊張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能改善頸肌和血管痙攣,減少頸椎退變對神經血管機械壓迫,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10-11]。有研究發現,針刺能借助神經刺激,促使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分泌,對網狀巨細胞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從而起到鎮痛作用[12]。但目前臨床上針刺多采用經驗取穴,缺乏相關循證依據?!饵S帝內經》稱“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特別重視人迎寸口脈法,因其能知陰陽有余不足,平和不平。根據人迎寸口脈能對比出經脈氣血陰陽盛衰情況,判斷出人體六經具體病在哪條經絡上,進而對經絡或表里經氣順逆、盈虧等有針對性調整,故能提高療效。
人迎寸口脈法在《黃帝內經》中記載較詳細,此方法能判斷病變經脈,記載稱“人迎一盛,則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則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則病在手太陽。寸口一盛則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則在手心主,寸口二盛則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則在手少陰”?!笆ⅰ痹谙鄬︶t學認為是倍的意思,雖然頸動脈搏動明顯高于橈動脈,但臨床上要公正診脈,即以左右手關前一分判斷脈之陰陽,以同手關前一分與關脈對比明確病變部位[13-14]。“躁”可理解為血流速度,躁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脈率快慢。另外,脈起伏不定,時有時無,忽大忽小,有起有伏。通過人迎是否出現躁動,可區別手足經病變,盛而不躁病在足經,盛而躁則病在手經;通過人迎寸口比較判斷病變在陽經或陰經,人迎脈大于寸口脈則病在陽經,寸口脈大于人迎脈則病在陰經;通過一盛、二盛等比較,能判斷病變經脈[15]。另外在針刺頻率上,人迎寸口脈法記載“人迎一盛則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寸口一盛則瀉足厥陰而補足太陽,二盛則瀉足少陰”,而在針灸頻率上,目前已經證實,高頻率針刺能刺激氣血運轉,促使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若經脈氣血較盛則可增加針刺頻率,這能加強氣血運行,改善頸椎病癥狀[16-17]。
筆者認為人迎寸口脈法對針刺頸椎病首先重視針刺多寡,一般情況下病情越重則針刺腧穴越多,而頸椎病多數為慢性損傷,病在氣分,較少深及臟腑,故可根據人迎寸口脈進行比較從而調節氣機。寸口脈跟頸部動脈屬同一定波系統,在病理生理狀態下,寸口脈壓力波峰產生的時間滯后于人迎脈,且波幅升降幅度相比人迎脈更加明顯[18]。因此,筆者認為,脈診過程對寸口、人迎處應指力最強的脈位進行力度對比,而非單純比較兩處脈管寬度與大小。另外,不同年齡患者脈大小不同,年輕頸椎病患者往往仰臥位時較平,而有基礎疾病則不平,故本研究均采用坐位進行針刺。在穴位選擇上要根據“必切而驗之”。尋找需要補瀉經脈上敏感穴位進行治療,通過切按從而尋找到痛點最敏感穴位[19],這樣能提高正確性,只有當患者出現“其和乃止”,即人迎寸口相平則說明頸椎病療效顯著。
本次著重從NPQ和VAS評分進行對比,可見采用人迎寸口脈法指導針刺后能改善癥狀,這可能和針刺敏感穴位后能促進血液微循環,改善痙攣狀態,解除機械壓迫[20],故在臨床治愈率和總有效率上顯著提高。但人迎寸口脈法是針灸學難點,治療頸椎病缺乏循證依據,多為門診患者,其遠期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