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兩馬各拉一車貨。一馬情緒高漲、走得快,一馬暮氣沉沉、走得慢。因為深諳效率決定于短板的原理,于是主人把懶馬拉的貨全搬到快馬拉的車上去。豁然輕松的懶馬不禁心中竊喜——越努力越受罪、越偷懶越舒坦!拉完這趟貨,主人就琢磨,既然一匹馬就OK,干嗎養兩匹?于是沒過多久就把懶馬宰掉吃了肉。
故事講完了,所有講故事的往往還會“太史公曰”一下:公司員工都要學快馬,不能做懶馬,否則,遲早被淘汰。
故事,一般都是講給別人聽的,往往帶了各種各樣的目的。“懶馬效應”的故事,想要傳達的意思,當然也格外清楚,鑒于“懶馬”被宰吃肉的下場,聽者往往難免害怕焉、惕惕焉,講故事的目的就達到了。不過,類似的故事,由于專攻一點、不及其余,許多時候就難免有邏輯漏洞,禁不住推敲。“懶馬效應”當然也有這個問題。
這個故事可推敲之處頗多。比如,這匹“懶馬”為什么懶?可能是身體恰好不舒服,可能是主人總不喂飽,身體實在沒力氣;也可能是昨天夜里被快馬踹了一腳,傷了腿;還可能人家原本就是“千里馬”或者專門表演“盛裝舞步”的“藝術家”,根本就不是為拉車而生的。唐朝的韓愈先生曾經寫過一篇《馬說》,對這個問題專門論述過。
再比如,快馬雖然表現出色,但一次拉兩車貨,實在勉為其難,加之隨后的任務量倍增,飼料卻沒翻倍,很快就累出了內傷,“懶馬”被宰之后不久,快馬也累死了。或者,快馬看到“懶馬”被宰吃肉的下場,受驚嚇不小,強烈要求主人給自己再“加碼”,一次拉三車、四車的貨量,終于累吐了血,死在了半路上。再或者,“懶馬”被宰之后,快馬得到主人“專寵”,沒了“競爭”,慢慢恃寵而驕,拉的貨越來越少,吃的料卻越來越多,時不時地還撂挑子,主人終于氣不過,把它也宰了。
你看,同一個故事,根據視角的不同,其實是可以講出許多版本的,不同的版本,表達出的意思當然也大不同;不過,別管是哪一個版本,唯一被“固化”的角色,就是那個馬主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此人都有點兒不聰明——雖能獲短利一時,但長期損失很大。
其實,他的選擇可以有很多,比如,找個獸醫或者伯樂來,看看“懶馬”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做決定不遲;或者,舍不得額外花一筆“咨詢費”,自己偷偷觀察一下也可以,找到原因,對癥下藥,最終得到的結果,肯定要比簡單粗暴地宰馬強得多。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原本“批判”“懶馬”的小故事,聽故事的人只要稍加琢磨,合理推演一下,就不難得出“馬主實在蠢”的結論,于是,講故事者原本想達到的宣講效果,瞬時就走到反面去,另外,自己的認知能力也馬上露了餡兒,和馬主綁定到一個水平上。就此而言,小故事不能隨便講,尤其在促成一個復雜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想單純地依靠“小故事”、依靠靈光乍現式的“絕招”,就立時取得終極勝利,不但很不現實,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復雜化,甚至走向愿景的反面去。
實在說不好這個“懶馬效應”到底是不是簡易經濟學里的小故事,答案無非有二,或者是真,或者是有心人托偽的。但別管是不是,碰到有人講這個小故事或者類似的其他什么故事,聽者最好多琢磨一下,看看故事還有沒有其他版本,能不能得出其他結論。故事有風險,聽者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