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君

前一陣子接觸了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二,另一個上高二,兩個都是女孩,初二的女生其他科目還可以,數學卻很差,成績差也就算了,關鍵是畏難,一寫數學作業就開始渾身不對勁。高二那個女孩更可惜,語文、英語、歷史、政治都很優秀,作文拿過好多次滿分,就是怕數學、物理、化學。本來以她的文科成績上個“985”絕對沒問題,問題是現在文理不分科,她就很危險了。
我跟這孩子談了一次。說實話,這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女孩,跟她聊天一點都感覺不出這是個沒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但一提起數學,她就頭痛,而且身邊的人都說,女生學理科本來就比不上男生。這種話在我上學的時候也經常聽到,但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如此。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主流實驗結果能夠在統計學上證實這一點。在大部分國家,男女數學的平均成績并沒有明顯差異。不同的國家男女生差異的不同,似乎顯示出越是男女平等的國家,女性在閱讀方面的優勢越大,在數學方面的劣勢則越小。
科學家們發現,給予女性平等尊重和學術舞臺,她們和男性在理科學習上并沒有差別。那么,究竟為什么女生在理科上的實際表現看起來會弱于男生呢?
首先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就是期待效應,指的是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做出符合心理預期的舉動。很多女孩從小就會聽到各式各樣“女生理科不如男”的預言,這些預言會對女生形成強烈的心理暗示。面對同樣的難題,女生嘗試幾次后就放棄了,她們心里會想,女生理科天賦果然不如男生。面對難題就放棄的舉動又反過來驗證了“女生理科不如男”的心理預期。
再一個就是歸因效應,即不由自主地思考和猜測事情發生的原因,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將結果歸結到某些原因上,并影響到之后的行為模式。看到一個女孩理科學不好,人們就會嘖嘖嘆息:因為是女孩子啊,所以學不好。而看到一個男生理科考得很差,人們往往會覺得:還是智商不行啊!理科不好的男生有很多,但從來沒有人刻意去統計,也不會產生男生學理科不行的想法。而一個班有幾個理科比較弱的女生,就會讓人生出“女生理科就是不行”的感慨。
如何才能學好理科,拯救偏科呢?方法也簡單。
首先,要破除女生學不好理科的觀念。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如果腦子里有了“我學不好理科”這個想法,那百分之百學不好。心理暗示的力量太強大了,沒人可以與之對抗。
其次,要學會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交替使用,避開定式效應,不鉆死胡同。不要以為專注才是學好理科的必要條件,其實不專注也是。在學習新的概念、知識和做陌生的習題時,一開始就用專注模式去學,反而效率低。在理科學習上,簡而言之,遇到難題的時候不要一味死磕,也不要輕言放棄,把它放在心上,然后做點別的換換腦子,進入發散思維,這樣反而容易解出來。
最后,要學會構建組塊,就是要把概念以組塊的模式進行內化。比如,拿到一本物理書,不要等到老師一節課一節課地講,要先快速瀏覽一遍所有章節,在大腦中建立一張宏觀圖譜,然后嘗試解碼,理解信息,建立自己的組塊。接下來,通過回想、考試來檢驗是否成功地構建了組塊。然后,在一次次正確解題過程中,不斷肯定自己。最終,一定可以完成從“學渣”到“學霸”的華麗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