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
曾于得州監獄后廚工作的Brian D. Price,在其書《Meals To Die For》(斷頭飯)里提到:“70%的囚犯最后一餐要求油炸食品,其中大部分會指定品牌。”
早在幾十年前,辛普森一家就用蒙太奇手法,在劇集里點評過無油炸不美國的飲食文化。
美國有網友說:“裹上面包糠,炸至兩面金黃。只要成功破壞掉食材原始的風味,你就能讓美國人把任何東西吃下去。”
一般來說歐洲被認為是現代油炸食品的發源地,17世紀末的歐洲就存在油炸馬鈴薯的證據。不過英國和后來的美國,才是這一烹調風格的集大成者。
1860年,英國人Joseph Malin將炸魚和薯條結合,在倫敦開設了第一家炸魚薯條店。此店成為萬惡之源,讓“英國沒有烹調”至今都是互聯網上的熱梗。
美國飲食文化引入油炸也在這一時期,但花樣可就多多了。
在美國問答平臺Quora上,“為什么美國人沉迷于油炸食品”這個問題下,頂贊回答認為:
“油炸首先在南部興起,主要是氣候導致。潮熱的室內不能有烤爐這樣的高發熱源,相對涼爽的油炸是理想的高溫烹調方式。
另外,內戰之后,南部相對貧窮。導致雞腿、內臟等這些邊角料也成為食材。而這些食材本身風味讓人難以入口,但油炸能起到奇效,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烹調。”
今日的美國是金融中心,但別忘了曾經她的標簽是工業帝國。
在這個過去大半國民都是工人的國家,一切行為,包括吃在內——也要講究效率。在要味覺還是要簡便的苛刻需求下,油炸食物作為唯一勝任者,伴隨著美國工業化的腳步,遍布全美,也走向了全球。
話說相比英國唯一一道“國菜”炸魚薯條,美國的油炸世界就有太多故事可講了。
有人說在谷歌上搜索“油炸”+“任何東西”的關鍵字,你都能找到一道相應的美國佳肴。
比如羊蛋,或者高達。
還有士力架。
不過這個油炸士力架似乎還是美國一道著名家常菜。在美國下館子,判斷正不正宗,問問服務員有沒有這個就知道了。
在美國幾乎所有水果都能夠被油炸。
蘋果、草莓算是比較常見的。
游樂場里推車賣的炸菠蘿、炸西瓜就真想不出是什么味了。
表面上很油膩,唇槍舌劍后突現一股清甜。轉折之快,變化之大,這樣的反差體驗可能也只在網文里才有。
《中華小當家》里說最高級的烹調,是烹調烹調本身。例如土豆炸洋芋,番茄炒西紅柿。
放美國這塊就是油炸漢堡,或者油炸比薩,把做過的再做一遍,頗有四川回鍋肉的精髓。
美國飲食文化中,唯有糖能與油炸抗衡。有數據顯示,14億國人一年消費的糖大約是1700萬噸。美國3億人,對應的這個數字是1500萬噸。

但現實是兩者并非競爭關系,而是于各個領域共存。蛋糕、冰激凌,包括糖塊本身都能炸來下威士忌。甚至泡泡糖在炸過以后,據說在口感上都能比肩魷魚須。
美國真還有炸酒的。一物二用,既是對大腦的洗禮,也滿足了口腹之欲。
在德州,炸啤酒可是一味地道的鄉村菜。雖然賣相不佳,卻入口即碎,口腔中涌出的啤酒,能讓人聯想起廣袤的自然與德州山泉之美。
在美國人的廚房里,油炸近乎一種洗禮儀式。并不是什么都能下鍋,而但凡起殼之物,均是一種認可。老美食譜中,有資格享受這項殊榮的液體除了啤酒還有龍舌蘭、可樂、自來水等。
20世紀30年代,面對大蕭條,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頒布了“羅斯福新政”。他的反對者們在報刊上抨擊他,給文章標題起的名盡是《總統今天的早餐是油炸企業家》之類的。看來油炸這門烹飪技藝,在美國真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