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華
(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 重慶 400021)
撳針是一種形似圖釘的針,屬于皮內針的一種。撳針療法又稱埋針療法,將針具固定于人體特定腧穴或某一部位皮內,達到持續刺激治療作用。撳針療法基于《內經》皮部理論和《靈樞·官針》篇的“浮刺”針法,是古代淺刺留針術的發展。1950年由日本赤羽幸兵衛首創,我國最早由承淡安先生推廣,撳針療法的適宜病癥廣泛[1],特別是對痛癥有明顯治療優勢[2]。筆者通過對近20 年期刊文獻關于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文章進行歸納和總結,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重慶維普(CQVIP)、Pubmed 及ScienceDirect 等數據庫檢索近二十年以來發表的所有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文獻。
在數據庫檢索2001 年1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與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文獻,通過剔重和整理,共計388 篇。
以“撳針”、“皮內針”、“埋針”和“耳針”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建立Excel 數據庫,查到文獻691 篇,對文獻進行剔重,排除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外病種文獻,最后得到符合要求文獻388 篇。
運用撳針(皮內針、埋針、耳針)治療疾病的臨床文獻,包括理論研究、綜述、療效觀察、個案報道等。
按照現代針灸臨床病譜[3],治療病種不屬于神經系統疾病的文獻;使用自制或毫針等非撳針針具;各數據庫重復的文獻;發表時間不在2001 年1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范疇的文獻。
按照符合要求的撳針(皮內針、埋針、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研究的方法、治療病種頻次、聯合治療方法等對文獻資料Excel 數據庫進行分類和分級整理。病癥名稱以原文所提病名進行歸類,未收入現代針灸臨床病譜的病癥歸屬于其他[4]。文獻報道頻次超過5 次,病例超過50 例的為高頻病種,文獻報道頻次超過3 次,病例10 ~50 例的為次高頻病種,文獻報道頻次小于3 次,病例不低于10 例為一般病種。
按以上檢索方式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重慶維普(CQVIP)、Pubmed 及ScienceDirect 等數據庫檢索近二十年以來發表的所有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文獻691 篇,對其進行合并、剔重、整理后得到有效文獻388 篇,包括撳針治療59 篇、皮內針治療73 篇、埋針治療85 篇、耳針治療171 篇;其中,個案報道18 篇、理論評述6 篇、綜述17 篇、機制研究6篇,臨床觀察341 篇,如圖1 所示。

主要包括痛癥(頸肩腰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眶上神經痛、肋間神經痛、頭痛、偏頭痛、神經性頭痛等)、失眠(伴焦慮抑郁)、頸椎病(落枕)中風及中風后遺癥(中風后吞咽障礙、中風后呃逆、中風康復、中風后偏癱肩痛、卒中后便秘等)、帕金森、腦性癱瘓、面癱、面肌痙攣、耳鳴耳聾、眩暈、癡呆、帶狀皰疹、郁病、癇證、眼瞼跳動等。治療頻率最高的病種為痛癥、其次為中風、失眠,如表所示。

表 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病種分布情況(篇)
按照臨床循證醫學的原則和方法[5]對文獻進行分級,在納入文獻中54 篇Ⅱ級證據,19 篇Ⅲ級證據,246 篇Ⅳ級證據。文獻證據在Ⅱ~Ⅳ級證據中均有分布,結果表明撳針在神經內科中應用廣泛,尤其在治療痛癥、失眠、中風及中風后遺癥、面癱、焦慮抑郁等神經系統疾病有明顯的優勢。
2.4.1 單獨使用撳針(皮內針、埋針和耳針)治療 如李春香[6]將心脾兩虛的失眠患者單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予撳針和針刺治療,治療前后分別用PSQI、中醫臨床癥狀量表進行評估療效。結果治療后2 組均可有效地改善心脾兩虛型失眠且撳針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療效優于常規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又如鄭波等[7]用撳針治療小兒周圍性面癱取得滿意療效。
2.4.2“二聯療法” 即撳針配合藥物(中藥或西藥)/中醫特色非藥物療法/現代康復治療/物理治療。范中農[8]將63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2 例與對照組31 例,治療組給予復方丹參滴丸配合埋針治療,對照組給予氟桂利嗪及布洛芬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1%和71%,指出復方丹參滴丸配合埋針治療可明顯改善偏頭痛臨床癥狀和動脈血流速度。羅會等[9]將129 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1 組、對照2 組(各43 例),實驗組予埋針配合卡馬西平治療,對照1 組僅口服卡馬西平治療,對照2 組僅埋針治療,10 日為1 療程,總治療時間均為3 個療程,得出埋針配合卡馬西平治療效果最優的結論。又如鄒昆[10]對隨機兩組的40 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分別采用電針配合撳針治療和常規針刺治療,治療3個療程后,治療組顯效率為95%,對照組顯效率為60%,說明電針配合撳針為主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伍茂玉等[11]運用針刺舌三針配合撳針治療吞咽障礙取得良好效果。
2.4.3“三聯療法” 即撳針配合兩種其他治療手段,如胡玉英[12]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將80 例PD 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補腎止顫方+埋針+美多巴)和對照組(美多巴)各40 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為65.9%(P <0.05),證明補腎止顫方聯合埋針及美多巴是治療PD 的有效方法,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黃菲[13]將60 例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均予以基本西醫治療、康復治療及電針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撳針治療,證明撳針結合電針及康復“三聯療法”能夠顯著改善肩手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效果,緩解疼痛癥狀,提高上肢活動能力,且療效優于單純電針結合康復治療。鄧春艷等[14]采用面部掛針、埋針結合開“四關”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指出此“三聯療法”一種快速、有效的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的方法。
綜上所述,撳針療法屬于皮內針的一種,是我國《內經》中“浮刺”的一種留針方式的發展,尤其被一些畏針、暈針、慢性病患者所接受。神經內科疾病屬于撳針治療的優勢病種,適應癥廣泛,特別是以神經性疼痛為主的疾病。優勢施術部位為耳穴、頭部、面部、關節活動部位和淺表部位。該療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起效迅速,隨治隨走,療效持久。但目前撳針臨床療效觀察多局限于小樣本數據,缺少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數據。現代研究發現,撳針刺激能夠促使組織產生一種類似止痛作用的阿片類物質,這種生物學效應不僅能緩解疼痛,還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激素與神經地質的分泌等[15]。目前研究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作用機制以及傳統中醫理療挖掘的的文獻較少,且撳針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病種未全面覆蓋整個神經系統疾病,可加強和開展撳針治療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為撳針治療擇優選擇提供參考,將撳針療效達到最優和最大化,以進一步推進祖國傳統中醫非藥物特色療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