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朝慶
(武警上海總隊醫院骨科 上海 201103)
指V 區屈肌腱損傷是常見的手部損傷疾病,多伴有尺神經損傷,影響患者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心理負擔[1]。本次選取60例指V 區屈肌腱損傷伴尺神經損傷修復術后患者,探究早期運動干預效果,如下。
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指V 區屈肌腱損傷伴尺神經損傷修復術患者60 例。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修復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合并伸肌腱損傷,其他周圍神經損傷,軟組織損傷,關節損傷。將其分為常規組30 例和實驗30 例,常規組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9 例,患指數98 個,年齡范圍20 ~45 歲,平均年齡(32.10±8.05)歲,病程1 ~7 天,平均病程(3.75±2.12)天,左手、右手分別為12 例、18 例;實驗組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8 例,患指數97 個,年齡范圍19 ~45 歲,平均年齡(32.08±8.06)歲,病程1 ~8 天,平均病程(3.80±2.15)天,左手、右手分別為13 例、17 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治療,如抗感染,抬高患側肢體,術后4 周進行主被動活動訓練。
在常規組基礎上,指導實驗組患者進行早期運動,包括:術后第8 天,指導患者在無痛,背側石膏托保護下進行掌指、近遠位指間關節被動屈伸,之后被動屈曲,主動伸展,運動15次/2h;術后3 ~4 周,指導患者進行上述關節主動屈曲、伸展活動,手指內收、外展,拇指對指等運動,根據患者肌力恢復情況調整強度,如助力運動,主動運動等。術后5 ~6 周,進行手指自然放松下腕關節主動屈伸運動,握持運動。術后7 周,進行患指漸進性抗阻運動。在早期運動術后4 周內,需保持患肢腕關節屈曲45°,肘關節屈曲90°。
采取TAM 系統,肩臂手殘疾問卷(DASH),評估患者手部功能修復效果。指標包括腕關節主動活動度,DASH 評分,修復效果優良率,優:手部功能完全恢復,癥狀消失,活動范圍正常;良:手部功能有所恢復,癥狀改善,活動范圍增大;差:手部功能未改善或有惡化。
術后12 周,實驗組患者DASH 評分(31.85±6.20)分,低于常規組,腕關節掌屈、背伸狀態下主動活動度分別為(56.10±11.00)°、(49.35±9.70)°,手部功能修復效果優良率86.67%,高于常規組患者(P <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后腕關節主動活動度及手部功能修復
指V 區屈肌腱損傷伴尺神經損傷是常見的外科疾病,臨床多采取修復術治療,提高肌腱及神經成活率,改善患者手部功能[2]。
尺神經再生緩慢,容易發生變性,修復效果不佳,術后容易出現肌腱斷裂,粘連,神經功能缺失等并發癥,因此術后康復治療成為關鍵。在修復術后,應用早期運動方案,可減輕水腫,促進肌腱內源性愈合,重塑肌腱應力性,抑制肌腱外源性愈合,增強肌腱膜細胞修復活性,減輕肌腱相關并發癥[3-4]。且通過主被動運動可有效防止肌腱及神經之間的粘連,提高營養因子釋放水平,降低神經張力,防止肌肉萎縮,利于尺神經運動功能恢復。通過腕關節屈伸運動,可增強屈肌腱運動功能。在早期運動中,需注意防止過度活動產生較大神經張力,不利于尺神經恢復[5]。本次術后12 周,實驗組患者DASH 評分(31.85±6.20)分,低于常規組,腕關節掌屈、背伸狀態下主動活動度分別為(56.10±11.00)°、(49.35±9.70)°,手部功能修復效果優良率86.67%,高于常規組患者(P <0.05)。這提示適當的早期運動能有效改善指V 區屈肌腱損傷伴尺神經損傷修復術后患者手部功能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指V 區屈肌腱損傷伴尺神經損傷修復術后患者進行早期運動,能有效提高手部功能恢復效果,降低殘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