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玲 李小村 唐瑩 陳麗娜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胰腺癌為臨床多發性消化系統腫瘤,有疾病嚴重程度高和發展快的特點,早期并無顯著體征,確診之后已經處于晚期,預后效果較差,每年有大量患者死于此種疾病。隨著我院國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高脂飲酒和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影響,發病率也逐步提升。對于此種疾病僅有少數患者可根治,多數患者生存時間不足6 個月[1]。現階段主要為放療、化療或切除干預。為提升患者干預效果,現選取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治療方式效果。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5 月我院胰腺癌患者66 例,對照組33 例,男16 例、女17 例,年齡46 ~73 歲,平均年齡(52.19±3.54)歲,平均腫瘤直徑(4.16±0.64)cm;觀察組33 例,男17 例、女16 例,年齡45 ~74 歲,平均年齡(52.23±3.58)歲,平均腫瘤直徑(4.15±0.62)cm,患者基礎性信息無顯著差異。
對照組為單純放療,主要采用飛利浦生產的CT-sim 定位機和Pinnacle3 治療計劃系統和Varian 2100c/D 直線加速器。定位之前1.5h,患者口服(800ml 清水+20%泛影葡胺20ml)定位時靜脈注射。患者取仰臥為,雙手抱頭置于前額,采用體部立體定向框架、熱塑料體膜固定。激光等則置于前野、兩側野中心,采用鉛筆標注。CT 掃描時厚度控制為5mm,分析圖像后確定大致腫瘤范圍,和病灶轉移臨床靶體積GTV 外放1.3cm;計劃靶體積于臨床靶體積基礎上加1.2cm。區域淋巴結予以預防性照射,但并不進行胰腺放療。勾畫臟器位置,確定好靶區之后向物理師提交計劃,確保正常組織處于限量內,之后取三維適形放療。總劑量50 ~60Gy,1.8 ~2.0Gy/次。
觀察組患者為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化療。化療,放療治療第1 ~5 周為患者予以吉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05)治療,1000mg/m2,為患者予以靜脈注射,1次/周。
(1)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主要分析惡心嘔吐、腹痛、食欲不振、頭暈。(2)對比兩種治療方式下患者生存率,主要分析治療后2 個月、6 個月生存率。
SPSS25.0 軟件,χ2檢驗惡心等計數資料(%、n),t 檢驗計量資料(±s),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腹痛84.85%、惡心嘔吐90.91%、頭暈90.91%、食欲不振81.82%和對照組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對比患者不良反應[n(%)]
觀察組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χ2=4.888、4.521,P <0.05),見表2。

表2 對比患者生存率[n(%)]
胰腺癌為臨床多發性疾病,由于發病較為隱匿,因此早期并無特異癥狀,確診后局部病變已經進入晚期或向遠處轉移,僅有少部分患者可進行手術切除治療。且患者極易出現復發,使得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由于病灶位置特殊,且對反射敏感度低因此放射治療時較為困難,也較難根治[2]。為提升患者整體干預效果,主要進行聯合治療。為解決放療困難,本次采用立體定向治療,此種治療方式由CT 進行引導,因此可有效確定位置,在放療時也可依據病情變化進行干預,有效提升整體治療效果。但依然有部分病灶并未得到有效干預,為解決此種患者采用吉西他濱進行化療,此種藥物為新一代胞嘧啶核苷衍生物,自身毒性少且療效十分顯著。分析本次治療效果時發現,觀察組患者聯合治療時并未由于治療藥物提升而出現不良反應增加問題[3-5]。提示可知,主要原因為立體定向和吉西他濱自身安全性高,因此患者不良反應并未加劇。對比兩種不同干預方式下患者總有效率時發現,觀察組患者生存率更高P <0.05,此種狀況和聯合治療時病灶干預效果更好有重要關系,且由于治療方式自身先進性,也使得生存率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為局部晚期胰腺癌采用立體定向放療聯合吉西他濱治療不僅可提升患者生存率,同時患者并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