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蘭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 408300)
臨床上胃出血發病率較高,多由于病患飲食習慣不合理,加之自身存在基礎胃病(胃潰瘍、慢性胃炎等)產生。一經診斷,醫護人員必須馬上制定相應的救治措施,力轉出血。本文研究將DSA與動脈栓塞相結合治療胃出血病患的效果,總結內容如下。
選取來我院進行診療的動脈源性胃出血患者96 例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個組——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8 例。經胃鏡確診所有病患均為胃出血。研究組病患男:女=27:21,其年齡均值為(54.23±3.56)歲,病程均值為(3.1±0.2)h,因胃潰瘍出血、急性胃炎出血、賁門撕裂傷出血各含11 例、6 例、30 例。對照組病患男:女=23:23,其年齡均值為(53.67±3.64)歲,病程均值為(3.1±0.3)h,因胃潰瘍出血、急性胃炎出血、賁門撕裂傷出血各含12 例、5 例、31 例。兩組病患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不顯著,P >0.05。
對照組病患采用常規內科療法,輸血為主,補充人體所需的其他電解質為輔。
研究組病患采用放射介入聯合動脈栓塞治療。在正式開始治療前使用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其血管進行檢查。掌握病患出血部位、出血情況。然后在DSA 的輔助下行股動脈穿刺。對腸系膜上動脈、腹腔動脈行血管造影,發現異常血管或現象立即使用超選擇性相關造影[1]。使用明膠海綿對異常出血的動脈血管進行堵塞栓塞。當血流變緩或者出血停止后,作進一步的包扎處理。至此,手術完成。術后叮囑病患嚴格臥床靜養。術后對兩組病患做好基礎生命體征的監測。
比較兩組病患術后三天出血的情況、臨床效果以及術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效果分別以顯效、有效、無效表示。顯效:胃鏡復查病患出血停止,病患癥狀顯著減輕。有效:胃鏡復查病患少量出血,病患偶爾不適。無效:胃鏡檢查示出血不止,病患不適感日趨加重。有效率為前兩者概率之和[2]。復發:病患治療半年后出現嘔血/黑便。
經比較,研究組病患三天內出血停止概率為95.83%,對照組為83.33%。研究組術后半年復發率為2.08%,對照組為18.75%。兩組病患三天內止血概率、半年后復發概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比較可知,經治療后研究組病患有效率為95.83%,對照組為77.08%,兩組有效率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臨床效果的比較[n(%)]
比較可知,研究組病患出現不良反應幾率為4.17%(2/48),其中低熱1 例,輕微腹痛1 例;對照組為27.08%(13/48),其中低熱7 例,輕微腹痛6 例。兩組出現不良反應幾率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胃出血依據出血血管的不同分為靜脈源性與動脈源性。后者病患往往起病比較急驟,出血迅速,如果病患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產生休克危急生命[3-5]。動脈源性胃出血致病原因有許多,消化系統的炎癥與潰瘍是其產生的最主要的因素[6-7]。嘔血、黑便是病患主要臨床表現[8]。
以往臨床醫師治療此病多使用內鏡下止血治療。這種方法止血效果可觀、迅速,且價格相對低廉,易于被病患接受。但是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經此方法治療的病患復發例數較多,患者往往不得不中途更換手術方式再次治療[9]。此種境況下放射介入聯合動脈栓塞治療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DSA對于血管進行檢查,精準的發現病變血管周圍情況,同時利用胃鏡再次對出血位置加以判斷,與病變血管支配的胃壁組織對應起來。利用明膠海綿堵住出血血管,出血很快停止。本文結果顯示經DSA 與明膠海綿栓塞共同止血后,95.83%病患在術后3 天內出血被迅速的制止,術后半年內再次出現嘔血、黑便的概率為2.08%。
綜上所述,放射介入聯合動脈栓塞治療對動脈源性胃出血病患止血效果明顯,出現不良反應幾率、半年后復發率均較低。可以考慮將此術式應用于此類病患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