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厚甜

唐 李邕 麓山寺碑 局部
鄭尚波DREAM:洪老師您好!大篆和小篆的異同令我百思無解,外拓與內擫的力道讓我四顧茫然。大小篆在提按的力度上、線質的對比上、立體的空間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外拓與內擫從力的方向分析和從線的外形分析好像又有很大的差異。
洪厚甜:大篆和小篆的異同,大家應該有很多資料,你都看得到的。當然在書風上它是不一樣的,大篆是古樸、凝重,小篆是典雅、清麗。線條上面的區(qū)別應該是大篆厚重、具有強烈的摩擦,它是雄渾、古樸的;小篆主要是典雅、清麗,線條圓潤、流暢而富有彈性。這一點應該是很清楚,作為一個學習藝術有一定審美素養(yǎng)的人,應該都是有感覺的,所以說你不要輕易說自己沒感覺。你就是沒有注意去學習,學習別人在鑒賞小篆、大篆的過程中,關于審美的這種判斷,或者是審美的要求、技術的素養(yǎng)方面的這種解說,你都要去觀察。什么內擫,什么外拓,這些東西都不要去掉書袋,讓這些世俗的、貌似理論研究的概念來左右自己。我覺得你還是要認認真真地跟老師學習,按照課程學習,根據(jù)程序學習,而不要自己先抱著一個框框,弄個什么概念去學習,這不利于你自己的發(fā)展,也不利于你自己的進步。
執(zhí)念:洪老師,我有一個困惑:為什么當我臨寫您臨寫下的碑帖時,自己的線條就相對圓勁有力度了,而臨寫原碑帖時,就顯得線弱了。您經(jīng)常讓我們以原碑帖為核心,這個矛盾怎么來解決?
洪厚甜:你們通常看老師臨的這個示范貼,實際上老師在示范的時候是對這個作品進行了調整,也就說事實上對經(jīng)典的復雜的線形和技術動作也適當做了一些歸納。你們是看著老師寫的這個過程,臨寫時你也會下意識把老師寫的狀態(tài)帶進去。所以你們在臨老師臨寫示范的時候,可能就容易做到老師這種狀態(tài)。
古人的經(jīng)典是一個復雜的體系空間,有些是碑帖不是墨跡,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沒有那么單純,不像老師在示范的時候做了一些增減或者是一些適當?shù)募毼⒌恼{整。你們寫的時候,就會猶豫,在這個臨寫的過程中,人的狀態(tài),必然影響臨寫的結果。
所以說以老師的臨寫作為參照,來進入古人,這也是需要一個過程、一個時間的,不是說你臨老師的這個有感覺,立馬去臨經(jīng)典就會有感覺,就會達到那種效果。所以說在熟悉老師臨帖的基礎上,還要熟悉原帖,才能使你的臨帖真正進入一個比較好的狀態(tài)去。
董康健:請問老師,有時候看到人們說絞轉筆法,而且經(jīng)常是跟隸書聯(lián)系在一起,我查了一些資料,都是泛泛提及,沒有深入講解,請老師詳解?
洪厚甜:不管是什么絞轉筆法,它只是毛筆的一種狀態(tài)而已,實際上我們所說的絞裹、絞轉,就是大篆筆法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是讓毛筆增加摩擦,實際上毛筆線條的變化,也就是根據(jù)絞裹的這種狀態(tài)來決定的,它沒有那么神秘,但是熟能生巧。要進入這個筆法系統(tǒng),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入篆書筆法系統(tǒng)的體驗和學習。有的人以為的絞轉是用筆過程中線條轉折的那些地方的一種毛筆的運動狀態(tài),他們也有把這種絞轉也就是在裹動中完成轉處的一種狀態(tài),也是這么一種絞轉。總之,我覺得什么概念不重要,關鍵就是深刻地領會在不同書體中毛筆的筆法狀態(tài)。當然這種狀態(tài),不同的人從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理解都是允許的。

東晉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24.7cm×47.3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史晨碑 局部
峴泉茅屋:洪老師您好。跟您學書法懂得了線條質量的重要。但有關線條質量的幾個問題請您指教:一、高質量線條的標準是什么?二、高質量線條的要素有哪些?三、線條的張力、彈性、老辣定義是什么?四、提高線條質量的方法有哪些?
洪厚甜:對線條的質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們理解的高質量線條是有豐富的視覺效果、變化自然的運動特征,還包括那種力量轉換明確、自然、豐富的線形。
你說線條作為藝術有什么標準呢?這都是根據(jù)一個人審美的需求,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確定的審美理想所表達的東西,它沒有一個工匠式的既定的標準,這個是靠不同層面的、不同修養(yǎng)的人的體悟和感悟。我們以古代經(jīng)典為例,碑刻、漢碑和鑄造文字青銅器的線,還有以“二王”這些帖學的線,書譜的線,還有歷代很多很多帖學大師的線,清代碑學大師的線,它都能在不同的層面上給不同的人視覺和心理影響,那么它傳遞的信息越豐富,線的質量就越高,反過來說,蒼白的線,那種無力的線和僵死、僵硬的線,那肯定不是高質量的。
至于線條的張力、彈性、老辣,這些都是根據(jù)一個人的審美視覺感受來定的。當然張力就是說這個線有延伸感,它張力就強,這個線的力量感強、轉換的力量感強、本身有一種由內向外迸放的力,那就是彈性。老辣的線,我的理解就是在運動過程中,變化莫測,有時候是單純的,有時候是豐富的,有時候線與線轉換得含蓄、不知不覺的那種東西,我想運用得越精純,線條可能就越老辣。

洪厚甜 節(jié)臨《顏勤禮碑》180cm×97cm 紙本 2019 年

東晉 王獻之 地黃湯帖 局部 日本東京臺東區(qū)立書道博物館藏

魏 三體石經(jīng)
我覺得要提高線本身的質量,首先還是要加強審美修養(yǎng),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提高對書法的理解認識,對優(yōu)秀古代法帖范本的學習。對金文的學習,凝重又生動,對漢碑的學習,古厚又自然,對“二王”的學習,既流美但是里面又充滿了古意。我覺得這些都是通過對古人的學習,不斷加深理解。古人沒變,我們通過學習古人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改變我們。
心慕手追:洪老師您好,如何用篆隸的線質來表現(xiàn)楷書的起行收的全過程。行筆過程中的篆隸線質比較好理解,起筆和收筆是否只是表現(xiàn)筆畫銜接(或入紙離紙)的過程中的提按變化,而不體現(xiàn)線質?
洪厚甜:我們說通過篆隸書來提升線的品質,篆隸書的線質是所有書體的線質的基本形態(tài),也是線的基本形態(tài)。點畫與點畫的銜接是行書技術系統(tǒng)的核心內容,所以說你真正領會了行書的轉換技巧和銜接技巧,和它的起止之間的這種關系,那么你所有的書體也就解決了這個關系,所以千萬不要混淆。
篆隸書最初的這種組合關系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有了行草的技術系統(tǒng)參與之后,它就可以豐富起來,而且可以是在變化上、在處理的精微度上、在點畫與點畫勢態(tài)轉換銜接或者延伸上,也都會有更多的豐富和發(fā)展。所以說不要混淆這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