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詩桐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主體,扎根于傳統的一項藝術,《中國書法國際傳播》雜志以立體的方式展現了書法的藝術形象,這是對舊的傳承;而這本雜志對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的研究,立足于當下,匯集了國內外來自不同學界的著名學者的研究,這是書法界一項新的開拓。舊承與新拓,讓這本雜志意義非凡。
除了國際性和藝術性以外,《中國書法國際傳播》一輯還具有學術性、專題性的特點。雜志分為四個部分,共刊載了十七篇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為何而成立;第二部分是“顏真卿專題”,共輯錄了五篇國內外行內專家的文章;第三部分“書法中國”收錄了與書法相關的其他學科的專業性文章四篇;最后一部分“國際傳播論壇”總結了研究院成立至今的成果,收錄了首屆、第二屆書法國際傳播論壇的論壇紀要。
雜志的第一部分的首篇,是編輯部的一篇題為《書法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寫在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之際》的文章,對目前中國書法的國際傳播現狀和北京語言大學對此做出的貢獻做了簡單的介紹。接下來的三篇刊載了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儀式前后的相關致辭、賀信。
雜志的第二部分是“顏真卿專題”,這一部分筆墨最多,占雜志總篇幅的二分之一。專題一共刊登了五篇來自國內外行內專家的文章,有日本的青正木兒《顏真卿的書法》一文、以及由朱天曙教授、程俊英博士翻譯的相浦知男《顏真卿書法在日本的影響》一文。中國學者的文章有傅申《書法的地區風格及書風的傳遞—以湖南及近代顏體為例》一文、朱關田《顏真卿書跡考辨—宋拓〈忠義堂帖〉》一文、朱天曙《“顏行”流派初論》一文等。朱天曙教授在《熙云藝話》中說:“漢字乃中國文化之源泉,書法乃中國藝術之源泉。”漢字在中國書法中,不僅是造型藝術,它還承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中國書法的傳播離不開漢語國際教育,離不開對書論的研究,離不開書法創作,更離不開對字學的研究。第三部分“書法中國”的四篇文章,都來自2018年至2019年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舉辦的“書法中國”系列講座稿件匯總。崔希亮院長從漢語國際教育方面討論了中國書法的國際傳播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叢文俊教授以古今書論中習見的“方圓”兩個概念為例,探討了如何把書法的各種技法納入審美和理論;李剛田主編則通過“展覽的方式”對當代書法創作與形式發展進行了闡述;黃天樹教授以《說文解字》為例,介紹了偏旁分析法相關的專業知識。雜志的第四部分刊登了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書法國際傳播論壇的論壇紀要。來自書法界、學術界的各位名家進行了學術探討,涉及中國書法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很多相關問題,例如“如何教外國留學生寫字”“怎么去傳播、怎么去教育”“書法之美到底表現在何處”等。

作為國內第一本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的刊物,其中蘊含的知識能夠豐富書法愛好者的既有體系,還能拓展思維,讓我們產生思考。除了厚實的紙張、精美的裝幀以外,雜志里選用的作品圖片來源于國內外專業博物館,專業而清晰,體現了其藝術性,這給讀者的深入閱讀和研究提供了便利。相信隨著第二輯、第三輯的出版,這本雜志將會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