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吉
(青海省交通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00)
膽囊內如果存在結石便極易引發膽結石,其以膽固醇為主,是一種混合性結石,患者在臨床中多伴有膽絞痛、消化不良以及發熱等現象,病情嚴重者甚至還可能會出現炎癥或者形成癌腫,不僅影響正常工作,還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1]。對于膽結石疾病,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有小切口手術、腹腔鏡手術,因此,本次選擇膽結石患者開展兩種方式治療效果對比研究,具體如下。
將我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膽結石患者11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 例。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患者例數分別25 例、30 例,年齡20 ~69(45.73±3.86)歲;觀察組中男性與女性患者例數分別26 例、29 例,年齡20~67(45.70±3.90)歲。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組間資料進行對比(P >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實施全麻,并在腹肋緣下方約5cm 位置行切口,入腹之后分離、結賬膽囊管以及膽囊動脈,選擇順行切除膽囊,最后縫合。
觀察組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方式治療:手術開展前進行常規檢查,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實施全麻,在肚臍下方行切口,借助氣腹針入腹,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完成之后置入腹腔鏡,接著在腹肋緣右上方、劍突位置下方行操作孔,置入相關器械開展操作,將膽囊切除,最后縫合。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多項手術指標情況進行觀察。治療效果:癥狀均消失,沒有出現并發癥以及大出血現象為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沒有出現并發癥,但有少量出血為有效;癥狀未改善,且有并發癥或者大出血現象為無效。手術相關指標:術中出血、肛門首次排氣、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術中出血(t=40.560,P=0.001)、肛門首次排氣(t=29.630,P=0.001)、住院時間(t=11.691,P=0.001)以及首次下創活動(t=36.796,P=0.001)等手術相關指標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手術指標比較(±s)
首次下床活動(h)觀察組 55 38.69±5.43 10.69±1.49 4.29±1.17 7.98±2.03對照組 55 80.65±5.42 24.36±3.08 8.33±2.28 23.69±2.43 t - 40.560 29.630 11.691 36.796 P -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n 術中出血(ml)肛門首次排氣(h)住院時間(d)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9.135,P=0.001),見表2。

表2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目前,由于我國經濟水平提高,人們生活以及飲食方式均發生了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膽結石發生率,此外,受工作繁忙等的影響,長時間不吃早餐等均會導致出現膽囊內膽汁貯存,進而處于過度飽和情況,膽固醇一旦沉積便會引發結石[2]。此類患者在飽餐之后,或者攝入食物過于油膩后,受膽囊強力收縮影響,不僅會出現陣發性絞痛,還可能會出現嘔吐等現象。
對于膽結石疾病,臨床中常見的手術方式有小切口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其中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方式屬于傳統手術向微創手術過渡出現的一種術式,切口較傳統開腹手術小,但是手術操作時間較長,且術中出血量仍然較大,術后患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恢復,且易出現并發癥等。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方式屬于微創手術,在臨床中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應用較為廣泛。在手術開展過程中,術者能夠借助腹腔鏡仔細探查腹腔,術野清晰,可有效避免對鄰近組織等帶來的損傷或者刺激,除此之外,還符合患者的審美需求[3-4]。本次研究顯示,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多項手術相關指標均更為理想,也進一步驗證了腹腔鏡術式在治療膽結石患者中的優勢,但是在開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逆行、順行[5]。
綜上所述,在對膽結石患者進行治療時,選擇腹腔鏡切除膽囊術效果理想,且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