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婷 陳正香(通信作者) 呂曉凡 劉晶晶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脊柱外科;法國脊柱外科學會合作中心;南京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脊柱側彎聯合研究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08)
脊髓損傷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經受損,據統計,全球脊髓損傷的患病率約為236 ~1009/100 萬,而頸脊髓損傷的患者約有1000 多萬[1],在中國,頸脊髓損傷占脊髓損傷患者的71.5%[2]。早期呼吸功能障礙是導致頸脊髓損傷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肺部感染在頸脊髓患者中的發生率為36%~83%,為患者急性期的主要并發癥和死因[3]。因此,加強頸脊髓損傷患者的氣道管理,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尤為重要。本文將探討頸脊髓損傷患者非人工氣道管理方案的構建和應用,并將其應用效果評價如下。
選擇入住我科的頸脊髓損傷患者,共60 例,其中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的30 例患者為對照組,采取氣道常規護理;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的30 例為干預組,對其應用頸脊髓損傷患者非人工氣道管理方案。納入標準為:①年齡18 ~80 歲;②頸脊髓損傷;③非人工氣道患者;④無肺部手術及肺部慢性疾病史;⑤無肺部感染。排除標準:①無法配合完成氣道管理的護理操作;②嚴重心肺功能不全;③先天性胸廓畸形。統計患者一般資料,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損傷節段等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1 干預組 在氣道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頸脊髓損傷患者非人工氣道管理方案。
1.2.1.1 成立氣道管理小組,由護士長和一名研究生、四名本科生組成,查閱指南和文獻,歸納整理頸脊髓損傷患者非人工氣道管理的相關內容,召開專家會議,結合臨床護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修訂,最終構建頸脊髓損傷患者非人工氣道管理的方案。具體如下:
(1)濕化氣道、稀釋痰液:①口咽部濕化:參考沈小芳[4]等人的研究,采用a-糜蛋白酶2 萬單位+生理鹽水100ml,沿嘴角注入,用于口咽部濕化,滴入間隔時間、滴入劑量依據痰液粘稠度而定。
②霧化吸入:吸入糖皮質激素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2ml加支氣管舒張劑異丙托溴銨2ml 加生理鹽水3ml,霧化杯氧氣驅動霧化吸入,頻率根據患者痰液的評估調整。③靜脈用藥:遵醫囑予沐舒坦30mg 靜脈注射每日2 ~3 次。
(2)應用腹部沖擊法人工輔助排痰:頸圍固定或顱骨牽引下,將雙手置于患者雙側胸壁及上腹部,當患者呼氣末咳嗽時,用雙手指部向內輕度加壓胸壁,雙手掌部快速向內向上沖擊上腹部,協助患者排痰。
(3)呼吸功能訓練[6]:①呼吸訓練器的應用[5]:指導患者平靜呼氣后將嘴唇對準呼吸管口,緩慢吸氣,保持左側黃色氣速浮標在best 位置上,并同時使右側白色活塞緩慢升起,繼續緩慢吸氣,直到吸不動為止,然后移開呼吸管口,正常呼氣,活塞復原后再重復以上練習。訓練時間以患者體力能耐受為標準,一般為10 ~15min,每天2 次。②腹式呼吸:護士雙手放于患者上腹部,指令吸氣時患者閉嘴用鼻深吸氣并用力鼓起腹部,指令呼氣時縮回腹部略張口呼氣,呼氣末1/3 時護士雙手在患者上腹向上、向后方用力,協助腹部回縮、膈肌上抬,每日3 ~4次,每次15 ~20min,頻率16 ~20 次/min。
③抗阻力腹式呼吸:當患者能自如腹式呼吸時,給腹部加上阻力,腹部放置0.5 ~1kg 砂袋,每2d 增加重量0.5kg,總重量可增加至3 ~4kg。每次15 ~20min,每日3 ~4 次,直到患者呼吸頻率16 ~20 次/min。④縮唇呼吸:閉嘴,經鼻吸氣,然后通過縮唇(吹口哨樣)緩慢呼氣。吸呼比為1:2 或1:3;重復練習,每次10 ~15min,每日2 ~3 次。⑤有效咳嗽、咳痰[7]:深吸一口氣后屏氣3 ~5s,腹肌收縮或用手按壓上腹部,用力將深部痰液咳出。休息后重復,每次10 ~20min,每日2 次。
(4)持續氧氣吸入:常規給予雙鼻式氧氣3 ~4L/min,若發生胸悶、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下降,給予5 ~6L/min 面罩吸氧,對于呼吸麻痹,給與8 ~10L/min 高濃度儲氧面罩吸氧,觀察血氧飽和度情況及呼吸的頻率、深度、節律和形態,同時聽診肺部呼吸音以及傾聽患者主訴,如出現憋氣、呼吸困難以及血氧飽和度下降,立即匯報醫生,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5)預防感染:重視口腔護理,防止口腔內的細菌移行下呼吸道;及時清理口鼻分泌物,床頭抬高20 ~30°,防止誤吸。嚴格落實消毒隔離,注重手衛生和無菌操作,保持病房合適的溫濕度,限制探視、陪護,開窗通風。
(6)整體康復護理:①低血壓及時糾正、保證脊髓灌注:保證平均動脈壓維持在80mmHg 以上[9],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保持循環穩定;監測生命體征、出入量,根據情況調整液體量。②營養支持:使用營養風險篩查2002 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給與營養支持,包括鼓勵自主飲食,給與腸內營養混懸液口服或管飼喂養;靜脈補充人血白蛋白;對于不能進行腸內營養的患者給與腸外營養。③功能鍛煉:被動與主動相結合,鼓勵患者及家屬對患者的鍛煉方式由被動運動逐漸向主動運動轉化。
④心理護理:鼓勵患者與病友交流,為其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調動患者及家屬配合治療的積極性。
1.2.2對照組 采取氣道常規護理,包括常規給予氧氣吸入,心電監護,翻身、拍背,霧化吸入,按需吸痰。
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平均住院天數。
數據使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肺部感染率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住院天數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的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的比較(±s,d)
項目 n 平均住院天數干預組 30 18.00±4.86對照組 30 15.00±3.65 t-2.703 P-0.009
頸脊髓損傷后,因延髓呼吸中樞受損致呼吸抑制,呼吸肌麻痹、呼吸運動受限,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潴留,從而引起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后又可加重呼吸及排痰功能下降,形成惡性循環[8]。采用a-糜蛋白酶進行口咽部濕化,達到濕化氣道門戶(口咽部),使痰液易于咳出或吸出。布地奈德可在氣道中快速溶解于黏液,并可快速透過細胞膜,進入炎癥細胞內,發揮抗炎作用。布地奈德聯合支氣管舒張劑異丙托溴銨聯合應用時,使氣溶膠真正達到中小氣道內,發揮抗炎舒張氣道的作用。同時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式協助患者排痰,從而減少痰液潴留。脊髓損傷后,膈神經、肋間神經功能受損而使胸式呼吸運動受限,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可以促進呼吸肌運動,提升呼吸動力,進而促進肺泡擴張,幫助患者有效腹式呼吸,以代償胸式呼吸喪失所致肺通氣不足,同時加強呼吸肌的力量,加上有效咳嗽訓練可以提高患者自主排痰能力,而縮唇呼吸通過增加呼氣阻力,使氣道內壓升高,可防止小氣道過早關閉,增加肺泡通氣量,減少肺內殘留氣體量,加上持續供氧,以提高患者血氧飽和度。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
脊髓損傷后,伴隨可能出現的心動過緩和血壓降低,以及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導致營養問題,患者疼痛、創傷后心理應激障礙等[9],全身狀態不理想,會增加患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其中包括肺部感染,而患者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后,患者的住院周期將延長。因此,本研究不僅僅只關注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直接預防,同時注重患者整體康復護理,使患者整體情況好轉,提高自身免疫力,從而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進而縮短住院周期。
綜上,對頸脊髓損傷患者實施非人工氣道管理,同時注重整體康復護理,可有效預防和減少頸脊髓損傷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然而,臨床上我們在實施非人工氣道護理方案的過程中,執行力和依從性還有待關注和提高,以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促進患者結局向積極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