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芳
(中山市博愛醫院 廣東 中山 528403)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屬于婦科疾病,以盆腔支撐結構損傷、退化等缺陷為主,患者通常會出現臟器脫垂、尿失禁現象,同時還會對患者性功能產生影響,出現性功能障礙[1]。對于此則需要做好護理干預,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性功能[2]。本文對此予以研究,報告如下所示。
從2015 年1 月—2017 年3 月擇取200 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將其隨機分組研究,對照組(100 例)患者中,55 例為初產婦,45 例為經產婦,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25 ~36(29.46±1.82)歲;研究組(100 例)患者中,57 例為初產婦,43 例為經產婦,病例擇取年齡范圍為26 ~37(29.52±1.91)歲;對一般資料予以統計學分析,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比。
對照組(100 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囑其注意低脂、低鹽飲食,禁用茶飲或飲料,鼓勵其自主排便,注意保持良好情緒和心態,指導其進行會陰收縮訓練,呼氣時放松會陰,吸氣時收緊會陰,維持5 ~10s,另外對腿部和臀部肌肉進行訓練,每次20 分鐘,每天2 ~3 次。研究組(100 例)患者基于常規護理實施盆底康復護理,產后42 天評估患者盆底功能,并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主要包括兩階段:①通過興奮治療法實施電刺激盆底肌,選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進行刺激治療,向陰道中輸送不同強度電流,有規律地刺激陰道內神經肌肉,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30 分鐘左右,每周治療次數為3 次,共進行為期4 周的治療。②實施生物反饋治療,測定肌肉活動的肌電和壓力曲線,利用信號傳遞信息,并指導患者練習,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30 分鐘左右,每周治療次數為3 次,共進行為期4 周的治療。
①臟器脫垂發生率;②尿失禁發生率;③性功能障礙發生率;④盆腔肌纖維情況。
研究所得數據均經統計學軟件(SPSS17.0)分析,涉及到計量、計數兩種資料,分別以(±s)、(%)兩種不同方式予以表達,另外經t 值、χ2兩種不同方式予以檢驗,如果檢驗所得結果P <0.05,則表示有意義。
研究組5 例患者發生臟器脫垂現象、6 例發生尿失禁現象、5 例發生性功能障礙現象,對照組10 例患者發生臟器脫垂現象、18 例發生尿失禁現象、23 例發生性功能障礙現象,研究組臟器脫垂發生率、尿失禁發生率、性功能障礙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
對盆腔肌纖維情況分析,護理前組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后研究組肌纖維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

表 兩組盆腔肌纖維情況對比[n(%)]
通常情況下,盆底肌肉損傷是因妊娠、年齡增長等因素導致,同時分娩時會影響盆底組織結構,因早期無明顯癥狀,所以未引起重視,因此后期出現盆底功能障礙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生活[3]。對于此,盆底康復護理利用盆底肌低頻電刺激,配合盆底肌訓練等方式進行處理,可以使肌肉張力提高,對盆底肌肉收縮力產生刺激,使控尿能力提高,同時利用多種康復訓練方法,可以使肌肉收縮能力、舒張能力提高,對蛋白質代謝與合成有促進作用,使肌肉增強,避免肌肉損傷產生的并發癥,還可以使陰道松弛,使患者性功能提高[4-5]。
綜上,對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患者來說,盆底康復護理的實施可以避免臟器脫垂、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礙等現象發生,還可以改善肌纖維,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