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馬玉華 劉曉華 陳鏗
(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骨科 上海 200235)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多為暴力導致,患者后交叉韌帶損傷后直接影響膝關節功能[1]。本次研究以64 例在關節鏡下開展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護理管理方式進行分析調查。
以我院64 例在關節鏡下開展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間我院收治人員。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42.6±11.4)歲,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3 例,患者后交叉韌帶損傷者21 例、斷裂者11 例,患者病程平均(4.5±1.3)h;觀察組患者年齡平均(42.8±11.2)歲,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后交叉韌帶損傷者22例、斷裂者10 例,患者病程平均(4.3±1.4)h。患者無手術禁忌癥;患者無其他韌帶合并損傷表現;患者無意識障礙;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對患者病情進行監測,監督患者用藥,同時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飲食管理,遵醫囑開展護理管理。
管理組:患者術后采用彈力帶包扎傷口,將患者患肢抬高15 ~20 度,采用支架固定患者患肢。當患者術后麻醉消失后對患肢進行冰敷,減輕肢體疼[3]。密切關注患者引流管引流情況,避免引流管堵塞,對引流液顏色、質地、引流量進行記錄,觀察患者引流液,若發現活動性出血要及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患者術后18h 內拔除引流管,并輔助患者進行踩泵運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術后6h 當患者麻醉恢復、生命體征穩定后要叮囑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保證患者膝關節制定的前提下讓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每日2 次,每次50 次,3 天后進行直腿抬高鍛煉,每日8 ~10 組,每組50 次。患者術后4 ~6 周可開展膝關節屈伸運動,運動程度以患者不勞累為主,運動結束后可予以冰敷。
患者出院后同樣要進行鍛煉,可適當輔助平衡訓練、單腿提足運動、蹲起運動等,護理人員每周要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叮囑患者有異常要即刻復診。
對患者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活動進行評估,采用Lysholm 評分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膝關節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VAS 視覺模擬評估量表進行評估。
Lysholm 評分:量表共分為8 個維度,總分100 分,分數高者肢體功能活動理想。
疼痛評估:量表最高分10 分,最低分0 分,0 分為無痛,分數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文中數據采用SPSS18.0 軟件處理,進行t 檢驗,P <0.05視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管理組患者治療后3 個月Lysholm 評分為(75.6±9.7)分,高于對照組(55.6±10.4)分,P <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Lysholm 評分(±s,分)

表1 兩組Lysholm 評分(±s,分)
組別 出院時 治療后3 個月 t P管理組 36.7±10.5 75.6±9.7 9.12 <0.05對照組 35.5±11.3 55.6±10.4 6.94 <0.05 t 1.67 6.89 - -P>0.05 <0.05 - -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3 個月疼痛評分為(2.8±0.5)分,高于管理組的(1.6±0.4)分,P <0.05,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s,分)

表2 兩組疼痛評分(±s,分)
組別 出院時 治療后3 個月 t P管理組 6.2±1.7 1.6±0.4 6.48 <0.05對照組 5.9±1.8 2.8±0.5 5.79 <0.05 t 1.15 4.62 - -P>0.05 <0.05 - -
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受到創傷較為嚴重,膝關節結構、功能遭到嚴重的破壞。交叉韌帶損傷后膝關節的穩定性消失,脛骨前移顯著,其對抗內外翻應力下降,因此重建膝關節穩定對其康復非常重要。手術能夠改善患者膝關節結構,但不能幫助其恢復原有的功能,還需要后期康復管理。因此,在常規護理管理同時為患者提供康復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4]。康復護理管理能夠配合醫生治療,為患者提供科學的、規范的康復計劃,同時能夠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監督,提升患者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重建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患者在護理過程中聯合康復護理管理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幫助患者恢復膝關節生理功能,是一種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