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金紅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九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5)
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漸邁入老齡化社會,使得老年慢性病的發生率逐年增長,因其具有發病隱匿、病程長、遷延難愈的特點,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同時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1]。有研究表明,針對老年慢性病,除了臨床對癥治療外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以保證治療效果[2]。本研究以我院130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社區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選擇我院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130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類型慢性疾病,年齡60 歲以上,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伴有心理障礙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意識及認知障礙、精神病史、失訪及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其中男67 例,女63 例,年齡61 ~85 歲,平均(72.33±3.46)歲;病程3 ~20 年,平均(11.67±2.43)年;疾病類型:高血壓38 例,冠心病36 例,糖尿病31 例,慢性支氣管炎19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n=65)和研究組(n=65),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 >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出院時指導患者科學飲食、堅持運動鍛煉、遵醫囑用藥、定期復診,并發放健康手冊,幫助患者正確看待疾病。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社區護理干預,具體為:(1)成立社區護理小組:由主治醫師、責任護士及護士組成,安排小組內培訓,明確崗位職責,總結老年慢性病防治要點,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對薄弱與風險環節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出院時與患者簽訂家庭醫生護理服務協議,并明確護理干預方案,定期隨訪。(2)健康教育:社區內定期舉辦健康講座、面對面宣教及慢性病宣傳等活動,幫助患者掌握慢性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防治方法、遵醫行為對病情控制的重要性等,促進患者掌握慢性病知識,提高自身健康行為。(3)家庭護理:每月電話隨訪1 次,對于血壓不穩者,1 周內再隨訪1 次,對于行動不便者可上門服務;協同家屬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指導家屬全面掌握護理的操作方法,全面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利用社區資源定期為患者監測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水平。(4)生活護理:評估患者飲食-營養結構,指導患者保證充足睡眠,低脂、低鹽、低糖、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飲食,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持少食多餐,忌煙酒。根據自身喜好選擇有氧運動方式,每日堅持運動鍛煉30min以上,以耐受為宜。
干預后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從遵醫囑用藥、病情監測、科學飲食、堅持運動鍛煉及定期復查5 個方面評價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并利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評測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滿意度=(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利用SPSS 20.0 軟件,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卡方和t 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在遵醫囑用藥、病情監測、科學飲食、堅持運動鍛煉及定期復查方面的遵醫行為更高(P <0.05),見表1。

表1 干預后患者的遵醫行為[n(%)]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P <0.05),見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n(%)]
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醫院接受系統性治療后常選擇在家中進行保守治療,控制病情進展。社區作為患者主要的活動及生活場所,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不僅可使院內護理得以延續,同時還可顯著降低醫療資源,緩解家庭經濟負擔[3]。社區護理干預是以上門服務為主要模式,具有長久性、連續性及可行性,通過定期健康教育、隨訪等方式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其遵醫行為,以良好的心態堅持治療,促進病情康復。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在遵醫囑用藥、病情監測、科學飲食、堅持運動鍛煉及定期復查方面的遵醫行為更高(P <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P <0.05)。綜上所述,社區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及護理滿意度,在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