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慧
(江蘇省中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我科盆底疾病主要為直腸粘膜脫垂,本病術后水腫是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幾乎術后病人都有發生水腫,表現為術后肛門下墜感,術后傷口疼痛等癥狀,更甚者會出現引傷口的感染和出血[1]。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于本病區治療的150例直腸粘膜脫垂術后水腫患者,分析并對比中藥熏洗護理技術與傳統護理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于肛腸科手術治療的150 例直腸粘膜脫垂術后水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常規檢驗及檢查均無異常,150 例患者中,男98 例,女52 例,年齡在19 ~61 歲間,平均(30.5±19.7)歲;病程在6 個月~11年間,平均(3.4±0.7)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均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沒有統計學差異(P >0.05),可以進行組間對比。
對照組在患者手術之后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加用中藥熏洗護理技術。具體方法為:本技術所選中藥熏洗方是由我院肛腸科專家史仁杰主任根據臨床實踐擬訂。傳統醫學認為,中藥熏洗療法是藥物通過皮膚、穴位和孔竅等部位直接吸收[1],通過經絡傳導而疏布全身,其作用機制為疏通腠理、暢達氣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祛腐生肌;祛風燥濕、殺蟲止癢、養血潤膚等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中藥熏洗療法是中草藥物與物理熱熨雙重作用二合一的結果,它同時包含局部清潔作用、透過表皮藥物吸收作用、藥物消炎殺菌作用對免疫機制的增強作用等等,最終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方中大黃、黃連、苦參、荔枝草、魚腥草以及虎杖的主要功效皆為清熱解毒之功效,多種藥物聯用加強了該方消腫止痛的效果[2]。防風主要功效為祛風止痛,與虎杖聯用加強了熏洗方的止痛效果。方中五倍子主要功效為止血,收濕斂瘡,方中此藥增強了熏洗方消腫,減少炎性分泌物的效果。
患者直腸粘膜脫垂術24 小時后進行中藥熏洗治療,連續一周,每日兩次中藥熏洗治療后進行觀察與記錄。把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肛門水腫的持續時間,水腫范圍綜合。將患者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種情況。顯著:中藥熏洗后1 ~7天水腫消退維度減少2cm 以上,患者肛門墜脹感明顯減輕。有效:中藥熏洗后1 ~7 天肛門水腫維度減少在2cm 以內,墜脹感輕微緩解;無效:1 ~7 天水腫無消退。總有效率=(有效+顯著)例數/總例數×100%。
所得數據采用SPSS18.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進行表示,并通過χ2檢驗,如果P <0.05 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顯效5 例,有效47 例,總有效率為62.7%,對照組護理效果顯效4 例,有效26 例,總有效率為40.0%。兩組相比,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93,P <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水腫情況比較[n(%)]
很多患者因體質、手術方式、麻醉、術后排便不暢或腹瀉、體位不當等諸多原因引起肛門水腫,墜脹不適,甚至引起肛門疼痛加重,出血等情況,不利于傷口愈合,所以術后減輕肛門水腫是傷口愈合的關鍵,臨床上通過口服西藥減輕水腫,藥物沒有直接作用于局部,收效甚微。本次對中醫護理中的中藥熏洗護理技術在預防和減輕直腸粘膜脫垂術后患者出現水腫的效果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5 例,有效42 例,總有效率為62.7%,對照組顯效4 例,有效26 例,總有效率40.0%,觀察組患者的水腫減輕效果明顯,恢復良好[3]。鄭嬌對中藥熏洗應用于肛周膿種術后療效的臨床試驗中。通過Meta 分析,對比高猛酸鉀溶液,中藥熏洗能降低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感染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4]。林迪等選取直腸粘膜脫垂術后手術創面水腫和疼痛的患者175 例,隨機進行分組分為常規治療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常規組予以西醫常規護理和對癥治療,中西醫結合組在常規治療及護理基礎上再加用中藥熏洗坐浴的中醫護理技術,然后對兩組患者傷口水腫及分泌物、疼痛情況進行積分分析。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組臨床有效率為92.9%,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8.1%[5],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該組患者術后傷口水腫及分泌物均少于常規組,且術后疼痛積分均低于常規組。
總之,盆地疾病中的直腸粘膜脫垂術后水腫,術后采用中藥熏洗護理技術對水腫予以干預,能明顯減輕水腫,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保障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