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衛
(銅仁市碧江區中醫醫院 貴州 銅仁 554300)
高血壓眩暈主要是指患者受到血壓波動及升高引起腦部供血不足,產生眩暈癥狀,多在突然下蹲及起立時出現,部分患者持續眩暈,對其生活及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1]。由于高血壓可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若出現眩暈癥狀提示病情加重,需引起重視,加強生活方式管理,給予降壓藥物良好控制血壓水平[2]。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受到重視,認為治療高血壓眩暈病機為肝陽偏亢,肝風上擾,瘀血阻滯,治法為平肝潛陽,養血活血,方予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次研究對高血壓眩暈患者行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探討。
研究病例共112 例,均為本院收治并確診的高血壓眩暈患者,納入時間2016 年2 月—2019 年2 月,隨機分組各56 例,均表現出眩暈、耳鳴等癥狀,符合《中醫內科學》相關診斷標準[3]。對照組男性34 例,女性22 例,年齡45 歲~80 歲,平均年齡為(64.72±3.74)歲,病程0.5年~5年,平均病程(2.16±0.48)年;觀察組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齡44 歲~79 歲,平均年齡為(64.08±3.71)歲,病程0.5 年~5 年,平均病程(2.21±0.49)年;排除合并心肝腎及惡性腫瘤等疾病患者。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1 對照組 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每天2 次,每次10mg,治療2 周。
1.2.2 觀察組 天麻鉤藤飲藥方為:天麻12g,鉤藤12g,黃芩9g,杜仲12g,茯神15g,夜交藤20g,桑寄生15g,益母草12g,白芍20g,龜板15g(先煎),川牛膝12g,石決明20g(先煎),珍珠母15g(先煎)。肝腎陰虛重者加何首烏10g,棗肉20g,生地15g,旱蓮草12g,肉蓯蓉10g;眩暈重者加龍骨10g(先煎),牡蠣12g(先煎),龜板10g(先煎);肝火旺盛者加菊花15g,丹皮12g,龍膽草6g;每天1 劑,水煎取2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治療2 周。
評價兩組療效:顯效為癥狀完全消失,血壓恢復正常范圍;有效為癥狀明顯改善,血壓降低但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為癥狀及血壓無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含腹瀉、嘔吐、腹痛、頭痛等。
采用SPSS17.0 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述,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示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表1 可知,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83.93%(P <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評價[n(%)]
分析表2 可知,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57%,顯著低于對照組17.86%(P <0.05)。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率比較[n(%)]
西醫治療高血壓眩暈可采用硝苯地平緩釋片,起到快速降壓功效,但若長時間服用該藥物易產生耐藥性,并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中醫認為高血壓眩暈為“眩暈病”,病因為腎陰不足、肝陰虧損,病機為厥陰之勝,故致耳鳴目眩,治療需在西醫降壓基礎上,中醫予肝腎滋補,養血活血[4]。天麻鉤藤飲主治頭痛頭脹,耳鳴目眩,可應用在高血壓眩暈治療中,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黃芩清熱瀉火,桑寄生、杜仲滋補肝腎,茯神健脾安神,益母草利尿消腫,白芍可養血柔肝,夜交藤祛風通絡。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天麻鉤藤飲可起到解痙、改善微循環及抗血栓作用[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83.93%(P <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57%,顯著低于對照組17.86%(P <0.05),提示天麻鉤藤飲具有安全性、高優勢,且能依據患者癥狀加減用藥,具有針對性優勢,促使患者癥狀改善,血壓得到良好控制,獲得滿意療效,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高血壓眩暈治療中選擇天麻鉤藤飲加減方案可獲得良好療效,確保緩解癥狀,穩定血壓水平,藥物安全性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