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穎 翁秀紅 趙宇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80)
急性心肌梗死是嚴重的臨床疾病[1-2],及時有效開通梗死血管、恢復心肌有效灌注可減少心肌梗死面積[3]。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佳治療方法[4]。而入院-球囊擴張(DTB)時間是一項提示患者是否有關開展PCI 的關健指標,自2018 年1 月起,我科運用PDCA 循環的管理方式采取一系統的整改措施,縮短了DTB 時間,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 年1 月—6 月我院因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資料,發現我科的DTB 時間為128 分鐘,與國內外醫院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DTB 時間(<90 分鐘)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2.1 項目改進小組采用頭腦風暴法對影響我科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DTB 時間的因素進行分析(見圖)。

圖 導致急性ST 段心肌梗死患者DTB 時間過長因素的魚骨圖
2.2 通過全科醫務人員學習、討論,同時組織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討論、分析、總結。
2.3 目標設定
結合國內外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 的DTB 時間及我院既往情況,我院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DTB 時間設定的項目改進目標為:105 分鐘。
針對上述原因,我科制定整改措施:
3.1.1 規范急性心梗救治工作流程,制定了急性冠脈介入手術制度、急性ST 段抬高心梗患者綠色通道介入救治工作流程、危重病人管理制度、心內科急診手術的手術人員安排、心內科醫務人員緊急替代程序。
3.1.2 組織全科醫務人員學習急性心梗救治工作流程。
3.1.3 組織醫務人員進行急性ST 段抬高心梗患者介入救治工作流程演練。
3.2.1 建立急診及心內科“心梗微信群”進行動態學術探討,及時更新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指南知識。
3.2.2 對于疑似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內科全體醫務人員應及時協助急診科醫師進行初步診斷及治療。
3.2.3 加強對急診一線醫生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治培訓,通過多學科學術講座、探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及最新的治療技術。
實施前后DTB 時間比較,實施PDCA 循環管理后,患者接診到描記心電圖時間、談話簽字時間、手術醫師達到導管室時間、入門到球囊擴張時間均明顯改善,與實施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而且實施后DTB 時間<90min 的比例也顯著高于實施前,見表。

表 實施前后患者入門-球囊擴張時間比較
5.1 成立了心內科、急診科“胸痛中心”,胸痛中心(CPC)的建立可以顯著縮短STEMI 再灌注治療時間,對促進患者康復有很大 幫助作用,且患者再住院次數也明顯降低,減少了其檢查和經濟負擔合理優化急救資源配置,加強科間合作,規范了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的工作流程。為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及時、更高效的分級、優質、無縫隙的一體化健康服務。從而顯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
5.2 實施PDCA 循環能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切實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有研究顯示,患者DBT 時間每增加10min,直接PCI 的絕對獲益減少0.94%~1.17%,經過項目持續改進,心內科、急診科共同努力,我科目前DTB 時間為100 分鐘,較前期縮短28 分鐘,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減少住院次數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