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卉卉 陳佳玲 史建強
1廣東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湛江,524001;2廣東醫科大附屬醫院,湛江,524000
臨床資料例1,男,78歲。因“左下肢斑塊、結節2個月”入院。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大腿內側出現一硬幣大紅色斑塊,無疼痛、瘙癢,未診治,后皮損逐漸擴大、增多,累及左小腿,呈線狀排列。予中草藥外敷后,部分皮損破潰,并開始出現疼痛。外院予抗感染治療未見好轉,來我院。
皮膚科檢查:左下肢大腿內側可見數個直徑約3 cm~5 cm的紅色浸潤性腫塊,質硬,皮損表面凹凸不平,部分破潰結痂,邊界清楚,皮溫不高(圖1a),左小腿內側可見12 cm×5 cm大片狀紅色斑塊,其上可見少許鱗屑(圖1b)。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常規:中性粒細胞77.31 %(50%~70%);C反應蛋白27.8 mg/L(0~8 mg/L);總IgE 452 IU/ml(0~165.3 IU/ml);梅毒二項TP-AB(+),RPR(-);生化全套、凝血四項、腫瘤全套、抗核抗體全套、補體C3、C4均未見異常。電子鼻咽鏡:慢性鼻炎。全身PET/CT:左側大腿皮下軟組織腫塊,糖代謝增高,鄰近皮膚增厚;雙側小腿及足背皮下多處皮膚增厚,脂肪層密度增高并多發斑片索條影,糖代謝增高,考慮皮膚惡性腫瘤(淋巴瘤待排),請結合病理;余未見明顯異常。
組織病理檢查:表皮基本正常,表皮下無浸潤帶,真皮全層、膠原間和脂肪內見大量核大深染的腫瘤細胞。部分腫瘤細胞形成核周空暈,大部分核內見多量染色深的點狀物,可見多量異常核分裂像(圖2a、2b)??紤]皮膚轉移癌或造血系統腫瘤,建議系統排查腫瘤。免疫組化:LCA、CD20、Bcl-2強陽性,PAX-5陽性和MUM-1,CD56、CD123、TPO、S100、CD34、CK5/6、CK7、CK20、SYN、TTF-1、CD30、Bcl-6、Ch-A和NSE均陰性,CD4少部分陽性,CD3、CD43背景淋巴細胞陽性,腫瘤細胞陰性,CD10ZS、P63部分陽性(圖3)。
病理片送武漢康圣達醫學檢驗,免疫組化示:MYC(弱陽30%)、CD10(-)、EBER(-),最后診斷: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特指型,非生發中心B細胞起源(HANS模型)。其中腫瘤細胞CD20廣泛表達,增值較活躍,建議患者轉血液內科治療,患者及家屬拒絕化療。出院1個月因雙下肢斑塊處出現破潰、糜爛伴發熱、咳嗽、咳痰入血液內科治療。先后予三個周期化療,化療方案如下:于 2018年9月18 日開始予CHOP(脂質體阿霉素40mg D1,環磷酰胺750mg D1,長春新堿2mg D1,地塞米松10mg qd D1-D7)化療方案(考慮患者高齡合并肺混合感染,將化療藥劑量適當減量1/3);2018年10月18日予R-CHOP(利妥昔單抗600 mg+脂質體阿奇霉素60mg D1,環磷酰胺1000mg D1,長春新堿2mg D1,地塞米松10mg qd D1-D5)化療方案;2018年11月9日予R-CHOP(利妥昔單抗600 mg+吡柔比星60mg D1,環磷酰胺1000mg D1,長春新堿2mg D1,地塞米松10mg qd D1-D4)化療方案。隨訪:經三個周期的化療,患者腿部皮損基本消退。2018年12月患者因肺部感染加重,伴發心衰,拒絕繼續治療,最終去世。
例2,女,86歲。因“左小腿紅斑、結節伴疼痛1個月”就診?;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左小腿出現一蠶豆大腫塊,伴疼痛,未重視。后皮損鄰近部位相繼出現數個類似皮損,疼痛明顯,呈進行性加重,來我院。
皮損形態:左小腿屈側可見數個蠶豆大暗紅色浸潤性斑塊,部分融合,邊界清楚,觸之較硬,壓痛明顯(圖4a);伸側可見數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黃褐色色斑(圖4b)。

圖11a:左大腿內側可見數個紅色浸潤性腫塊;1b:左小腿內側大片斑塊圖2大腿內側斑塊皮膚組織病理 2a:真皮全層、膠原間和脂肪內見大量核大深染的腫瘤細胞(HE,×40);2b:部分腫瘤細胞形成核周空暈,大部分核內見多量染色深的點狀物,可見多量異常核分裂像(HE,×200)

3a:Bcl-2強陽性; 3b:CD3背景淋巴細胞陽性,腫瘤細胞陰性; 3c:CD10ZS部分陽性;3d:CD20強陽性;3e:LCA強陽性;3f:PAX5陽性;3g:CD4少部分陽性;3h:CD43背景淋巴細胞陽性,腫瘤細胞陰性;3i:P63部分陽性
圖3免疫組化染色,×100

圖44a:左小腿屈側可見數個蠶豆大暗紅色浸潤性斑塊,部分融合;4b:伸側可見數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黃褐色色斑
圖5小腿屈側紅斑皮膚組織病理 5a:真皮及皮下可見以淋巴細胞為主的浸潤(HE, ×40);5b:可見浸潤細胞圍繞脂肪細胞周圍呈花環狀,部分細胞較大,核大深染,不規則,胞漿豐富,淡紅染色,可見多核巨細胞、組織樣細胞及漿細胞(HE, ×100)

6a:CD3陽性;6b:CD4陽性;6c:CD20強陽性;6d:ki-67 40%;6e:TIA-1陽性;6f:Bcl-2強陽;6g:Mum-1陽性;6h:CD5陽性;6i:Cylind1部分陽性;6j:CD79a陽性
圖6免疫組化染色,×100
組織病理檢查:真皮及皮下多個致密結節狀淋巴細胞為主浸潤??梢娊櫦毎麌@脂肪細胞周圍呈花環狀,部分細胞較大,核大深染,不規則,胞漿豐富,淡紅染色,可見多核巨細胞、組織樣細胞及漿細胞(圖5a、5b)。免疫組化:CD3陽性、CD4陽性、CD8陽性和CD20強陽性,CD30和CD56均陰性,ki67 40%,TIA-1陽性;CD79a和Bcl-2強陽、Bcl-6部分陽性、Mum-1陽性、CD5陽性、CD10陰性、Cylind1部分陽性(圖6)。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行淋巴瘤基因重排結果示:IGH、IGK、IGL基因重排克隆性檢測陽性;TCRB、TCRG、TCRD基因重排克隆性檢測陰性。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病理會診意見:(左小腿皮損)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性(考慮原發性皮膚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腿型)。建議患者至腫瘤科或血液內科治療,患者家屬拒絕,最終失訪。
討論原發性皮膚B細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B-cell lymphomas, PCBCs)是起源于皮膚的非霍奇金B細胞淋巴瘤。據2008年WHO和EORTC(世界衛生組織與歐洲癌癥研究)聯合制定的皮膚淋巴瘤分類新標準,主要分為:原發性皮膚邊緣區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marginalzone lymphoma, PCMZL),皮膚濾泡中心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follicle center lymphoma, PCFCL)和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腿型(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legtype, PCLBCL-LT),皮膚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其他類型[2]。原發性皮膚大B細胞淋巴瘤腿型 (PCLBCL-LT)是1996年由荷蘭學者提出并命名[3],并于1997年被歐洲癌癥治療組織(EORTC)采納[4],2005年由WHO和EORTC認可,命名為原發皮膚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腿型[5]。
PCLBCL-LT是起源于生發中心或生發后中心的B細胞源性淋巴瘤,為原發性皮膚淋巴瘤中的少見類型,多見于老年患者下肢,單側或雙側,表現為紅色或紫紅色浸潤性斑塊或結節[5],可發展成潰瘍,也可累及皮膚以外任何部位[6]。其中,淋巴結和中樞神經系統受累最常見[7],當有皮外轉移時,預后較差。研究指出,有10%~20%的病例中,PCLBCL-LT發生在腿部以外的其他地方[8]。Vermeer等[3]學者曾報道了一例PCLBCL-LT病灶累及淋巴結和內臟的病例,另有學者分別報道了一例繼發于輸尿管的 PCLBCL-LT[9],及一例累及鼻黏膜的病例[10]。PCDLBCL-LT特異性低,許多良性病變表現類似于皮膚淋巴瘤[11]。本報道中病例1患者,起病初皮損處無疼痛,當病情發展至下肢斑塊破裂,形成潰瘍,才出現疼痛,極易誤診。
PCLBCL-LT的組織病理特點:從真皮乳頭至網狀層腫瘤細胞呈彌漫性浸潤 ,多為中心母細胞及免疫母細胞浸潤。腫瘤細胞可表達CD19、CD20、CD22,以及Bcl-2、Bcl-6、Mum-1、Fox-p1[1,12],弱表達或不表達CD10。本文報道的兩例患者 Bcl-2均為強陽性,而 Mum-1病例1陰性,病例2陽性。
PCLBCL-LT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皮膚轉移癌或惡性黑素瘤:單從皮損形態上鑒別有一定困難,誤診率高,需結合詳細病史,可行病理活檢及對相應的抗體,如LCA、EMA進行標記;(2)淋巴瘤樣丘疹病:多發于軀干及四肢,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和自限性疾病,其特征是丘疹、繼發壞死或結節性病變,在數周至數月內消退并伴有萎縮性瘢痕[5];(3)原發性皮膚濾泡中心性淋巴瘤[13]:好發于頭部或軀干,皮外轉移少見,是濾泡中心的淋巴瘤,包括中心細胞和中心母細胞,腫瘤細胞以分裂核細胞為主,高表達 Bcl-6,而MUM-1、Bcl-2弱表達[5,14]。而PCLBCL-LT皮損主要分布在腿部,腫瘤細胞以圓核細胞多見,細胞高表達MUM-1、CD 20陽性,Bcl-2高表達[15];(4)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是起源于邊緣區的淋巴瘤,包括中心細胞、淋巴漿細胞樣細胞和漿細胞,以及中心細胞、免疫母細胞和反應性T細胞[14],軀干好發,多表現為背部單發或成串分布的結節,復發很少累及皮外器官,典型者Bcl-2陽性,Bcl-6陰性;(5)結外 NK/T淋巴細胞瘤:好發于口鼻或皮膚,也可出現皮外或系統受累[5],免疫組化CD56(+)。
PCLBCL-LT是一種相對侵襲性的腫瘤,預后較其他B細胞淋巴瘤差,5年生存率約為50%~60%[16,17],一旦診斷,應積極治療。單發的較小的皮損可以選擇放療或行手術切除,另外也可選擇皮損局部注射單抗-CD20單克隆抗體。皮損多發者可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干擾素,聯合化療(CHOP)或抗-CD20單克隆抗體治療均有效。按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2015年發布的指南,推薦大B細胞淋巴瘤的一線治療方案為利妥昔單抗+長春新堿+阿奇霉素+環磷酰胺+地塞米松(R-CHOP)[18],但其療效還缺乏文獻證明,目前尚無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對于復發和難治性的PCDLBCL-LT可選用利奈度胺,有學者在一項II期臨床實驗中發現,利奈度胺6個月的總有效率為26%[19]。
皮膚淋巴瘤類型眾多,PCLBCL-LT僅為其中的一個類型,其臨床表現往往缺乏一定特異性,有些疾病甚至能模仿皮膚淋巴瘤,給臨床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借助病理、腫瘤、影像等多學科,大致采用三步曲:首先確定皮疹浸潤的良惡性;再確定浸潤是來源于B細胞、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還是其他類型的腫瘤;最后再對B細胞淋巴瘤進行分類,從而進一步擬定后續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