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康崇列街65號是《草地》編輯部的所在地,也是我常會去拜訪的地方。
當年,我還是一名在校生的時候,在圖書館就曾閱讀過這本在全國公開發行的文學雜志的創刊號,當時叫《新草地》。參加工作后,也曾訂閱過這本雜志。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轉眼《草地》雜志已經走過40年風風雨雨的歷程了,要道一聲可喜可賀。
回顧時間里的過往,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我不僅是《草地》忠實的讀者,還是伴隨著她一起成長的作者。每當我想起《草地》時,絲毫不吝惜內心那份對文學的執著和感激說:我是《草地》培養的作者。
1984年,我大學畢業分配來到了九寨溝工作。除了從事教師職業,心中還揣著一個年輕人的文學夢。
1986年《草地》第2期發表了我的短篇小說處女作,責編就是阿來。我也因此成為了這塊文學草地上一名年輕的作者。
就是這樣的緣由,我也就開始了與《草地》編輯部和編輯們長達三十多年的交往。
1985年的暑假,阿來、江漫兩位編輯來九寨溝組稿并舉辦文學講座,在縣城十字街口張貼了海報,我到郵局辦事路過,無意間看見了海報,就開始向人打聽來到了縣文化館二樓的閱覽室門口,當時文化館的負責人一臉緊張和嚴肅問我說,“你來做啥子?”我說,“來聽文學講座呀。”他又接著說,“這些都是作者們在開會。”言外之意,我不是作者,不能參加。
當年,我二十剛出頭,不修邊幅,零亂的長發,牛仔褲,嘴里叼著香煙,一看就不像是單位上的人。因此,也就難怪人家把我誤認為是社會上的閑雜人員。眼看講座就要開始,臨時會議室內坐滿了人,連個座位都沒有了。門口卻站著兩個沒有資格聽課的青年人一再要求說,“我們站著聽”。
阿來見狀,主動從主席臺離坐前來勸道,“人家想聽,就安把凳子吧。”負責人只好找來了兩把方凳安放在門口的墻邊,讓我們坐著旁聽。我還記得阿來那天講課的內容,是阿城的中篇小說《棋王》。在講解的過程中,阿來突然提到了我,“誰叫白林,請舉一下手。”
白林是我的筆名。突然聽到提及我寫的小說要發表了,我有些發懵。旁邊的龔學敏用手肘碰了碰我悄聲地提醒道,“在說你呢,白林不就是你嗎?”顯然,我還不習慣以為是在叫別人呢。我站起來舉手,算是在蹭會時認識了阿來。會后,阿來沒去在縣委招待所特意準備的地方就餐,而是我們仨一道去了縣中學,我們跑到學校伙食團打來飯菜,又在校內小賣部買了一些罐頭和一件啤酒邊吃喝邊聊著文學。
這就是我跟阿來結識的經過。
此后,到了1988年的暑假,因在馬爾康參加中專閱卷的工作,利用休息的間隙,我去了《草地》編輯部,見到了阿來和在雜志上就認識的主編和其他編輯。
在我的心目中,那時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交往就是為著文學,幾乎沒有半點的雜質。我也犧牲了不少業余的時間來從事自己的文學創作,可謂十篇稿子中能有一兩篇發表就算不錯了。大家在一起談論的就是文學,對彼此發表的作品來評頭論足。有時,為著一個文學觀點彼此可以爭論得臉紅耳赤,但決不影響彼此之間的友誼。
陸續我在《草地》上發表小說、散文和詩歌也漸漸地多了起來,每次到編輯部,就像回家一樣輕松自在。
阿來曾經說過,《草地》為阿壩州培養了不少的官員。
在文學創作上給我幫助最多的是阿來。來來往往之間,去阿來家的次數也多了起來。1990年,因為在基層堅持寫作發表作品。我也就成為當地一些領導心目中的“筆桿子”。于是,我改行去了縣公安局工作。每年有兩次到馬爾康出差為局里領服裝和裝備的機會,在州委招待所一住下,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招待所服務臺的座機往阿來家里打電話。阿來如果沒有外出,我幾乎每次就跑到他家里蹭吃蹭喝。那時,還沒有手機。馬爾康私人電話的號碼還是五位數字。
有一年,正好遇見世界杯決賽,羅伯特·巴喬將點球踢飛的那次。我在阿來家里,跟他的家人一起,坐在沙發里熬到下半夜,看完了比賽,天都大亮了。那時的阿來,正在創作長篇小說《塵埃落定》。阿來用自己的稿費購買了一臺“286”電腦,使用的是五筆打字創作。不是吹牛,我應該是《塵埃落定》的第一個讀者,當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還是電腦里的一行行文字初稿的時候,我就有幸閱讀過了。雖說僅是部分的章節,但那飽滿的筆觸,精彩的情節,詩意而流暢的語言美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阿來每次到九寨溝采訪,我們都要見面。特別是在90年代文學不景氣的時候,不少從事創作的人紛紛離開了文學,下海掙錢去了。但阿來沒有,他是一個耐得住文學的清貧和寂寞的人,仍舊堅持著自己的文學創作,并且,勸我也不要放棄。誠如他在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九寨緣》序言中所寫道的,“我只是想說,相對于他在一片不屬于他故鄉的土地上的全部工作與生活,文字于他并不是唯一的事功,但我卻愿他與文字終生有緣,因為在這精神荒蕪的世間,文字,真的就像九寨那些蔚藍湖泊是人心海中一塊碧波蕩漾的福田。”
1996年《草地》舉辦的紀念長征60周年筆會在馬爾康結束時,阿來把牛放和我留下來,等待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志社的洪青波、周昌義、楊新嵐,專程從成都陪同而來的四川作家裘山山、傅恒、高旭帆、劉繼安及湖南一家文學雜志社的主編編輯等一行人接著在阿壩州內開筆會。大家乘坐省作協的中巴車,從馬爾康出發,途經紅原,一路上道路泥濘,最終筆會是在九寨溝景區結束。這趟高原之行,最大的成果就是《塵埃落定》在九寨溝的樹正村這個地方達成了意向出版協議。
《草地》與我之間,是有著幾代主編和編輯的緣份情誼。從最早認識的蔣永志、森濤主編到牛放、藍曉梅主編,從白汀、索朗仁稱到周文琴、藍士開、周家琴以及其工作人員許宏等。不論是我到了馬爾康,還是他們到九寨溝來,我們就成了熟人,彼此之間倘若有事需要幫忙,都會鼎力相助。
轉眼之間,快40年的光陰流逝。
我也由當年進阿壩州時的一個毛頭小伙子漸漸步入耳順之年,成為奔著六十而去的人了。
然而,在我的心中,始終是把文學和文壇分開的。盡管文學是一回事,文壇又是另外一回事。幾十年的執著追求,是文學讓我認識到了人要向善,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要說真話和人話。只有這樣,人才能更好地成其為一個人。在個人遭遇曲折磨難的時候,在數次面對重大的自然災難和這次全世界的新冠病毒時候,我慶幸自己堅持了文學,沒有輕言放棄文學。
因為在我的心底有一塊文學的草地。
馬爾康崇列街65號是《草地》編輯部的所在地,也是我常會去拜訪的地方。
當年,我還是一名在校生的時候,在圖書館就曾閱讀過這本在全國公開發行的文學雜志的創刊號,當時叫《新草地》。參加工作后,也曾訂閱過這本雜志。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轉眼《草地》雜志已經走過40年風風雨雨的歷程了,要道一聲可喜可賀。
回顧時間里的過往,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我不僅是《草地》忠實的讀者,還是伴隨著她一起成長的作者。每當我想起《草地》時,絲毫不吝惜內心那份對文學的執著和感激說:我是《草地》培養的作者。
1984年,我大學畢業分配來到了九寨溝工作。除了從事教師職業,心中還揣著一個年輕人的文學夢。
1986年《草地》第2期發表了我的短篇小說處女作,責編就是阿來。我也因此成為了這塊文學草地上一名年輕的作者。
就是這樣的緣由,我也就開始了與《草地》編輯部和編輯們長達三十多年的交往。
1985年的暑假,阿來、江漫兩位編輯來九寨溝組稿并舉辦文學講座,在縣城十字街口張貼了海報,我到郵局辦事路過,無意間看見了海報,就開始向人打聽來到了縣文化館二樓的閱覽室門口,當時文化館的負責人一臉緊張和嚴肅問我說,“你來做啥子?”我說,“來聽文學講座呀。”他又接著說,“這些都是作者們在開會。”言外之意,我不是作者,不能參加。
當年,我二十剛出頭,不修邊幅,零亂的長發,牛仔褲,嘴里叼著香煙,一看就不像是單位上的人。因此,也就難怪人家把我誤認為是社會上的閑雜人員。眼看講座就要開始,臨時會議室內坐滿了人,連個座位都沒有了。門口卻站著兩個沒有資格聽課的青年人一再要求說,“我們站著聽”。
阿來見狀,主動從主席臺離坐前來勸道,“人家想聽,就安把凳子吧。”負責人只好找來了兩把方凳安放在門口的墻邊,讓我們坐著旁聽。我還記得阿來那天講課的內容,是阿城的中篇小說《棋王》。在講解的過程中,阿來突然提到了我,“誰叫白林,請舉一下手。”
白林是我的筆名。突然聽到提及我寫的小說要發表了,我有些發懵。旁邊的龔學敏用手肘碰了碰我悄聲地提醒道,“在說你呢,白林不就是你嗎?”顯然,我還不習慣以為是在叫別人呢。我站起來舉手,算是在蹭會時認識了阿來。會后,阿來沒去在縣委招待所特意準備的地方就餐,而是我們仨一道去了縣中學,我們跑到學校伙食團打來飯菜,又在校內小賣部買了一些罐頭和一件啤酒邊吃喝邊聊著文學。
這就是我跟阿來結識的經過。
此后,到了1988年的暑假,因在馬爾康參加中專閱卷的工作,利用休息的間隙,我去了《草地》編輯部,見到了阿來和在雜志上就認識的主編和其他編輯。
在我的心目中,那時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交往就是為著文學,幾乎沒有半點的雜質。我也犧牲了不少業余的時間來從事自己的文學創作,可謂十篇稿子中能有一兩篇發表就算不錯了。大家在一起談論的就是文學,對彼此發表的作品來評頭論足。有時,為著一個文學觀點彼此可以爭論得臉紅耳赤,但決不影響彼此之間的友誼。
陸續我在《草地》上發表小說、散文和詩歌也漸漸地多了起來,每次到編輯部,就像回家一樣輕松自在。
阿來曾經說過,《草地》為阿壩州培養了不少的官員。
在文學創作上給我幫助最多的是阿來。來來往往之間,去阿來家的次數也多了起來。1990年,因為在基層堅持寫作發表作品。我也就成為當地一些領導心目中的“筆桿子”。于是,我改行去了縣公安局工作。每年有兩次到馬爾康出差為局里領服裝和裝備的機會,在州委招待所一住下,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招待所服務臺的座機往阿來家里打電話。阿來如果沒有外出,我幾乎每次就跑到他家里蹭吃蹭喝。那時,還沒有手機。馬爾康私人電話的號碼還是五位數字。
有一年,正好遇見世界杯決賽,羅伯特·巴喬將點球踢飛的那次。我在阿來家里,跟他的家人一起,坐在沙發里熬到下半夜,看完了比賽,天都大亮了。那時的阿來,正在創作長篇小說《塵埃落定》。阿來用自己的稿費購買了一臺“286”電腦,使用的是五筆打字創作。不是吹牛,我應該是《塵埃落定》的第一個讀者,當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還是電腦里的一行行文字初稿的時候,我就有幸閱讀過了。雖說僅是部分的章節,但那飽滿的筆觸,精彩的情節,詩意而流暢的語言美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阿來每次到九寨溝采訪,我們都要見面。特別是在90年代文學不景氣的時候,不少從事創作的人紛紛離開了文學,下海掙錢去了。但阿來沒有,他是一個耐得住文學的清貧和寂寞的人,仍舊堅持著自己的文學創作,并且,勸我也不要放棄。誠如他在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九寨緣》序言中所寫道的,“我只是想說,相對于他在一片不屬于他故鄉的土地上的全部工作與生活,文字于他并不是唯一的事功,但我卻愿他與文字終生有緣,因為在這精神荒蕪的世間,文字,真的就像九寨那些蔚藍湖泊是人心海中一塊碧波蕩漾的福田。”
1996年《草地》舉辦的紀念長征60周年筆會在馬爾康結束時,阿來把牛放和我留下來,等待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志社的洪青波、周昌義、楊新嵐,專程從成都陪同而來的四川作家裘山山、傅恒、高旭帆、劉繼安及湖南一家文學雜志社的主編編輯等一行人接著在阿壩州內開筆會。大家乘坐省作協的中巴車,從馬爾康出發,途經紅原,一路上道路泥濘,最終筆會是在九寨溝景區結束。這趟高原之行,最大的成果就是《塵埃落定》在九寨溝的樹正村這個地方達成了意向出版協議。
《草地》與我之間,是有著幾代主編和編輯的緣份情誼。從最早認識的蔣永志、森濤主編到牛放、藍曉梅主編,從白汀、索朗仁稱到周文琴、藍士開、周家琴以及其工作人員許宏等。不論是我到了馬爾康,還是他們到九寨溝來,我們就成了熟人,彼此之間倘若有事需要幫忙,都會鼎力相助。
轉眼之間,快40年的光陰流逝。
我也由當年進阿壩州時的一個毛頭小伙子漸漸步入耳順之年,成為奔著六十而去的人了。
然而,在我的心中,始終是把文學和文壇分開的。盡管文學是一回事,文壇又是另外一回事。幾十年的執著追求,是文學讓我認識到了人要向善,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要說真話和人話。只有這樣,人才能更好地成其為一個人。在個人遭遇曲折磨難的時候,在數次面對重大的自然災難和這次全世界的新冠病毒時候,我慶幸自己堅持了文學,沒有輕言放棄文學。
因為在我的心底有一塊文學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