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鵬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鄉村無法有效治理,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明確我國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到2035年基本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強調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對于鄉村治理,部分學者提出應通過黨建引領、制度建設、法治建設、村民自治等創新方式推動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建議,浙江湖州等地亦在探索實踐將標準化原理和方法引入鄉村治理。通過分析相關研究可得知,廣大鄉村地區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水平還不高,治理基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還存在著許多不適應的地方,鄉村治理需要破解的難題還不少。出現的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缺乏具體實施路徑指引、無標可循的結果。那么基層如何行之有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本文以基礎設施標準化、基本業務規范化、基層隊伍專業化建設(以下簡稱“三化”建設)為構架對之進行探討。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治理基礎差、底子薄、條件苦,各級群眾服務場所普遍狹小、陳舊、落后,基本業務標準低、漏洞多、風險大,工作隊伍素質低、能力弱、參差不齊,既不能滿足群眾需要,也與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相距甚遠,個別地方甚至處于“領導怕來,怕領導來”“群眾不愿來、干部想出去”的尷尬境地。
(一)實施鄉村治理“三化”建設,是落實中央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落地舉措。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鄉村治理對黨和國家的意義,要求各地創造和改善鄉村治理條件,以高水平更高層次作為奮進目標。適時開展鄉村治理“三化”建設,通過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統一功能設置,通過基本業務規范化建設統一工作標準規程,通過基層隊伍專業化建設夯實治理工作力量,全面提升服務群眾與大局的能力水平,使之在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發揮支撐作用,為鄉村全面振興打下牢固根基。
(二)實施鄉村治理“三化”建設,是厚實鄉村治理事業薄弱家底的迫切要求。我國一些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發展短板明顯,鄉村工作場所、基本業務、人員機構普遍長期缺失缺位,遠不能適應新形勢鄉村治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堅持基礎設施標準化、基本業務規范化、基層隊伍專業化建設,對存在的短板問題要及時解決,注重發展的平衡與穩定提檔升級鄉村治理工作水平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當前,全國農業農村發展改革不斷提速,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的同時,脫貧攻堅、征地拆遷、水庫移民、項目開發、環境保護等發展“陣痛問題”突出,涉農、涉眾案件頻發,應時就勢實施鄉村治理“三化”建設,通過厚實鄉村治理事業的薄弱家底,建立更為快速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讓群眾權益維護以及訴求表達更加順暢,有利于全面提升鄉村治理工作效能,有力助推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三)實施鄉村治理“三化”建設,是回應廣大干群長期呼聲的有效方式。現今,農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治理參與的愿望日益強烈,對公共服務以及權益保障等相關的服務要求持續升高,對治理習慣以及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持續變化,實施鄉村治理“三化”建設,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踐行。同時,辦公環境的改善、制度體系的完善、設施設備的更新,對業務流程再造、開展專業化培訓、普及信息化應用,必將助推鄉村治理機構高效有序運轉,一舉提升和改觀外界對鄉村治理機構長期以來場所小、業務弱、能力差的對外形象,有利于提升鄉村治理工作者的職業自信、能力自信,促進隊伍的壯大完善,提升凝聚力,推進偉大的事業向更好方向發展。
(一)聚焦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精心營造“到家的感覺”。1.統一名稱標識。基層“廟小牌子多”一直是基層治理亂象的共性問題,“最多時,一個村委會要掛215塊牌子!”盱眙縣委組織部基層組織科孫磊介紹。要切實摘牌減負,落實掛牌審批制,統一規范鄉村治理機構名稱標識,確保易識易認,讓群眾辦事只看一扇門。2.統一建設規模。依托鄉鎮政府、村委會等現有辦公場所資源,通過調劑辦公資源、改擴建和選址新建等方式,統一鄉村治理場所規模、經費預算,建設完善標準化的鄉村治理服務場所,著力改善辦公環境。3.統一功能設置。優化鄉村治理場所空間布局,統一設置完備的基層治理功能單元,對鄉鎮以及縣級部門派駐鄉鎮機構的職能與職責進行重新整合與規劃,保證相關工作事項合理有序進行,致力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將各種職能與服務統一到同一平臺內,著力建設“鄉村治理超市”,搭建“全科網絡”,讓群眾只進一扇門、可辦所有事。4.統一設備配置。科學配置先進、實用、管用、安全的現代化設施設備,發揮信息化支撐作用,探索建立“互聯網+網格管理”服務管理模式,為全面建立網上治理主渠道、實現一網通辦奠定軟硬件基礎。
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經過一系列人居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如今這里白墻青瓦、天藍水清,吸引著周邊的游客前來休閑旅游。圖/新華社
(二)聚焦基本業務規范化建設,讓群眾“最多跑一次”。1.統一工作標準。研究制定鄉村治理工作標準,修訂完善鄉村治理工作目錄,規范細化各項工作制度,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鄉村治理。2.統一運行機制。著力破解各自為政、單兵作戰問題,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屬地負責、群眾自治、多元參與的原則,構建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在運行機制上將一體化聯動、全方位延伸有效結合起來,保證指揮體系能夠有效適應各種情況需求,不斷提升整體效能,落實治理責任。注重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3.統一業務流程。著力破解群眾反復跑、多次跑、向上跑抑或不知往哪兒跑等阻點問題,要按照實際簡化流程,強化首接首辦責任,即接即辦,推動實現人民滿意。4.統一評價體系。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鄉村治理場景中的深度應用,全力構建“閉環式”責任體系,推動鄉村陽光治理。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泰街道,“智慧村務”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圖/新華社
(三)聚焦基層隊伍專業化建設,努力實現“人民滿意”。1.統一實施正規化建設。嚴格規范鄉村治理權力清單,加強凈化鄉村干部隊伍,強化鄉村干部內在養成與外部約束,加強鄉村治理工作機構歸并,成建制打造鄉村治理正規化隊伍。2.統一實施專業化建設。主動適應新時代鄉村治理工作新任務新要求,把專業化建設擺到重要位置,通過隊伍專業化提升鄉村治理效率、效益與產出比。要在鄉村治理隊伍建設中堅持專業理念,在廣大基層干部心中樹起法治、良知與理性等優秀職業品格理念,提升他們業務能力與素養,打造精干專業隊伍。3.統一實施職業化建設。加強鄉村治理職業化建設理論和政策研究,完善鄉村治理職業保障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增強基層治理干部的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健全鄉村治理工作者職業選拔制度,完善符合鄉村治理職業特點的人才招錄、培養機制,建設鄉村法治隊伍,強化上下、內外多向干部交流,更好服務于實際需要。健全鄉村治理干部履職保護制度,建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為干部干事創業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鄉村治,天下安。將鄉村治理“三化”建設作為推動鄉村經濟社會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來抓,可推動鄉村治理完成從“無序”到“有度”、從“無形”到“有形”、從“常規”到“精品”的華麗轉型,建成一批機制完善、布局合理、設備先進、流程順暢、場地寬敞、功能齊全、文明安全的標桿單位,樹立鄉村治理機構良好形象,形成高效治理體系,提振廣大鄉村治理干部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