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壤卓瑪
我生在壤塘一片金燦燦的青稞地里,由于出生很久沒人為我取名字,所以當時我叫依姆依格(藏語為小女孩),現在我叫卓瑪。
那天,太陽火辣辣的,青稞穗是金燦燦的,我是皺巴巴的。母親正在收割青稞,沒想收割了我,同時收割了她半生的艱辛,我那洪亮的啼哭宣布自己離開了第一個家,母親的子宮,成為了她第三個孩子,第三個女孩子。
三歲那年,父親棄我們而去,我成了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的背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能感受母親用嘴輕輕吸走了我的鼻涕,我卻把屎尿淋在她的背上,酣然而睡。那時的我已然成為了母親背后扛著的那個大石頭。而日子像極了出生那天的炎炎烈日,生生的把大地的溝壑印刻在了母親的手上,不等我是否明白,就早早的烤灼了我年幼的心,熔斷了我的童年。漸漸地,總有淅淅瀝瀝的小雨降去這樣的溫度,你不要驚喜,那不是老天的眷顧,那是我母親滴落在大石上的淚珠,慢慢的催化著我的人生。
幼時,母親為我們尋覓的“家”,都是縣城里最破敗的平房,我們的鄰居是老鼠和黃鼠狼,母親總怕黃鼠狼叼走了我的鼻子,所以她會堵住所有的縫隙和地洞,但我們依舊可以聽到屋頂上它們穿梭、打鬧的聲音,我以為它們也是沒有父親的孩子,所以我是不怕它們的。
5歲那年,母親讓我讀了書,在城關小學,這是我們“四娘母”最開心的時刻,因為我讀書了,母親就可以在工地上通天亮干活,多掙20元錢!姐姐們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帶著我去學校,中午母親也不用再帶著我,就可以早早的將豬草采割回來,把豬食喂了,然后回工地篩沙子。而我也覺得自己仿佛一夜之間長成了一個“巨人”,要實現那個為母親買一條裙子的愿望了。整整一晚上,我背著書包,和屋頂穿梭的黃鼠狼、老鼠一起久久不肯睡去。后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好像又明白了是我自己想穿裙子,母親是不會穿裙子的,我想她應該穿上松軟的綿羊皮襖,外層縫上帶有花紋絲綢的藏服,才會特別漂亮吧!同一年里,我改變了一次自己的愿望。
就這樣,母親從這個工地穿梭到那個工地,她的背漸漸佝僂,我們的家也從這個平房換到那個平房,唯一相同的是每一個家都貼滿了報紙,每一塊地板都被母親擦拭得發亮,每一個家都有母親種下的紅苕花,每一個家都有幾只下蛋的母雞,每一個家都有母親的一盤臘肉炒土豆,每一個家門口都會拉上一根晾曬我們棉被的鐵絲繩,每一面墻上都貼著幾排我的獎狀,而每一天,我的母親都在漸漸地老去。
19歲那年,我考上了公務員,那年正值公務員漲工資,第一次發工資發了兩個月的工資8400元,我們四娘母圍坐在火爐旁,我把錢一分不少地交到母親手上,這樣的大錢是我們沒有見過的,母親說咱們是不是應該辦一張銀行卡,接著她抽出兩張一百元說:“你也去買一雙皮鞋吧,我看你一直穿著膠鞋!”我說:“大家都穿是因為好看,不丟人的。”其實那時帆布鞋真的是比較便宜的,不過,那時穿帆布鞋正是趕時髦的時候,那晚我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想著母親這幾年一直以為我都沒有皮鞋穿,該有多傷心。
參加工作第二年,母親生了重病,各種疾病交織纏繞著她,我痛恨命運的不公,而母親早已做好了別離的準備,每一次的檢查,都讓我們抱頭痛哭,一次CT照下來,醫生告訴我們,母親肩部和背部有很多陳舊性的骨折,現在都已經愈合了,可能是曾經摔傷了。我們坐在母親床前,她喃喃的說:“我也不知道,估計是年輕時在工地上背水泥的時候壓斷的吧,當時我吃了好多去痛片……”這一天,我在華西醫院的長廊上放聲大哭,沒人會詫異地看你,因為在醫院,這樣的場景會一遍一遍的放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
這一年,我的兩個姐姐一天會打上好幾份工,變著花樣做吃的,輪流陪著母親,祈求老天這次不再鐵石心腸了。也許是老天聽見了我們的心聲,半年以后,母親竟然好起來了,時至今日依舊非常硬朗。
母親痊愈那年,二姐考上了教師,她自己說那是照顧母親的福報。
24歲那年,我考上了副鄉長,母親叮囑我:到了鄉上要對老百姓好,不要忘了我們自己是怎么過來的,他們要是不會說漢語,你也不能不耐煩,一定要幫忙,想想要是我去辦事兒,別人沒給我好臉色,你會不會傷心。他們要是譏諷我,你會不會難過?如果是遇上腿腳不好的走路到鄉政府,沒有辦成事該有多失望,他的家人一定盼著好消息呢,你明白嗎?我說我記住了。
后來,壤塘不再有平房了,夜間的燈火能照亮山川、河流,霓虹下的壤塘像一顆閃耀的寶石,我家窗戶照出的燈也許也為這顆寶石增添了些許光芒吧。
這些年,我們在壤塘這個特定的大家庭里以一個家庭細胞的形式,知足而平淡地過著這來之不易的日子。再后來,我買了房子,不大,但很暖,有母親在,天冷時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卡夫卡說:“人的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家,一間住著痛苦,一間住著歡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我們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自己的家,我也相信生活一定是一杯茶,也許會苦一陣子,但絕不會苦一輩子。
漸漸地,你會發現,我們生來不能選擇出生的故土,不能選擇原生的家庭,不能選擇命運的洗禮,但我們可以選擇,選擇堅強,選擇改變,選擇奮進,選擇建設,選擇感恩,選擇熱愛……
熱愛那片金燦燦的青稞地,熱愛這同樣奮進的壤塘,熱愛這有母親的家。
責任編校:鄔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