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勇輝 王水琦
摘要:
通過黃瓜引種及大棚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結果表明,津優40號和津優10號綜合經濟性狀表現較好,產量均在69000kg/hm2以上,參試品種中津優40號產量極顯著高于中農106號和中農18號,顯著高于津優10號,津優10號產量極顯著高于中農18號,顯著高于中農106號;黃瓜穴盤育苗的基質以河沙∶泥炭=3∶2為好;黃瓜紙箱內加塑料袋包裝方式的失重率最少,僅276%。
關鍵詞:
黃瓜;標準化栽培;設施栽培
中圖分類號:S64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05
引言
福建南部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該地區設施黃瓜(Cucumis sativus)栽培起步晚,瓜農多憑經驗種植,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且連作程度高,不但導致了設施內病原菌基數顯著增加難以防治,土壤連作障礙也日趨嚴重,既增加了生產成本,也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黃瓜品質嚴重下降[1]。本文旨在通過大棚黃瓜品種引進及標準化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為該地區大棚黃瓜由傳統經驗種植向標準化種植轉變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品種與育苗
111參試品種
津優10號、津優40號,系天津科潤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瓜研究所育成;中農18號、中農106號,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
112試驗方法
以4個試驗品種為試驗處理,每處理重復4次,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計16小區,小區面積8064m2,試驗總面積為129m2,試驗種植畦整成2行畦,株行距為04m×063m,畦帶溝寬126m,每小區定植2畦4行32株,統一采用單干整枝,栽培管理按照常規進行。抽取正常果測量單果長、果粗、單果重、瓜刺密度等,統計各小區產量。
113育苗
育苗試驗于2016年11月進行,育苗試驗用黃瓜品種為津優10號和中農18號。育苗容器為54孔綠色輕型PVC穴盤。
育苗試驗用營養土配方:處理1為椰糠∶河沙(粒徑<03mm,下同)=3∶2;處理2為河沙∶泥炭=3∶2;處理3為泥炭∶田園土=3∶2;處理4為田園土∶腐熟豬糞=3∶2。每處理播種4盤(重復),隨機排列。種子播種前,用55℃溫水浸泡待自然冷卻持續約6h,后用濕布包裹置于恒溫箱28℃進行催芽。營養土裝入穴盤后,表面拉平,澆勻澆透水,將催芽的種子平放穴盤內,露白芽尖朝下,再覆蓋營養土遮住種子(蓋土不超過1cm厚),并在播種的營養土表面噴施適量殺菌劑農藥。黃瓜苗期澆水常采取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澆水過于頻繁,會因濕度過大導致病害發生及蔓延[2]。各處理苗期管理一致。播種后15d從每重復內抽取10株測量黃瓜幼苗的株高、莖粗、真葉長和寬度等指標。
12定植
每667m2施充分腐熟有機肥1000~1500kg、硫酸鉀30kg、尿素10kg,混勻撒施,深翻25~30cm后,小高畦整地。采用膜下暗灌方式栽培。每667m2定植3000~4000株。
13栽培管理
定植后閉棚7~10d,棚內溫度超過35℃時適當通風。苗成活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夜間溫度15~18℃。瓜苗生長前期適量澆水,結瓜期充足供肥水,盛果期施重肥,該期施肥量占整個生育期肥量的60%以上。苗高20cm時及時吊蔓,快速生長期2~3d進行1次繞蔓,主干長到180cm左右,及時放蔓。適時早采根瓜,防止墜秧。及時分批采收。以10%百菌清煙劑200g/667m2、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72%霜霉疫凈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71%可殺得4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等分次選配,防治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細菌性角斑病[3]。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10%吡蟲琳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治蚜蟲、白粉虱等蟲害。
14包裝保鮮
141材料
以津優10號鮮瓜進行包裝保鮮試驗,挑選大小適中、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外形長且直、鮮嫩多刺、頂部帶花的黃瓜進行保鮮處理[4]。
142方法
黃瓜采用紙箱、紙箱內加單層塑料袋、塑料筐(對照)3種包裝,各處理裝3箱(筐),每3箱(筐)裝20條。在10℃冷藏條件下,觀察測定貯藏期內黃瓜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變化。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黃瓜品種主要生物學性狀
試驗結果表明,各品種第1花穗著生節位基本相同,在第4~5節;節間以津優10號最長,中農106號最短;各品種生長勢均強壯;抗病性表現以津優系列比中農系列較強抗病性;始收期以津優10號最早,中農18號最遲,相差5d;采收期在57~65d(見表1)。
22不同基質處理對黃瓜成苗率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基質處理的成苗率2個黃瓜品種表現不盡一致,津優10號處理2的成苗率最高;而中農18號以處理3的成苗率略高于處理2。
23不同基質處理對黃瓜幼苗生長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播種后15d不同處理的黃瓜幼苗長勢表現較明顯差異,津優10號和中農18號處理2的株高均比其它3個處理高;津優10號處理2的莖粗最粗,而中農18號處理3的莖粗最粗。津優10號和中農18號處理2的真葉大小均比其它2個處理大,真葉數也均是處理2的最多。
24不同黃瓜品種果實性狀及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見表3),津優40號產量最高,達754485kg/hm2,津優10號次之,中農18號最低。津優40號產量極顯著高于中農106號和中農18號,津優10號產量極顯著高于中農18號。津優40號產量顯著高于津優10號,津優10號產量顯著高于中農106號。
25不同包裝方式對黃瓜失重率的影響
黃瓜采收一般在謝花后8~10d進行,前期3~4d采收1次,盛果期1~2d采收1次。采收時進行初級清選,清除畸形,有病斑、蟲斑、受損傷的瓜條,采收過程中要輕拿輕放,避免損傷瓜條,采收后置于陰涼處,散除田間熱量,再用潔凈水清洗干凈,晾干。將檢測合格的黃瓜進行包裝處理試驗。失重率是衡量黃瓜貯藏保鮮效果的主要指標之一。不同包裝處理黃瓜的失重率均隨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表明各處理在貯藏過程中對黃瓜失重率均有影響(表4)。
3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參試的4個品種進行冬季大棚栽培比較分析,津優40號和10號綜合經濟性狀表現都比較好,瓜形美觀、適口性好,口感脆嫩、清香略帶甜,而且結瓜數也多,采收后期瓜條也較整齊,畸形瓜少,瓜刺少;高抗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疫病;產量均在7000kg/hm2以上,適宜在閩南地區大棚栽培,可作為首選品種推廣種植。本試驗研究了4種不同基質對黃瓜育苗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用河沙∶泥炭=3∶2作為黃瓜育苗基質,黃瓜幼苗的株高、真葉長度和寬度、真葉數等表現最佳,成苗率、苗莖粗表現亦佳。在黃瓜的整個貯藏過程中,黃瓜的失重率隨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其中紙箱內加塑料袋的包裝方式的失重率最少,僅276%。不同包裝方式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差異不顯著,紙箱內加塑料袋包裝是一種簡便可行的黃瓜包裝貯藏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小鳳,黃如葵,陳振東,等.廣西無公害黃瓜栽培技術[J].南方園藝,2015,26(05):49-51.
[2]張少平,戴寶靈,鄭加協.漳州冬季大棚黃瓜生產栽培技術[J].中國熱帶農業,2015(05):72-73.
[3]楊明彰.亞熱帶沿海地區荷蘭小黃瓜大棚無土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1(13):16-17.
[4]黃曉燕.日光溫室黃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04):41,45.
(責任編輯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