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 王汝成 賀爾閃
摘要:
紅托竹蓀屬于鬼筆科竹蓀屬,是目前已知的竹筍品種中品質最好的一種,在食用菌中備受世界各國青睞,市場發展空間廣闊。20世紀紅托竹蓀已被人工馴化成功,目前在全國各地都可進行人工栽培。本文主要研究紅托竹蓀的栽培方式,為紅托竹蓀栽培技術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紅托竹蓀;價值;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25
紅托竹蓀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美稱,是一種極其名貴的食用菌。其菌體潔白,細嫩爽口,其中粗蛋白含量高達20%,碳水化合物含量為60%,粗纖維含量超過8%,粗脂肪含量為3%,并且還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以及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貴州省安龍縣充分發揮獨特的生態、氣候、資源優勢,創新生產模式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安龍縣“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形成了“貧困戶參與積極性最高、脫貧孵化效果最好、輻射帶動性最強”的扶貧支柱產業,有效提高貧困群眾收入。2019年8月,錢相街道辦灣水井村村民黃芝龍成立了安龍縣芝隆竹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萬元,成為全村產業發展帶頭人。2019年,該公司參與了喀斯特研究院主持的“安龍縣食用菌引種栽培適應性及品質提升技術服務”項目,完成紅托竹蓀栽培生產面積067hm2(約34個棚),技術培訓80人/次,竹蓀產量干重50kg/667m2,售價600元/kg,總產值達30萬元,除去人工成本,收益10余萬元。本文從安龍縣紅托竹蓀的生長習性以及栽培技術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能夠有效提高人工栽培紅托竹蓀經濟效益。
1紅托竹蓀栽培繁殖方式
紅托竹蓀為有性繁殖,從孢子萌發到孢子經過11個時期的循環生活史,即孢子→單核菌絲→雙核菌絲→菌索→原基→球形體→卵形期→破口期→伸長撒裙期→成型期→自溶期→孢子[2]。
2栽培技術規程
結合安龍縣芝隆竹蓀發展有限公司對紅托竹蓀實際栽培的情況來看,為實現紅托竹蓀的高效栽培,在進行栽培的過程中主要應從栽培地選擇、菌種培養、材料準備、栽種方法應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加以優化。
21選擇栽培地
野生的紅托竹蓀多生長在西南地區,以貴州黔西的最為著名。紅托竹蓀喜中偏低溫氣候,多見于秋季,其利用植物機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單生或者群生在腐朽的竹棍或活的竹根口部位,喜酸性土壤基質,最適生長基質pH值為55,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土壤濕度在40%左右[3]。
因此,當前在對紅托竹蓀進行栽培時,宜選擇離水源較近的稍高地勢,面積要大,土壤為酸性土壤并且有機質要含量高,離林區要近。在栽培地搭建大棚時,要保證中樁出土高度達到25m左右,結合栽培地形狀,因地適宜搭建生產大棚。大棚頂部和四周要遮蔭,遮陰率要達到90%[4]。
22篩選、培養菌種
當前國內人工馴化栽培的紅托竹蓀已形成較為豐富的品種類型,在對菌種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宜挑選產量較高、發菌較快、出菇較早的菌種類型,且干品具有較高品質的優良品種。
同時,嚴格按照菌種制種工藝的級數選擇最后一代紅托竹蓀栽培種,制種原料由闊葉樹木屑、米糠、玉米粉、黃豆粉、蔗糖和石膏按比例混合裝入玻璃鹽水瓶或飼料袋中制種。待制種3~4月后,菌種幾乎長滿制種容器,無老化、淌黃水現象,在要求栽培時才能將菌種運到栽培地破瓶取出,破瓶后會散發出特殊的清香氣味。
23準備材料
在栽培菌種之前,需要準備栽培前和栽培過程中要用到的材料。包括菌材、輔助料、農藥以及營養素等。常見的紅托竹蓀菌材有白楊木、口啃木、刺棒頭和桐油樹等,輔助料為白糖,農藥有甲基托布津粉劑、高效甲氰菊酯、多菌靈、辛硫磷乳油等,營養素為壯菇劑、氨基酸、高能鈣、生命素和生長素等,按照使用說明建議的方法配制使用[5]。
24栽培方法
關于紅托竹蓀的栽培方法有陰棚栽培、床栽、盆栽和砂鍋栽培等方式,近幾年出現發酵菌棒層架栽培的方法。安龍縣芝隆竹蓀發展有限公司在進行紅托竹蓀栽培的過程中主要采用陰棚栽培法和床栽法。
在開始栽培前,要對土壤進行翻耕,并且一定要做好殺蟲工作。將配好的殺蟲劑藥水澆在待栽培土壤中,要澆透,目的是保證有效除去病菌和害蟲。澆完藥水后封閉大棚2d,等待下一步工作。
241陰棚栽培
將準備好的菌材粉碎成碎片狀,裝入袋中進行高錳酸鉀消毒05h,消毒水要求50g高錳酸鉀溶于500kg水中,隨后搬進大棚準備種植[6]。在劃好廂的土面上鋪灑粉碎好的菌材,取出菌種放在菌材上,按照每瓶分成40~50小塊的標準,菌材上的菌種之間相隔5左右,擺放好后,在上面撒少量白糖和竹粉,并將配制好的營養液噴灑在上面,用薄土剛好覆蓋種子。此為第1層種植,按照上述方法進行第2層栽培,形成1廂。要求播種的過程中嚴格避光,且在后期注意保持培養料含水量、空氣相對濕度、溫度等環境因素,為栽培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42床栽法
需要在種植前用木材搭建菇床,消毒塑料薄膜打孔鋪在床架上,以便于排除多余水分。在菇床上鋪撒一層消過毒的菌材碎片,在菌材上種植菌種,并在其上覆薄薄一層菌材。共2層菌種,在最上面覆蓋竹葉。之后澆透水,蓋上薄膜進行保濕培養。觀察菌絲生長狀況,及時去除覆蓋的薄膜。
25病蟲害防治
在紅托竹蓀的栽培過程中,病蟲害主要以預防為主,結合綜合防治。紅托竹蓀栽培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病蟲害防治。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雜菌。在發現地面有雜菌、污染物時,立即用碳銨或石灰殺菌,并用薄膜覆蓋,目的是抑制雜菌的擴散。在竹蓀未展裙之前發現雜菌,可進行藥物防治,如金霉素、多菌靈。紅托竹蓀栽培過程中常見的害蟲有螨類、蛞蝓等。因為竹蓀的生長環境為高溫高濕環境,容易爆發螨類,螨類會咬斷菌絲和竹蓀菌球,同時傳播病菌。蛞蝓主要吞噬竹蓀菌球,從而造成菌球穿孔。在紅托竹蓀栽培過程中,用專用的殺螨劑、殺螟磷殺蟲,或者將砷酸鈣、麥皮、水按比例配制進行殺蟲。
紅托竹蓀在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主要是由黏菌和煙灰菌造成的。黏菌多出現在覆蓋的稻草或竹蓀畦面,通過變形運動抑制菌絲生長,最終導致菌絲死亡。煙灰菌多出現在畦面的覆土層,快速繁殖并產生大量黑色孢子,導致菌絲斷裂,最終死亡。在早期發現病害時進行防治效果最佳。可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硫酸銅、漂白粉、石碳酸或甲醛進行噴灑,并加強通風。
26采收及加工
在紅托竹蓀種植后,要勤觀察竹蓀子實體的變化,子實體一旦成熟破蕾撒開菌裙后就要立即采收。在采收過程中,要將菌拖一并摘離菌床。待菌蓋表面的孢子液溶化后進行清洗工作,在清洗過程中去除菌拖,保留菌蓋。將清洗干凈的紅托竹蓀用竹簽掛在烘箱內壁,40~45℃下低溫烘3~5h,隨后將溫度升高至60~65℃進行烘干。在烘干的過程中,要在烘箱頂部開排氣孔,避免紅托竹蓀變色,降低品質,影響經濟效益。烘干后回潮10min,立即轉入塑料袋,扎口儲藏。
3結語
在人們追求飲食健康的過程中,紅托竹蓀無疑是人們追求的食材之一。因其野生產量低,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不斷地研究探索中對其進行馴化,最終實現人工栽培。但因技術不成熟,在人工栽培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紅托竹蓀的形態特征、繁殖方式以及生長習性,從栽培地選址、建棚、準備材料等過程,詳細介紹了幾種紅托竹蓀的栽培方法,為紅托竹蓀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發展紅托竹蓀產業既能滿足市場需求,讓更多的人能夠食用高營養的紅托竹蓀,同時又可以增加當地經濟收益,實現鄉村振興計劃。
參考文獻
[1]
楊珍,吳迪,黃筑,耿丹,王蔚嘉,張林.紅托竹蓀的研究與栽培應用[J].種子,2014,33(12):48-51.
[2]楊正谷,龍咸芝.紅托竹蓀高產種植技術規程[J].基層農技推廣,2014,2(08):64-65.
[3]朱國勝,桂陽,龔光祿.紅托竹蓀代料發酵菌棒層架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8,35(02):29-37.
[4]應國華,呂明亮,李伶俐,薛振文,陳偉龍,毛小榮.低海拔竹林下紅托竹蓀菌棒式栽培技術研究[J].食用菌,2015,37(01):35-36.
[5]鄭元紅,黃文林,李啟華,陳祖瑤,肖莉,王慧.貴州紅托竹蓀(織金竹蓀)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1(05):48-50.
[6]吳凡.紅托竹蓀人工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07(25):23-24.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