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秦銅
摘要:
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南北地區氣候條件不一,不同地區不同季節都可能出現氣象災害,進而對農作物產量產生威脅。因此,相關專業人士必須對氣象災害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方法策略,保證農作物產量。
關鍵詞:
中國;農業;氣象災害;作物產量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38
農業對于我國的國民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農作物產量直接關系我國社會的穩定。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必須有效保證農作物的產量,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然而,在目前農業生產中不能完全保證農作物產量符合理想預期水平,生產過程中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氣象災害影響,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避免農作物產量受到過重不良影響,已成為當前必須重點研究的問題。
1農業氣象災害類型
11冷凍災害
冷凍災害可以分為2種,即冷災害、凍災害。其中凍災害還可以分成霜凍災害和寒潮災害,屬于因為低溫導致農作物無法順利發育的氣象災害。農作物因發育期間溫度無法達到要求,進而造成產量下降,通常出現在東北地區的春季、秋季和冬季。
12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分為洪災、濕災和澇災。導致洪澇災害出現的因素通常是降水量過大,另外還與土壤結構和植被覆蓋度有關。洪澇災害出現的時間一般是在夏季,持續性發生暴雨會導致農田積水過多,如果無法控制,還會導致河水上漲、堤壩決堤,進而造成大面積的農田損壞,大量減產絕收的情況并不少見,甚至威脅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3干旱災害
農業災害中,干旱災害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也是影響農業生產最大的災害,通常會伴隨土地龜裂的現象。出現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提供的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過度流失,進而無法正常生長最后死亡,造成大面積減產或絕收。
14臺風災害
臺風一般出現在沿海的城市或地區,如我國江浙以南的地域,該區域出現臺風一般是因為北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氣旋。臺風會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一旦發生,將對農作物造成極嚴重的破壞,甚至威脅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21冷凍災害的影響
冷凍災害通常出現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集中在春季、秋季和冬季,如果發生在春季,造成的不良影響是最大的。冷凍的出現一般是因為寒潮到來導致氣溫急速下降,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出現明顯的變化,晝夜溫差急劇加大,夜間溫度過度下降導致農作物無法在夜間順利發育,出苗和生長都會受到影響,嚴重時會造成作物死亡,農民必須重新種植,作物的生長周期無法正常落實,進而導致減產。
22洪澇災害的影響
洪澇災害出現以后,降水時間過長、短時間降雨量過大都可能導致農田過度積水無法排除。同時洪澇還會帶動河水上漲,進而造成大范圍的減產。
23干旱災害的影響
干旱災害是因為水量不足,導致農作物無法獲得生長所需的水分,無法正常發育,最終導致死亡,干旱則是最直接反映糧食減產的氣象特征。
24臺風災害的影響
臺風災害出現以后,會導致大批農作物倒伏,如果發生在農作物授粉時期,會直接導致農作物無法正常授粉。雖然這種災害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只在小范圍內,不會造成大范圍的減產或絕收,但是對于某些經濟作物卻有可能造成致命性的危害,必須對其加以重視。
3防護農業氣象災害的方法策略
31提升農業生產者的防范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進步,我國的氣象服務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已經逐漸成熟,甚至能夠準確到分鐘預測氣象災害,農業生產者能夠獲得準確的第一手氣象預報。農業生產者必須提升自身的預防災害意識,針對可能出現的災害采用對應的防范措施加以防范,盡可能降低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如,在播種期出現寒潮,可以事先在地面上覆蓋塑料薄膜,避免作物受到過重影響;如果出現大幅度大范圍降水,需要及時排出農田中的積水。
32建設系統性氣象災害防御設施
相關部門應該加強農業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所有設施聯合起來形成系統性的防御體系,進而有效避免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如,針對水利不發達地區建設水庫,提升該地區的儲水能力,改善灌溉設施,對于洪澇地區則進行相應的江河改造,避免農田積水過多。
33增強國民的環保意識
氣象災害發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的透支和破壞。城市化建設導致地面透水率不斷下降,此類問題可能進一步導致高溫干旱和洪澇災害。因此,國民應該加強自身的環保意識,有意識地加強環保知識學習,對于自然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合理地使用,維護生態平衡,減輕環境污染,減低氣象災害的發生率,進而避免農作物減產,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
34完善健全防災體系
想要減輕農業氣象災害,建立完善的防災體系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地理技術、天文技術等科學技術,參考以往的工作經驗,盡力完善防災體系,實現對氣象災害實時控制,準確預測,科學預防。農業生產者應該對各種類型氣象災害的相關知識加以了解,能夠識別不同災害的特點,預測作物可能受到的影響,進而采取合適的防護措施進行防災。
35提高種植技術水平
現如今,我國水資源緊缺問題越來越嚴重,氣候變暖問題一直無法解決,人類活動無法避免,導致天然河流和湖泊的水位正在持續性下降,甚至地下水的水位也越來越低。如果水資源持續惡化下去,有一天必然失去足夠人類生存的水資源,農業生產也無法進行。所以,為了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必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對以往傳統的灌溉方式進行升級,建設更理想更適合的灌溉體系,試點灌溉體系試驗完成后,則可以將先進的灌溉技術推廣到農業生產地區。對于水資源較為缺乏的地區,可以更多地利用地下水資源,盡可能擴大灌溉面積。另外,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物品之一——種子也需要不斷優化,盡量選擇能夠抵抗氣象災害的品種,如抗旱能力強的品種;土壤方面需要選擇合適的有機肥料改善其中的有機質含量,提升農作物的抗災能力。
36干旱、洪澇、冰凍、臺風解決策略
氣象災害中,對于農作物影響最大的災害類型就是旱災,旱災不受地域和其它條件的限制,出現的次數較多,我國本身存在著水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而且水資源的污染問題也限制了農業用水,為了解決旱災問題,必須加強環保意識,避免水資源污染,同時優化污水處理技術,減輕水資源污染程度,實現水循環利用。
洪澇災害的解決策略是對水庫和大壩進行定期維護保養,保證水位始終處于安全位置,如果出現水量暴漲的情況,要采取合適的方式泄洪,提前通知下游地區的居民,兼顧農作物和居民的安全。
冰凍和臺風災害對比前2種災害出現的幾率較低,會受到地域影響。為了有效降低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冰凍容易出現的低溫區域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科普冰凍災害的威脅,短時間內提升農作物的抗寒能力。對于臺風要盡早預報,研究發生幾率,容易出現臺風的區域可以盡量種植經濟性較低的作物,即便受損也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保證農作物產量就是保證國民的口糧充足。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氣象災害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多種氣象災害都可能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相關單位必須對氣象災害的防護加以重視,采取可靠的規避措施避免受損過重,提升農民的防災意識和環保意識,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閆彩虹.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分析[J].吉林農業,2019(06):109.
[2]張志華,曾貴權.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11):211.
[3]劉芳.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南方農機,2018,49(08):186.
[4]姜佳慧.淺議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種子科技,2018,36(02):26,31.
[5]周瑛.農業氣象災害對武定縣作物產量的影響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02):119-120.
[6]李晨華,趙新宇,李穎姣.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2017(14):42.
[7]徐麗蕓.河北省農業氣象災害對糧食作物產量影響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11):99-102.
[8]吳昭澄,張彩虹.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分析[J].江西農業,2016(17):64.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