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農
摘要: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淡水魚養殖品質及產量,有關漁業部門加大對淡水魚養殖及病害防治方法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我國淡水魚養殖產業的長足發展。影響淡水魚產量的關鍵因素是病害,提高病害防控能力、削弱病害威脅程度,是現代淡水魚養殖人員需要解決的重點課題。對此,本文將簡要分析淡水魚養殖技術與防治病害方法。
關鍵詞:
養殖技術;淡水魚;病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48
引言
淡水魚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營養必需品,也隨之提高了對其養殖質量的關注度。積極推廣淡水魚健康養殖技術與有關病害防治方法,能更好地滿足廣大養殖人員的經濟利益需求、社會生活需求。對于淡水魚養殖而言,不論是健康養殖還是病害防治,都需要落實在各個養殖環節。
1養殖病害產生原因分析
11缺少科學的飼養方法
現階段,雖然加大了推廣與應用淡水魚配合飼料的力度,但仍有部分淡水魚養殖戶使用的飼料相對單一,無法確保營養價值的均衡性,難以滿足淡水魚的正常生長需求,嚴重降低養殖的科學性。不僅沒有達到降低養殖成本的效果,反而會降低魚群的病害抵抗能力,一旦魚群感染某些致病原,極易發生大規模爆發現象。另外,還有一些養殖戶將“小雜魚”作為主要投喂飼料,沒有依據規律科學進行飼料投喂,肆意增減飼料等,這樣沒有科學依據的喂養方式很容易導致淡水魚消化不良,由于脂肪嚴重堆積而對肝臟功能造成影響,使魚群處于“亞健康”生長狀態[1]。
12微生物與病原體感染
寄生蟲病害、細菌性病害以及病毒性病害是淡水魚的常見病害,而上述致病原極易引發紅頭病、水霉病等。在某些微生物與病原體侵染魚類之后,通常呈現的臨床癥狀相對明顯,淡水魚的發病部位出現不同程度腐爛。另外,還有一部分致病菌會在水中快速繁殖,通過飲食進入魚類消化系統,破壞魚類消化功能降低魚群采食量,嚴重損傷淡水魚的整個消化道。部分由二者感染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存在極強感染性,一旦大范圍爆發便會對魚群造成嚴重威脅。
13水環境污染
魚病存在較高發病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淡水魚養殖戶沒有提高對水體質量控制的重視,加之沒有科學進行魚塘換水致使引入新病原。長時間沒有更換魚塘水體,導致魚塘水環境成為致病原繁殖與積累的溫床。同時不能忽視水體污染問題,如工廠將工業污水沒有處理就排放至河流,導致水環境的重金屬元素超標。若魚群賴以生存的水體環境不斷惡化,不僅會威脅其健康生長,更會造成魚群大規模死亡。
2健康養殖技術
21淡水魚種精選
關于養殖淡水魚,至關重要的就是魚種選擇。確保淡水魚養殖的健康化,有效防治淡水魚病害,為淡水魚繁殖提供強有力保障,淡水魚養殖戶一定要提高對魚種選擇的重視,要結合實際水域情況仔細研究并慎重篩選淡水魚種,提前檢測淡水魚健康情況,若魚種存在健康隱患,不但會對魚塘整個魚群安全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在選擇魚種時,養殖戶應關注魚種的反應速度、魚種鱗片、魚種的奪食能力及其游動速度等狀況,同時需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氣候特征,要選擇長勢好、抗病強的淡水魚種,從而實現所得經濟效益最優。在進行淡水魚養殖的過程中,魚種搭配應滿足具體養殖需求,不僅要確保魚種優質而且搭配的魚種不會搶食。采取魚種搭配混合模式,應確保優質魚種應超過總體養殖總數的1/2,由此可以確保養殖成效最大化。近親繁殖導致魚類品種的抗病能力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對淡水魚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養殖新品種能夠有效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應重視淡水魚新品種的推廣。
22養殖水質嚴格監控
針對淡水魚養殖戶來講,需對養殖水質實時監測,而且每年應對魚塘進行1次全面清理。魚塘清理必須達到相應的衛生標準,要清理到魚塘底部與四周,徹底清理積聚已久的沉淀物與淤泥。需要注意的是,在清理工作完成后不能即刻注水,需要讓魚塘暴曬幾日對其進行消毒殺菌,確保清理質量。根據魚種的各自特點,采用針對性的水質控制方式。如果為吃食性魚類,可以適當降低控制水質與清理魚塘的頻率,適當延長換水間隔;針對肥水類的,應對水質嚴格把控、增加魚塘清理與換水頻率,防止水質影響淡水魚群健康生長。另外,可以魚塘密度為依據對水質進行控制,若魚塘養殖數量偏大,可以增加換水次數,養殖數量較小則相反。與此同時,關于魚塘換水時間最好選擇夜晚,不要在白天進行魚塘換水作業。在進行具體換水作業時,最好不要在惡劣天氣進行,應在晴朗天氣時開展作業。因為季節特征不同,導致魚塘各季節水位存在一定區別,淡水魚一般在春季放苗,池塘水位量應較低一些,應維持在09m左右即可;夏季天氣干燥炎熱,水蒸發速度加快,對此應增加池塘水位量,將其控制在14m;秋冬兩季,不論是氣溫條件還是淡水魚規格均沒有較大變化,將需水位維持在15m較為適宜[2]。
23魚群科學喂養管理
人工飼料、碎屑以及浮游生物是淡水魚主要的食物,飼料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魚群健康生長。養殖人員在喂養過程中,需要科學規劃喂養次數與時間,如果采取隨意性的喂養方式極易影響生長速度,導致魚群營養不良或死亡。投放10d左右,是淡水魚苗長速較快的時期,此時養殖人員需確保所提供的飼料能夠滿足其實際生長需要。應該依據健康養殖技術具體要求,結合淡水魚品種的特征科學制定喂養方案,避免因為投入過量飼料而降低實際所得收益。淡水魚喂養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通常在8∶00和15∶00各進行1次。飼料投喂量需結合淡水魚重量而定,重量增長飼料量也需增加。在選取飼料時需嚴格控制飼料質量,依據品種特征選擇相應的人工飼料。妥善保管人工飼料,防止飼料受潮發霉。養殖戶還可以使用藥物提高淡水魚的抵抗力,在病害發生時能夠起到預防作用。在喂養前必須檢查飼料各方面,確保其品質,避免因為變質發霉的飼料而誘發魚病。在對淡水魚喂食1h后,養殖人員應檢查魚類進食情況,若飼料吃光則可再投喂1次,若發現飼料未吃光可以適當減少下次飼料投喂量,防止飼料污染水質。以巡視情況為依據對飼料投喂數量及時調整,并總結有關飼料喂養經驗。如,雷雨天空氣含氧量低大大削弱了魚群活躍度,養殖戶需停止投喂,在晴朗天氣可以增加飼料投喂量。如,肥水性淡水魚更愿意進食浮游生物,則可借助施肥增強水質,提供浮游生物所需的生存條件。但施肥需以地區、天氣特征為依據,對肥料量合理把控,確保水質肥沃。
3病害防治技術
31做好池塘消毒工作
在淡水魚養殖過程中需要運用到大量工具,而這些工具極易成為病害傳播的“順風車”。因此,若想將病害發生率降至最低,需要全面徹底地對有關工具進行消毒。針對養殖工具應定期進行消毒,可以使用漂白粉、高錳酸鉀等將工具浸泡,然后使用流動的清水反復沖洗[3]。應保證使用新鮮衛生的飼料,杜絕使用變質發霉或過期飼料,飼料用完應及時密封。提高對養殖池塘消毒工作的重視,確保養殖環境健康干凈,養殖人員需穿戴全套工作服避免傳染病菌。如果涉及有機肥使用,應使用腐熟并經發酵處理的有機肥料。
32加大檢疫工作力度
防治淡水魚病害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種苗檢疫。在選種階段,養殖人員應針對魚苗進行全方位檢疫工作,防止購買“病苗”。在進行檢疫時,應遵守相應標準開展嚴格科學檢疫,應用合格疫苗將病害扼殺在搖籃中[4]。
33及時精準治療魚病
如果魚苗生病,應依據魚苗具體病癥選擇治療藥物。關于魚藥的選擇,應做到無殘留、毒性低、刺激性小[5]。絕對不能應用“三無”魚藥以及禁用藥,另外養殖人員應遵守藥物說明書,不能隨意增加劑量[6]。
4結語
在對淡水魚進行養殖時,養殖人員應提高對健康養殖的重視,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治魚類病害。關于魚塘管理,需確保飼養方法的科學性,對魚塘定期徹底消毒,從而為經濟效益提供保障,推動我國水產行業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強.大宗淡水魚養殖病害防治要點分析[J].農家致富顧問,2020(02):157.
[2]陳云飛.基于淡水魚健康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23):143.
[3]黃鎮良.關于淡水魚健康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26):153.
[4]李威.淡水魚健康養殖及病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03.
[5]何安華,周洪霞,陳潔.我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的基本特征、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2018,36(05):100-105.
[6]陶桂軍,孫召斌.加強品牌建設倡導健康養殖——江蘇崗埠農場淡水魚生態養殖漸入佳境[J].中國農墾,2010(09):41-42.
(責任編輯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