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睿 徐君軒 姚悅
摘要:
貸款保證保險在我國推行已久,其對農戶信貸獲得與信貸渠道選擇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究。本研究基于江蘇省徐州市、揚州市、南京市的實地調查數據,對農戶貸款保證保險參與情況以及信貸獲得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通過研究分析發現,貸款保證保險對農戶的正規金融偏好具有正向影響,投保貸款保證保險有助于農戶獲得更多的正規信貸配給。據此,本研究建議加大對貸款保證保險的宣傳力度,結合地區特征實施差異化的貸款保證保險制度,完善農戶征信系統,使貸款保證保險進一步發揮作用,提升農戶正規信貸可獲得性。
關鍵詞:
貸款保證保險;正規金融;信貸配給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53
引言
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的互動機制很早就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據劉福毅等介紹,在我國,以保險公司為主導的貸款保證保險試點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早在1988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就已在湖南郴州、株洲、湘潭3市陸續開展試點[1]。21世紀以來,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工作逐漸轉向以政府引導為中心,政府對“政銀?!蹦J较碌纳孓r貸款保證保險支持不斷增大。2009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探索建立我國農村信貸和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訖C制”[2];2009年9月,城鄉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在浙江寧波正式啟動。
2014年8月5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39號),提出了積極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開展信貸和保險合作模式的思路[3]。貸款保證保險使用創新的手段嘗試解決農戶信貸約束,在已有涉農貸款保證保險文獻中,李文中結合該險種在我國的發展情況,指出了其保證擔保業務的本質[4]。林樂芬、何婷的文章概括總結了當下“政銀?!蹦J较沦J款保證保險的概念,指出涉農貸款保證保險是銀保互動下以貸款風險為對象的一種創新產品[5]。不同學者對貸款保證保險的成效和后續發展有著不同的見解。高琦將我國保證保險業務特征概括為發展時間尚短,規模較小,不同地區保證保險的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較大差異,且主要為政府主導的試點形式,因此是否可以普遍推廣尚不明晰[6]。董曉林等認為,銀?;硬⑽词艿絿蚁嚓P政策的明顯推動,貸款保證保險的開展使農戶的信貸配給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違約風險的存在阻礙了貸款保證保險實現既定目標[7]。林樂芬、何婷認為,涉農貸款保證保險在理論和制度安排上能部分彌補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抵押品或擔保物的要求,起到緩解信貸約束的作用[5]。
而關于我國的農戶信貸渠道選擇的情況,程郁等和Calum G. Turvey等指出,選擇非正規信貸渠道獲取資金的農戶依舊過半,即使相關涉農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的金融供給持續增加[8]。趙學軍證實,農村信用合作化的發展推動了農戶信貸渠道由以私人借款為主的非正規金融向正規金融機構轉變[9]。究其原因,丁志國等認為農戶對于融資渠道的選擇主要受到家庭基本特征、信貸環境、社會資本以及信貸需求的影響[10]。趙建梅、劉玲玲從供給方和需求方的角度出發,發現農戶對正規金融的選擇不僅受到金融配給方面的數量約束,更受到金融需求方自身的風險約束[11]。
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戶向正規金融機構融資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信息不對稱、貸款準入門檻高、融資隱性成本高、農業生產周期和貸款期限錯配以及農戶自身受教育水平低。同時,馬磊認為農戶的借貸需求往往來源于消費而非擴大再生產,這也降低了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的意愿,導致農戶通過正規渠道融資的困難程度大大地增加[12]。
1農業保險貸運作機制
江蘇省積極響應中央政策,于2014年10月開展涉農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工作。2016年7月15日,江蘇省財政廳與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人民財產保險江蘇省分公司舉行“農業保險貸”業務合作簽約儀式。省財政廳在《關于進一步完善促進金融業創新發展若干意見相關政策的通知》中介紹到,“農業保險貸”是以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為基礎,通過省級財政資金提供增信措施,帶動金融機構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易獲得、低成本的惠農金融服務。具體運作機制如下圖1所示。
以2016年開始的第1期為例,省財政廳牽頭設立規模為6600萬元的“資金池”,其中600萬為續貸周轉基金,6000萬為風險代償基金帶動6億元專項貸款,用于補償開展“農業保險貸”業務可能產生的貸款損失風險及保險理賠超賠部分,并委托第三方機構對“資金池”進行托管。對于有資金需求的農戶,其已購買人保財險的農業保險且符合其它條件,可向人保財險申請購買貸款保證保險,同時向郵儲銀行當地網點提出貸款申請。兩邊審批獨立進行,均通過后借款人可以憑貸款保證保險的保單原件和農業保險賠償權益轉讓書與郵政儲蓄銀行簽訂貸款合同并獲得貸款資金。若貸款本息在貸款到期或郵政儲蓄銀行宣布貸款提前到期30d后仍未被足額償還,人保財險將按照合同規定向郵政儲蓄銀行進行賠付。人保財險理賠后,由郵政儲蓄銀行、人保財險雙方共同合作追償,追償到的款項扣除追償費用、償還逾期貸款本息后,余款依照郵政儲蓄銀行、人保財險和“資金池”三方實際承擔比例進行返還。
概括來說,該模式下“涉農貸款保證保險”利用農業保險相關數據有效篩選出優質客戶,以農業保單質押為基礎,解決農戶抵押物缺乏與無擔保人的問題,并通過建立“農業保險貸風險代償補償資金池”提供增信措施。人保財險獨立審核投保人資質,郵儲銀行獨立審貸,在機制設計上防范風險。該險種充分發揮郵政儲蓄銀行和人保財險網點多、信息廣的優勢,并建立內部考核和激勵機制,以促進服務的推廣。
2貸款保證保險具體開展情況
21江蘇整體開展情況
2016年7月—2019年8月,3a來江蘇省已有1900余戶農戶投保貸款保證保險,累計保額達38億元。開展情況存在區域性差異,蘇北、蘇中地區開展情況優于蘇南地區。業務開展以來保額總量排名前3的城市依次為南通市、徐州市、連云港市,而蘇州、無錫等地區參保人數與保額總量則近乎為零。
22徐州市豐縣開展情況
貸款保證保險業務在徐州市的開展穩中有進。截至2019年8月,徐州市累計完成310筆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累計發放農業貸款達4535萬元,戶均146萬,其中2018年96筆,保額達1404萬元;2019年截至調研時(2019年8月)參與業務的農戶共60戶,保額達879萬元。徐州市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的推廣較其它地市具有力度大、覆蓋廣的特點。除基本的宣傳外,人保財險徐州分公司于每年3月、4月和11月在徐州市各縣各區組織開展貸款保證保險推介會,邀請眾多農戶參與,為其介紹貸款保證保險,大大提升徐州地區農戶對貸款保證保險的了解程度。
豐縣是徐州開展情況較好的縣區。豐縣為省級貧困縣,當地農戶以種植蘋果、桃、水稻、小麥為主,土地流轉較為普遍,部分農戶種植面積大、數量多,對資金要求較高,具有貸款需求。截至調查時,豐縣在2019年已開展了22筆貸款保證保險業務,占徐州開展數目的3667%。在信貸渠道的選擇上,農戶對民間借貸基本持否定態度,但對銀行的信任程度整體較高,認為目前農戶獲得用于務農活動的貸款比較容易。農業保險普及度高,且補貼力度大。以上因素為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的成功開展提供了較大幫助。
3貸款保證保險對農戶信貸渠道選擇的影響分析
31數據來源
此次實地問卷調查工作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江蘇省分公司的幫助下,筆者于2019年8月和2020年1月在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揚州市寶應縣及南京市江寧區進行的實地調研數據。在抽取農戶樣本時,筆者按照《江蘇統計年鑒2019》地區生產總值(2018年)由高到低排序且均分為3組,在各組中抽取1個縣/區,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在每個縣/區選取2個鄉/鎮,每個鄉/鎮抽取1個村莊,隨機向農戶發放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58份,收回問卷52份,其中有效問卷49份。
32描述性統計分析
321基本情況
3211戶主及農戶家庭情況
在接受調查的農戶中,戶主為男性的比例較高;平均年齡4747歲,于25~34歲、35~44歲、45~54歲、55~64歲、65歲及以上5階段的人數各為10、8、17、10、4人,可見樣本年齡整體偏大;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82a,受教育水平最高為中專,最低為小學,其中受教育水平為中學水平的樣本占比5714%;固定資產價值整體較低,固定資產價值小于10萬的農戶占總樣本的4898%,這些農戶的固定資產多為農機設備,可用于抵押擔保的固定資產近乎沒有;社會關系較為簡單,7347%的農戶沒有在政府、金融機構工作的親戚朋友;受調查農戶的收入來源整體較為單一,6939%的農戶收入全部來源于農業經營,僅1836%的農戶每年的非農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3212戶主農業經營情況
樣本農戶中,從事糧食作物種植、經濟作物種植和水產養殖的農戶各占比5102%、4286%、612%。以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67hm2以上、經濟作物333hm2以上、水產養殖267hm2以上為標準,滿足其一即認為是種養殖大戶,則樣本農戶中共有19戶為種養殖大戶,占比3878%。4694%的樣本農戶參與了農合組織,其中種養殖大戶占比8261%。樣本農戶的農業年收入差距較大,由表1可見,種養殖大戶的農業年收入均高于10萬元,且在樣本農戶中農業年收入為40萬元以上的均為種養殖大戶。
322信貸情況
3221農戶正規信貸需求及信貸獲得情況
樣本農戶中,共有13戶有正規信貸需求,占比2653%。其中11戶獲得了正規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滿足了其部分或全部資金需求;2戶未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其原因是缺乏抵押物和擔保人因而沒有選擇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
3222信貸渠道偏好情況
通過對樣本農戶的調查可以看出,種養殖大戶的信貸渠道偏好中正規金融占比7647%,而未聽說過貸款保證保險的農戶的信貸渠道偏好中正規金融僅占比1333%,遠小于非正規金融的40%??梢姺N養殖大戶整體的信貸渠道偏好相比非種養殖大戶更傾向于正規金融。
33影響分析
331貸款保證保險參與情況
在所調查的49位農戶中,共有7位農戶參與過貸款保證保險,占比1428%。7位農戶均為種養大戶,在所調查的17位種養大戶中,參與過貸款保證保險的農戶占比達4118%。
332貸款保證保險參與行為對農戶正規信貸需求及信貸渠道偏好的影響分析
通過對樣本農戶的調查可以看出,對貸款保證保險了解的農戶信貸渠道偏好中正規金融占比7778%,而未聽說過貸款保證保險的農戶信貸渠道偏好中正規金融僅占比25%,遠小于非正規金融的40%。
由表4可知,在有正規信貸需求的樣本中,參與貸款保證保險后信貸需求完全滿足的情況占比為8571%,而未參與貸款保證保險的農戶信貸需求完全滿足占比僅為3333%,后者比例明顯小于參與前者。通過對有正規信貸需求的農戶是否參與貸款保證保險和農戶正規信貸獲得數額的統計數據做獨立樣本T檢驗,得到t值為0543,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參與貸款保證保險對農戶正規信貸獲得數額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4現存問題與建議
從江蘇地區貸款保證保險的開展情況來看,政策對其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尚不明顯。貸款保證保險合約使得農戶可以通過正規金融獲得更大的農業貸款數額,了解貸款保證保險的農戶相對有更強的正規金融偏好,但其對農戶的正規信貸需求的刺激作用尚不明顯。為解決以上問題,本文給出如下幾點建議。
加大對貸款保證保險的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普及形式。雖然涉農貸款保證保險已覆蓋江蘇省各個地市,但農戶的參保率并不高,調研結果發現,近80%的農戶對涉農貸款保證保險缺乏了解。因此銀行與保險公司應增強對農戶生產經營情況、信貸情況等信息的了解程度,進行客戶篩選以便精準推介。銀行與保險公司應采用激勵手段促進各地區業務落實,擴大農戶了解與參與業務的途徑,落實農戶融資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不同地域實施差異化的涉農貸款保證保險制度。如,在開展情況較差但當地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應加大宣傳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當調高單戶實際可貸農業貸款額度上限;在開展情況較好但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適當降低保費費率使其更具有競爭力。
完善農戶征信系統,建立更為綜合全面的評估體系。銀行、保險公司與政府可以通過合作開發信用數據平臺、涉農貸款APP等更加全面高效地篩查農戶資信情況,降低業務開展時各主體間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成本及風險。
參考文獻
[1]
劉福毅,慶建奎.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圈風險與保險創新:壽光貸款保證保險實踐[J].金融發展研究,2014(10):67-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Z].2008-12-3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Z].2014-08-05.
[4]李文中.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中的作用——基于銀、企、保三方的博弈分析[J].保險研究,2014(02):75-84.
[5]林樂芬,何婷.鄉村振興背景下銀保合作金融創新研究——基于江蘇涉農貸款保證保險試點情況調查[J].學海,2019(01):178-187.
[6]高琦.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基于四川的比較分析[J].西南金融,2015(10):61-65.
[7]董曉林,馮韻,管煜茹.貸款保證保險緩解農戶信貸配給了嗎[J].農村經濟,2018(03):58-64.
[8]程郁,羅丹.信貸約束下農戶的創業選擇——基于中國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1):25-38.
[9]趙學軍.華北農戶借貸渠道變遷之管窺——基于“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系列資料(1930—2010)的分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04):128-139,176.
[10]丁志國,徐德財,覃朝暉.被動選擇還是主觀偏好:農戶融資為何更加傾向民間渠道[J].農業技術經濟,2014(11):52-64.
[11]趙建梅,劉玲玲.信貸約束與農戶非正規金融選擇[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04):33-42.
[12]馬磊.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研究述評——經濟學與社會學的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19(04):54-58.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