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耀廷 侯康鋒
摘要:
馬鈴薯是環縣主要農作物之一,在環縣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本文通過對環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優勢、現狀、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馬鈴薯產業扶貧建議,以推進環縣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其真正成為馬鈴薯主產區農民脫貧致富主導產業。
關鍵詞:
環縣;馬鈴薯產業;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58
馬鈴薯適應性強、耐瘠薄,抗災、高產,易于種植,在各地均有種植。環縣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hm2左右,產量約18萬t[1-3]。生產的馬鈴薯因表皮光滑、品質優良、食味上乘,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產品遠銷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等地。馬鈴薯已成為環縣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小麥的第3大糧菜兼用作物,在全縣糧食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扶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及機遇
11區位優勢明顯
環縣境內地貌多樣,山、川、臺、塬兼有,平均海拔12556m,最高的毛井馬大山海拔20890m,最低的曲子鎮五里橋海拔11000m,相對高差989m。年均氣溫67~92℃,≥10℃的積溫24873~26674℃,年降水量350~500mm,無霜期150d[4]。馬鈴薯主產區環縣北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富含鉀素,海拔為1600m左右,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平均降水量426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對馬鈴薯生長需水滿足率達60%~964%。馬鈴薯生長發育需水規律與環縣高度一致,保證了馬鈴薯正常生長,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最適宜于發展馬鈴薯產業。同時,環縣北部自然隔離條件好,馬鈴薯病害發生輕,可作為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理想地區[5]。
12政策機遇利好
近10a來,國家、省級連續出臺一系列扶持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政策,安排部署實施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工程項目,引進選育適宜新品種,建設種薯質量檢測檢驗室、脫毒種薯擴繁基地和貯藏庫,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產銷一條龍,延長產業鏈,提高了產業附加值。同時,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提出,為環縣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使得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促進由生產銷售鮮薯向深加工轉變。
2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21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來,環縣大力推廣種植馬鈴薯脫毒種薯,尤其是高級別脫毒種薯,現已實現了脫毒種薯種植全覆蓋,并配套建成種薯貯藏庫,形成了以虎洞、車道、毛井、小南溝、蘆家灣、羅山川、南湫、山城、甜水、秦團莊、耿灣、四合原等環縣北部的12個鄉(鎮、辦)為主的馬鈴薯主產區,種植中晚熟菜用型和高淀粉型馬鈴薯。適宜推廣高產、抗病、高淀粉,適合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的青薯9號、克新3號、克新6號、莊薯3號、隴薯10號、隴薯6號、隴薯7號、LK99等生育期長、淀粉含量高的馬鈴薯品種。
22貯藏能力穩步提高
中央及省、市投資補貼全縣已建成貯藏庫28座,當地群眾因陋就簡,挖土貯藏窖,年貯藏能力已達4萬t左右。全縣馬鈴薯種薯貯藏體系進一步完善,貯藏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保證了馬鈴薯主產區種薯正常供給,提高了商品薯質量,增加了農戶收入。
23品種繁育體系基本健全
環縣先后引進試驗示范青薯、隴薯、紫花白克新、莊薯等20多個新品種,經過多年篩選形成以克新1號、克新6號、隴薯6號、隴薯7號、隴薯10號、LK99等為主的品種群體,并建立健全了一級和二級脫毒種薯由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集約化生產供應,商品薯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的四級脫毒種薯擴繁生產推廣體系。
3馬鈴薯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31產業鏈條短
環縣沒有馬鈴薯加工企業、合作社,現有的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開展馬鈴薯一級脫毒種薯擴繁和商品薯,尚沒有能力生產脫毒原種和原原種。且周轉資金短缺,不能及時、足量收購擴繁的一級種薯和商品薯,種薯大多數從周邊陜西定邊縣和定西市外調,運輸成本高,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發展壯大。缺少加工企業,生產的馬鈴薯不經過加工,直接銷售,導致產業鏈上的合作社、農戶效益差、收入低。
32機械化水平低
環縣馬鈴薯種植主要以分散農戶為主,規模種植基地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平較低,大面積生產仍以密集性勞力為主,導致生產成本較高,效益低,嚴重影響了農戶進一步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質量檢測體系不健全,缺乏合格的病毒檢測機構
種薯生產未建立系統有效的質量檢測和監控體系,造成對種薯生產、貯藏及流通等環節的質量難以控制,導致種薯質量下降,退化快。
4扶貧建議
41明確責任目標,強化行政推動
建立健全考核指標體系,將發展馬鈴薯產業納入精準扶貧考核指標體系,完善考核制度,加強督促檢查,確保任務落到實處。建議成立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農牧局、財政局、扶貧辦等主要負責人及各鄉(鎮)長為成員的馬鈴薯精準扶貧產業行動領導小組。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項目協調領導,各鄉鎮負責項目落實,縣種子管理站設立辦公室,負責實施方案制定,資料整理、匯總,種薯質量監督、示范點建設、新品種試驗示范,協調種薯供應對接等工作;種子、農技、蔬菜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小組,負責農民技術培訓,馬鈴薯田間管理及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各鄉鎮人民政府是該項目工作實施的主體,負責將推廣面積落實到村、組,各村、組負責將面積落實到戶、地塊。積極采取行政領導與技術干部相結合,專業合作與農戶相結合,集中展示示范與全覆蓋相結合,現場觀摩與入戶指導相結合,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戶。
4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建立政府、企業和農戶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不斷增加投資總量;加大“三變”改革力度,積極引導貧困戶利用自有的資源、資產、資金(含幫扶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獲得穩定的分紅收入;加大扶持任務落實力度,靠實工作責任,層層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加大政策性馬鈴薯保險提標擴面工作力度,擴大馬鈴薯主產區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增強農戶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43加強科研成果、集成增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生產水平
充分發揮環縣內外的科研成果及人才優勢,大力推廣應用最新科研成果、高產栽培實用技術。對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勞動力建立培訓檔案,實行定期不間斷系統培訓和指導服務。在馬鈴薯生產關鍵季節組織貧困農戶、鄉村社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領頭人在田間地頭、展示示范基地及新技術推廣現場,開展集中觀摩、現場示范、講解和宣傳活動,通過不斷提高種植戶的直觀認識,推動新成果、新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引導規范化生產,不斷提高貧困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
44創新帶貧機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建立健全馬鈴薯產業精準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及馬鈴薯產業產銷銜接機制,采取產業基地+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電商+貧困戶等多種扶貧模式,引導扶持馬鈴薯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定向采購平臺,利用電商銷售網店,暢通馬鈴薯銷售渠道;同時,積極利用對口幫扶、定點幫扶2大資源,幫助引導農產品產加銷龍頭企業,舉辦展銷活動,建立銷售網絡,組織集團采購,讓馬鈴薯進入對口幫扶城市;加快健全馬鈴薯貯藏、運輸、加工、銷售一體化物流體系建設,實現貧困鄉鎮馬鈴薯一體化物流體系全覆蓋,使貧困農戶更多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參考文獻
[1]
孫德來,羅志恒,郭滿平.環縣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7(06):102-104.
[2]王宏康.甘肅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17(01):54-56.
[3]鄭永偉,文國宏,楊昕.馬鈴薯實生苗培育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7(02):86-87.
[4]馬永年.環縣農村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05(10):8-11.
[5]劉生瑞.環縣特色農產品[J].農村經濟問題研究,2012(24):11-13.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