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興健 付美 袁金華
摘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其中,產業興旺是振興鄉村的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對推進產業融合、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本文結合馬爾康市白灣鄉年克村的發展實際狀況,探討如何利用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和政策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之路。
關鍵詞:
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60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個字的總要求,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1]。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農業主要矛盾發生了很大變化,廣大農民群眾有更高的期待,需要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四川省馬爾康市白灣鄉年克村面臨脫貧攻堅、產業轉移、庫區搬遷等3大歷史機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文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年克村整體搬遷后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探尋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1產業興旺的重要性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中,產業振興是擺在首位的,是首先應抓好的工作[2]。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民增加收入致富的基礎工程和持久動力。
鄉村產業興旺并不單純指農業發展,而是指農村產業的綜合發展。過去一段時間,人們對鄉村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片面認知,以為“鄉村的產業就是農業”,“農業的功能就是提供農產品”。承襲于這種思維方式,部分地區農村產業結構顯得較為單一,基本上以傳統生活保障為主的產業為主,造成農產品附加值比較低,農村經濟不活躍,農民增收困難。這給當下鄉村振興帶來的啟示就是,必須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特別是要促進農村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不少農村不斷涌現一些新產業新業態,如,特色農產品結合農村電商平臺線上營銷,以各種主題文化為抓手的鄉村旅游。這些新興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提升了農村產業的附加值,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提升了鄉村的現代化水平。
2如何助推鄉村產業興旺
鄉村發展產業要破除傳統發展思維桎梏,不能只局限于傳統農業,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從民俗文化、特色產業等方面入手,依托當地既有產業結構進行有效“嫁接培植”,同時構筑多維度產銷融合方式、創新特色產業發展,打造響亮的地方特色產業品牌。
21產業興旺根本在于產業選擇
一個鄉村最終需要選擇什么樣的產業,需要進行產業調研、甄選、確認、培育、發展、擴大、升級、融合等多個環節因地制宜地選擇和發展[2]。根據“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以“建基地、扶龍頭、抓項目、創品牌、拓市場”思路,大力推進本地高效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22產業興旺的關鍵在于產業升級
習近平主席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由此可見,農村產業升級的核心是農業生產現代化,關鍵是一二三產業融合。
鄉村產業升級需從3方面著手: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以品質引領產業優化;加強農業綠色生態,推動農業向綠色化、優質化發展;開發特色鄉村文化、推動農旅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
23人才是產業興旺的支撐
中國農業要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要實現農村產業融合,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隊伍,需要各種管理人才、農業技術人才為鄉村的發展出謀劃策、創新舉措[2]。“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培養和引進各種專業人才是產業興旺的支撐。
24電商的發展是產業興旺的助推劑
在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在電商平臺上的創新營銷模式,幫助農業生產者更好更便捷地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打破信息不對稱,實現優質優價,助力當地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是新常態下突破時空限制和資源約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戰略舉措,是滿足和提升消費需求、改善民生和帶動就業的重要支撐,是鄉村產業興旺的助推劑[3]。
25生態是產業發展的長遠之策
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是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效益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定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4]。推動綠色發展,是長遠之策,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以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3年克村如何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年克村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白灣鄉,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藏區,屬高山峽谷地帶。年克村毗鄰317國道,全村為雙江口水電站淹沒區。共轄2個村民組,37戶,225人,多為嘉絨藏族,現有貧困戶3戶,21人,現有耕地約733hm2、林地66667hm2余、草地近2000hm2。
31年克村產業發展現狀
年克村屬高山峽谷地帶,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33333m2(部分處于高半山,耕作難度大),林地草地資源豐富。全村的集體經濟為利用產業扶貧資金35萬元修建的“農家客寨”,目前整體租賃給雙江口水電站修建單位,年均收益7萬元。
2019年,年克村作為馬爾康市最后一個貧困村圓滿通過“貧困村一低五有”、“貧困戶一超六有”標準,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帽。但是作為在農村經濟中占重要作用的產業發展水平極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1家庭農業發展滯后,收入占比低
家庭農業發展滯后,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分散,農業品類單一,以土豆、玉米、白菜、花椒為主,無特色農產品。生產方式落后,完全依靠人工耕種,主要滿足家庭的自我需求。
林地草地資源豐富,但受宗教戒殺生的影響,全村基本無畜牧業收入。每戶家庭均養殖3~6頭奶牛,產奶以供家庭自用。
家庭經濟收入來源主要為外出打工或公益性崗位的工資性收入和享受國家政策補償為主的轉移性收入,以產業為主的生產經營性收入在家庭總經濟收入中的占比極少。以年克村3戶貧困戶為例,在2019年家庭人均年收入都在1萬元以上,但產業收入人均卻不足1000元。
312集體經濟處于初級階段
依靠場地租賃集體經濟雖有一定收入,但其發展處于較低水平,不是長遠發展之策。在增強村級自我“造血”功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給貧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經濟收益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313“空心化”現象造成產業人才流失
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收入水平和基本生活條件差距明顯,鄉村人才外流,鄉村發展面臨日益突顯的空心化和老齡化。年克村也面臨著青壯年勞動力、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鄉村振興的主體缺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年克村共有37戶農戶,其中有35戶已在馬爾康市購買了商品房,全村225人有100人左右長期居住在馬爾康市內。青壯年勞動力較少,懂技術、有學識、會管理的優秀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來,為了優化提升全市村級帶頭人隊伍,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馬爾康市啟動了“優秀農民工回引培養工程”。但由于年克村缺少相應的支撐產業,回引人才效果不佳。
32抓住機遇加快特色產業發展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際,馬爾康市提出了關于“加快建設生態旅游文化名城”和“國際嘉絨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城一市三地”的建設目標,同時隨著雙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有力推進,年克村迎來了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321圍繞水庫打造特色旅游產業
雙江口水電站是大渡河流域水電梯級開發的控制性水庫工程,水電站壩高312m,建成后將會是世界第一高壩。水庫由梭磨河、腳木足河和綽斯甲河3部分組成,最大水面寬度約1km,水庫面積約為40km2,系河道型水庫。水電站建設之初就以生態為根本創造和諧環境,將會是一個與高山峽谷、青山綠水渾然一體的綠色工程。
伴隨雙江口水電站蓄水,白灣鄉境內將形成流長約30km的高峽平湖景觀,將成為濱湖旅游基地最大的亮點。馬爾康市按照“城鄉統籌、空間互動”的理念,采取“1+N”的鄉村旅游度假新模式,激活馬爾康近郊的鄉村度假旅游發展與幸福美麗新村寨建設,依托雙江口電站庫區形成的高峽平湖景觀將會是馬爾康市推進全域旅游戰略規劃中的一顆重要的棋子。
年克村搬遷后將會處于水電站的旅游核心區域,隨著汶馬高速的開通,成都到馬爾康路程將縮短到4h內,年克村應利用地處川西旅游大環線自然優勢和區域優勢,充分挖掘嘉絨藏族、宗教、石刻等民俗文化,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旅游增收。
322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業
特色農業種植作為農業種植一部分,是農業增產增收重要經濟收入部分,特色農業種植,因地域及氣候的不同,各地的特色農業種植有很大差異,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及氣候特性,選擇適合種植的好項目,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年克村屬川西高原峽谷區,庫區搬遷后居住區海拔在2500m以上,年均日照2000h以上,年均降水量760mm左右,雨量集中在5—10月,具有“冬干夏熱、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農業土壤呈垂直分布,表層結構良好,土壤質地良好,pH值為7~75[5]。根據年克村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可選擇白灣海椒和羊肚菌等菌類來發展特色種植業。
3221白灣海椒
白灣海椒是馬爾康市白灣鄉的特產,是阿壩州著名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其辣椒基地被列入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由于雙江口水庫的建設,目前以白灣鄉饒巴村為核心的辣椒生產基地將會被水庫淹沒。為了繼續維持白灣海椒的品牌及產量,年克村乃至白灣鄉都應大力發展白灣海椒的種植(因水庫淹沒后,生產基地海拔將會升高200m左右,應考慮海椒品種的改良)。為避免大規模以及變種引起的“特色不特”的現象,保持農民的持續增收,在發展白灣海椒種植的基礎上需要另辟蹊徑,探索適合本地區域發展的其它特色種植。
3222羊肚菌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的名貴食用菌,其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都較高,市場前景極好。目前在和年克村地理環境及氣候特性類似的小金和丹巴地區均已人工種植成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年克村正建設羊肚菌的種植試驗地,摸索羊肚菌的種植技術,為后續的特色種植積累經驗。
323發展電子商務,有效助農增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成為助推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在我國的貧困地區,生活環境比較艱苦、交通不夠便利,造成這些地區資源緊缺、消息閉塞,嚴重限制了其經濟的發展。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讓這些地區可通過網絡及時獲取最新的資訊,同時通過實施“快遞下鄉”工程,使鄉村的物流體系得到逐步完善[3]。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貧困地區致富提供了一條新出路。
川西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年克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其本地產的花椒、白灣海椒、高山蟲草等特產獨具特色,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通過對產品的包裝推廣,利用電子商務,能解決以往銷售困難的問題,有效幫助村民實現增收。
4結束語
特色產業以“特”制勝,要利用當地特有的資源、要素、環境、人文或生態等有利條件,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年克村應緊扣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好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和政策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產業,帶動農業增收和擴大就業創業機會,使之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
孫珊.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充分發揮產業支撐作用[J].紅河學院學報,2019(02):51-54.
[2]武青青.發展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J].中國商貿,2019(14):214-216.
[3]武曉釗.農村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運營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流通經濟,2016(08):99-104.
[4]常紀文.鄉村產業興旺需要做好生態文章——鄉村振興中的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問題[J].中國生態文明,2018(03):49-52.
[5]李啟英.對馬爾康市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四川農業科技,2019(08):61-63.
(責任編輯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