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格 王士超 付海美
摘要:
香瓜茄俗稱“人參果”,是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北麓高原地區的茄屬植物,學名為Solanum murcatum Ait。我國大陸于1980年引入該植物,先后在廣東、四川、河南等地試種,現已在甘肅河西等地區具有一定種植規模。本文從香瓜茄的原產地與傳播、植物學性狀、果實營養成分、種植方式和病毒病防治概述了“人參果”正名的必要性。在以往的文獻和媒體報道中,涉及香瓜茄的報道多用“人參果”指代,但“人參果”一詞在中文文獻中可指代完全不同的植物產品,易引起信息混亂,常給讀者以誤導,不利于學術交流和商品的推廣。考慮到該植物的系統分類和產品特性,建議在今后的中文學術文獻中將Solanum murcatum Ait統稱為“香瓜茄”。
關鍵詞:
香瓜茄;人參果;果實特性;種植方式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62
在“人參果”引進推廣的幾十年里,我國從南方到北方成功引種,但是對其命名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現在的命名較為雜亂,不利于學術交流和商品的推廣。為推動具有我國特點的“人參果”學科的建立,僅就將我國各省的“人參果”統一命名為“香瓜茄”做粗淺的討論,其商業價值及發展潛力尚未得到人們的認識,積極發展香瓜茄及其加工產業,對于增加我國水果種類,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香瓜茄是茄科茄屬多年生半木質化草本植物,學名Solanum murcatum Ait,一般以成熟果實做水果用,也可做觀賞植物,英文名有Pepino、Pepino Dulce、Melon Shrub、Melon Pear等[1]。
香瓜茄野生祖先不祥,植物學分類上屬于南美安第斯山本土茄科、茄屬植物[2]。近緣植物主要有Wonderberry (Solanum retroflexum)、Tzimbalo (S.caripense)、Lulita (S.pectinatum)、Lulo comun(S.pseudolulo)、Naranjilla (S.quitoense)、Garden Huckleberry (S.scabrum)、Cocona (S.sessiliflorum) 等[3]。對近緣植物葉綠體和核糖體的酶切位點分析表明,香瓜茄野生祖先可能是S.basendopogon(秘魯)、S.caripense(哥斯達黎加)或S. tabanoense-emerge(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尤以S. tabanoense-emerge最為可能[3]。
1香瓜茄種植范圍
香瓜茄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北麓[2],主要分布在S10°~15°、海拔1200~2700m的高原地區,如哥倫比亞、智利、秘魯和厄瓜多爾等國家[4]。
早在印加帝國時代,香瓜茄已經在其南美洲原產地成為重要農作物。但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香瓜茄的生產和消費都僅限于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等南美洲國家。19世紀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有香瓜茄零星種植,1970年新西蘭引進香瓜茄作為繼獼猴桃之后的第2種重要外來水果進行商業性生產。1990年,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荷蘭、美國、以色列、韓國及澳大利亞等國家也開始了香瓜茄商業化生產[5]。
1985年,華南植物園黃邦彥先生首次從新西蘭將香瓜茄引種到我國大陸地區[6],先后傳播到四川[7]、浙江[8]、廣西[9]、河南[10]等地試種。1990年以后,吉林[11]、河北[12]、江蘇、陜西[13]、湖北、寧夏[14]等省區也開始零星種植。
甘肅省于1992年首次將香瓜茄引種到白銀市[15],后陸續擴散到河西地區作為日光溫室長季節栽培作物。2009年,甘肅省武威市日光溫室種植香瓜茄已近6667hm2。目前,甘肅日光溫室香瓜茄種植面積近500hm2[16],武威天梯山、玉門清泉等香瓜茄(人參果)品牌在國內市場已經小有名氣,甘肅河西地區成為我國香瓜茄生產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人參果”全球種植范圍廣,統一命名香瓜茄便于其科研推廣,利于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商業宣傳。
2香瓜茄植物學性狀
香瓜茄無主根,須根系淺但較發達[17],水平分布范圍為70~100cm[18]。莖草質、有棱,幼嫩時綠色,木質化后為灰白色,有直立、半直立和匍匐3種生長類型。葉互生或輪生,綠色或淺綠色,橢圓型或卵圓型,單葉或復葉(復葉由3~7枚小葉組成),單葉最大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80cm和72cm。花為聚傘花序或穗狀花序,單株平均可開166穗花[6],每穗花序由8~20朵單花組成[19],上午開花,下午閉合[4]。花萼5裂,花冠白色、淺藍或深藍色,花瓣5片、白色,雄蕊5枚,花藥頂孔開裂,子房2室,胚株多數。果實形狀和色澤極其多樣化[20],有桃形、橢圓形或圓球形等,成熟果實多為淡黃色或奶黃色,上覆紫色或綠色條斑(圖1)。單株平均結果88穗、16個,最多可達30個以上。單果重一般150~300g,最大可達600g。無種子或含種子10~200粒[21]。種子小,黑色或褐色,千粒重082~120g[22],外殼堅硬[23]。
香瓜茄從植物學性狀分類屬于茄科,是命名中“茄”的來歷;果實皮薄、肉厚、多汁,命名中“瓜”的來源;成熟果實伴有香氣[24],香氣屬于黃瓜的清香,命名中“香”的出處。
不同品種香瓜茄的根、莖、葉、花表型不同,尤其是果實的外形和顏色多樣性。名稱不統一,易引起信息混亂,對學術交流和香瓜茄深加工及大規模推廣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3香瓜茄果實營養成分
香瓜茄果實富含多種有益元素[25]和人體必需氨基酸(表1~4),具有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特點,香瓜茄營養物質含量在茄屬植物中名列前茅(表5),為大眾喜愛的保健水果。水果種類繁多,市場競爭強烈,由于名稱不統一,使大眾困惑不解,降低了自身競爭力,對香瓜茄產業發展造成不可低估的影響。
4香瓜茄種植模式及病毒病防治
香瓜茄引進我國之后,栽培模式大體經歷了等距種植和大行距小株距種植2個階段。從引進至1990年初主要為等距栽培模式,各地行株距略有差異,一般在50~70cm[4,6,12,39,40]。1990年開始出現大行距、小株距種植模式[41,42],2000年以后演變為寬窄行為主的栽培模式,株距進一步縮小[43,44]。香瓜茄種植密度也因此經歷了從初期的約28000株/hm2到目前約66000株/hm2的密植變化。
商業性生產中,香瓜茄多利用嫩枝進行扦插繁殖。一般于定植前20~30d取健壯嫩枝,剪成長度15cm左右、帶3~5葉的莖段,扦插在育苗盤中遮光、保濕,待幼苗生長至6~7片葉時移栽[17]。
病毒病是香瓜茄栽培中的最主要障礙因素之一,也是國內外香瓜茄研究最活躍的方面。
病毒病引起香瓜茄植株矮化,頂端分支增多,節間短縮;葉片形成斑葉和花葉;果實畸形,僵硬,表面凸起,不轉色[45]。國內已有多家單位對香瓜茄快繁和脫毒進行過研究(見表5、6)。一般是將02mm長的莖尖接種到MS加02mg/L IBA培養基上,在35℃、1500~3000lx、12h光照條件下,以30d為1個周期,進行高溫脫毒培養。如此連續剝取莖尖、高溫處理5代以上,可培育成脫毒植株[54]。
香瓜茄采用無性繁殖,種苗來源廣泛,成活率高,種植密度逐漸大,產量高。香瓜茄的產業性高,由于目前“人參果”命名不統一,對香瓜茄工廠化和商業性生產影響較大。國內把蕨麻[57]、人參子[58]、香瓜茄[59]、掛金燈[18]等不同種類植物都稱呼為“人參果”,指代不清,信息混亂,不利于香瓜茄病毒病國內外學術交流和讀者對其信息準確的讀取。
5香瓜茄正名之必要性
香瓜茄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大陸,開始作為一種新特水果在各地紛紛試種,由于是外來植物,初期沒有統一的名稱,多根據其果型、風味或色澤進行命名,先后有過“香艷梨”[15,26]、“香瓜梨”[4,6]、“瓜茄”[1]、“水仙茄”[4]、“安第斯茄”[40]、“長壽果”[24,49,51]、“壽仙桃”[29]、“鳳果”[45]等名稱。由于氣候適應性和市場接受程度不高,加之育苗困難、病蟲害較重、栽培技術缺乏等原因,試種初期未表現出明顯的比較優勢。1995年前后,河北廣播電視報以“人參果”和“仙果”為名進行宣傳[60]。此后一些種苗供應商為謀求短期利益將香瓜茄神化,片面宣傳其富含多種維生素及硒、鐵、鋅、鉬、鈷等營養成分,誤導農戶和消費者[31]。其中以“人參果”的名稱流傳最為廣泛,并逐漸被廣大農戶和消費者所熟知。
在中文媒體報道和市場宣傳中,“人參果”一詞至少可指4種完全不同植物的不同器官。還有根據文學作品中“人參果”的描述而人為塑造成娃娃形的梨或其它植物的果實。甚至在學術性期刊中,“人參果”一詞也用來指代4種不同的植物器官,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混亂,給讀者帶來麻煩和誤導。
本文從原產地與傳播、植物學性狀、果實營養成分、種植方式和病毒病防治方面出發,闡述了“人參果”不統一命名對學術和商業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人參果”的中文名正名為“香瓜茄”較為合適。稱“茄”是因為其確屬茄屬植物,具有茄屬植物的基本特征。以“香瓜”修飾是考慮到其果實與瓜類相同,而且具有類似黃瓜的香味。
參考文獻
[1]
TK Lim. Solanum muricatum[M]. Springer Netherlands,2013:389-394.
[2]Domingo Martnez-Romero,Mara Serrano,Daniel Valero.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Ait.) fruit stored at chilling and non-chilling temperatures[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3, 30 (02) :177-186.
[3]Gregory J. Anderson,Robert K. Jansen,Youngdong Kim. The origin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solanaceae): DNA restriction fragment evidence[J]. Economic Botany,1996,50 (04):369-380.
[4]陳朝陽.新型水果——南美香瓜梨[J].世界農業,1992(03):32-33.
[5]Rodríguez-Burruezo, Prohens J ,Fita A.M .Breeding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nd fruit quality of the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A model for the enhancement of underutilized exotic fruit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1,44(07):1927-1935.
[6]鄭麟,陳清浩,董祖林,伍有聲.南美香瓜梨引種栽培初報[J].中國果樹,1988(02):19-21.
[7]王鳳鳴.名山縣引南美香瓜梨獲得成功[J].四川農業科技,1990(06):44.
[8]項秀珠,張學才.南美香瓜梨繁殖方法試驗初報[J].浙江農業科學,1995(02):98-99.
[9]勞永產.發展南美香艷梨須慎重[J].廣西氣象,1994(04):231.
[10]楊淑轉,張鐵有,陳興旺,郭鳳民,杜榮光.鄭州市香艷梨引種及栽培技術的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1995(02):40-42.
[11]徐玉芬,孫希祥.南美香瓜梨引種簡報[J].北方園藝,1993(03):43.
[12]張云祥,郭艷軍.定興縣引種人參果獲成功[J].河北農業,1996(03):28.
[13]劉生勝,劉仲平.人參果落戶榆林[J].北方園藝,1999(04):28.
[14]楊向紅,楊新智,孫海梅,楊會榮,吳國平.寧南山區人參果品種引進試驗初報[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03):89-90.
[15]劉興南,王子森,王建輝.南美香艷梨在白銀試種成功[J].甘肅農業科技,1995(05):16-17.
[16]孫有鑫,呂生全,宋朝輝.武威市香瓜茄(人參果)產業發展分析[J].中國蔬菜,2010(13):11-12.
[17]楊合廷,李懷義,魏瑞芳,申艷普,李潔茹.人參果及其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0(01):38-39.
[18]蒲凌奎,朱元珍,祝英,蒲訓.人參果漫談[J].甘肅農業,2008(01):82-84.
[19]Burge, G K. Fruit Set in The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Ait.)[J]. Elsevier,1989,41(1-2):63-68.
[20]Herraiz F.J, Vilanova S, Plazas M, Gramazio P, Andújar I, Rodríguez-Burruezo A, Fita A, Anderson G.J ,Prohens J. Phenological growth stages of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according to the BBCH scale[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5(183):1-7.
[21]N.Ercan,M.Akilli. Reasons for parthenocarpy and the effects of various hormone treatments on fruit set in pepino (Solarium muricatum Ait.)[J].Scientia Horticulturae, 1996(66):141-147.
[22]周克強,張玉泉,韓翠波,邢海波.日光溫室香瓜茄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05(04):26.
[23]王智琛,俞元芹.河西地區溫室大棚人參果栽培技術[J].西北園藝,2008(11):27-28.
[24]Beibei Ge,Qian Li,Guojie Liu,Meiguang Lu,Shifang Li,Hongqing Wang. Simultaneou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our viruses infecting pepino by multiplex RT-PCR[J]. Archives of Virology,2013(158):1181-1187.
[25]Redgwell R J,Turner A N. Pepino (Solanum muricatum )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ipe fruit[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1986,37(12):1217-1222.
[26]黃建軍,趙璽宏,姚萍,崔艷,黃潔.香艷梨果實的營養成分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4(04):24-25.
[27]李桂琴.新型作物pepino(Solanum muricatum Ait.)果實的化學成分測試及營養保健功能評價[C].中國園藝學會.中國科協第3屆青年學術年會園藝學衛星會議暨中國園藝學會第2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園藝學會:中國園藝學會,1998:319-322.
[28]趙聲蘭,魏大巧,李濤,陳朝銀.人參果的營養成分分析研究[J].食品科學,2000,21(12):137-138.
[29]謝秀菊.果蔬、盆景兼用植物——香艷梨的栽培技術[J].廣西園藝,2002(04):17-18.
[30]趙桂紅,王世平,黃香文.黑龍江省人參果不同部位營養成分分析[J].食品科技,2002,11(27):70-71.
[31]張炎光,黃寶勇,孫晉斌.人參果營養知多少[J].山東蔬菜,2001(01):47.
[32]杜武峰.引入蔬菜新種香艷茄簡介[J].作物品種資源,1997(03):43.
[33]趙鶴云,殷國健,張瓊芬,黃淵澤.用熱分析方法考察云南人參果中的微量元素[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版),2000,22(04):307-310.
[34]符偉玉,張建和,李尚德.香瓜茄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4,11(08):49-51.
[35]唐政,李虎,邱建軍,王立剛,鄒國元.有機種植條件下水肥管理對番茄品質和土壤硝態氮累積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0(02):161-166.
[36]劉建輝,杜新民,趙熙.茄子果實發育過程中主要營養成分動態變化[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02):259-262.
[37]沈雪林,陳軍,王桃云,戴華軍,韓鷹,顧靜,鄭青松.蘇州櫻桃番茄營養品質分析和評價[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07):72-76.
[38]段吉鋒.尼日利亞茄子與普通茄子生長發育特性及品質的比較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0.
[39]何淑榮,李景福.人參果的經濟價值及栽培技術[J].河北果樹,1997(01):49.
[40]鄭惠章.安第斯茄(人參果)及其栽培[J].福建果樹,2000(03):16-18.
[41]呂振家,韓宗安,曹佩賢.艷茄——果菜觀賞兼用的新特菜[J].吉林蔬菜,1994(04):23-25.
[42]桂蘭.如何栽培人參果[J].農村科技與經濟,1996(06):38.
[43]翟進升,鄒愛蘭,常興亞.人參果莖尖脫毒培養與快速繁殖[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4,13(03):41-43.
[44]李城德,鐘龍魁.沿祁連山冷涼地區日光溫室人參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9,25(09):24-25.
[45]俞潤萍,劉海建,呂新文,李永良.人參果病毒病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植物導刊,2014,34(10):41-43.
[46]張云開,朱西儒,張海保,劉衛.南美香瓜梨離體培養快速復壯繁殖的研究[J].廣西植物,1996,16(01):69-72.
[47]張利萍,白榮芬,王永輝,焦曉明,李豐敏.人參果的組織培養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5(02):16-17.
[48]馬宗桓.陳佰鴻,毛娟,丁潔菲,張彪,樊友娟.人參果‘長麗葉片再生體系的建立[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2):197-202.
[49]蔡潤,沈國龍,陶艷,鐘華,潘重光.人參果莖尖培養[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9,17(03):233-236.
[50]唐子永,王延玲,程淑云.人參果莖尖脫毒及試管快繁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9(S1):18.
[51]陸瑞菊,王亦菲,周潤梅,孫月芳,黃劍華.人參果的脫毒與快速繁殖[J].中國農學通報,2001,17(02):4-7.
[52]張菲菲,張金文,石菁.人參果莖尖分生組織試管苗再生體系的建立與優化[J].草原與草坪,2013,33(04):34-38.
[53]張蘭英,陳如珠,李耿光.香瓜梨葉片的快速繁殖及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學通訊,1989(05):54.
[54]丁蘭,楊紅,劉國安,袁惠君.人參果離體微型扦插[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04):86-88.
[55]蘭偉,梁俊.人參果的脫毒和快速繁殖[J].生物學雜志,2003,20(05):30-33.
[56]鄧才生.人參果脫毒培養與快速繁殖研究[J].云南農業科技,2009(02):14-15.
[57]張效武.青海高原上的蕨麻[J].生物學通報,1963(01):58.
[58]熊晨陽,許明良,易帆,宏孟,董銀卯.人參不同部位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在美容護膚方面的研究進展[J].日用化學工業,2019,49(03):65-70.
[59]周自政,陶永紅,潘從生,甘輝.日光溫室香瓜茄(人參果)嫁接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9(11):108-109.
[60]杜武峰.開發蔬菜新種——香艷茄[J].農牧產品開發,1996(11):34-36.
(責任編輯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