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治理本身離不開社會保障的配合與協調,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能促進社會的有效治理。這里所說的社會保障,是國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導的各種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的總稱。事實上,社會保障作為國家干預收入分配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與基本手段,具有縮小差距、化解矛盾、實現共享發展成果等多方面的獨特功能。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決定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方向。早在1955年毛澤東就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可見,社會主義中國追求的是共同富裕。正是基于這一價值觀,新中國成立初期,伴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全面推行,國家通過迅速建立包括勞動保險、公費醫療、城鎮社會福利、農村合作醫療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來保障民生,體現的即是民生為重的價值取向。應該說,傳統社會保障制度曾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工業體系得以建立。但是,后來因過分追求低工資高福利式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導致生產效率下降,經濟發展受挫,傳統社會保障制度也難以為繼。
隨著1978年底改革開放的啟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也拉開帷幕。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一些國有企業因不堪承受醫療費用支出的膨脹開始自發嘗試讓職工分擔部分醫療費用,一些地區因國有企業無力承擔自行支付退休職工養老金而自發對某些行業(如紡織業)的退休費用進行跨單位統籌。所有這些,都預示著傳統社會保障體系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1986年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元年。這一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第一次單獨設章闡述社會保障改革與社會化問題。同年,國務院發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關于發布改革勞動制度四個規定的通知》,正式用以市場化改革的勞動合同制替代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終身就業制,首次為失業工人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對勞動合同制工人退休養老實行社會統籌,并開始在外商投資企業試水繳費型社會保險制度。這些事件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開始從“單位化”走向“社會化”。
1986年7月,國務院頒布出臺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第五章第二十六條明確提出,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工人退休養老實行社會保險制度。退休養老基金的來源,由企業和勞動合同制工人繳納。退休養老金不敷使用時,國家給予適當補助。企業繳納的退休養老基金,在繳納所得稅前列支,繳納的數額為勞動合同制工人工資總額的15%左右,由正式開戶銀行按月代為扣繳,轉入當地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專門機構在銀行開設的“退休養老基金”專戶。對逾期不繳者,按照規定加收滯納金。勞動合同制工人繳納的退休養老基金數額為不超過本人標準工資的3%。由企業按月在工資中扣除,向當地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社會保險專門機構繳納。退休養老基金存入銀行的款項,按照城鄉居民個人儲蓄存款利率計息,所得利息轉入退休養老基金項下。這不僅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邁出的重大步伐,也是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開始走向“社會化”的重要標志。
需要指出的是,20世紀80年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革,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因而社會保障改革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為國有企業改革配套的烙印,新的社保制度在傳統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內仍然處于緩慢生長期。
隨著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將社會保障確定為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維系機制和市場經濟體系的五大支柱之一;1994年、1995年,國務院先后推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均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這使得社會保障改革呈現出鮮明的效率取向。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整合全國社會保險管理體制,強力推進“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以切實維護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權益和保障下崗、失業工人及城鎮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將建立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籌資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作為建設新制度的明確目標。這些重大舉措使社會保障改革繼續堅持維護社會公平的取向,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得以快速成長。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不同地區和部門、不同群體和個人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出現差異,社會保障問題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定團結大局的關鍵問題。為此,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專門設置一節,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提出總體規劃和要求,提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具體內容包括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基本醫療和社會管理等;強調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內容涉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殘疾人事業、老齡事業、防災減災和住房保障等;同時,報告還對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出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2009年國務院以全民醫保和人人享有養老金為目標,實施“三年醫改”方案,同年啟動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并大規模推進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這標志著新型社會保障制度進入全面建設時期。2010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社會保險法》并于2011年實施,明確了中國新型社會保障體系是以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社會保險為主體的制度安排。隨著制度性安排與相關法律文件的出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日益成熟起來,全民社保的時代已經不遠了。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從經濟體制改革的配套轉變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理念的變化成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制度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根本保障。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進入嶄新的時代。
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特別強調,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深化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殘疾人事業、老齡事業、保障性住房以及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等制度;同時,報告還提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對包括醫療保障在內的健康事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時隔一年之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十二部分“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再次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主要領域和重大問題作出了更加全面和具體的部署。
隨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在養老保險改革方面,2014年年初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實施。2015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將傳統的退休制送進歷史,終結了養老金“雙軌制”。由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共同構成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正式形成。在醫保改革方面,2016年,我國啟動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全面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我國保基本、全覆蓋、守底線、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5年改革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的方位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基本含義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供求之間的總量矛盾轉變為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保障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為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生事業的發展程度是作為檢驗一個政權和一個政黨性質的試金石;提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內容涵蓋了教育福利、收入分配、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住房保障等多方面,描繪了一個更加完整的民生保障體系。同時,報告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原則和目標,即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經過過去多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拓寬,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兜底線和織密網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建機制,尤其是長效機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方面,提出“權責清晰”這一新原則顯得尤為重要。所有這些,為下一階段社會保障改革指明了方向。隨后,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重構了整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為新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革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經過了一條從被動變革到主動變革、從自下而上探索到自上而下推進、從個別地區試點到全面總結經驗推廣、從單項改革到綜合改革、從服務并服從于經濟改革與發展到獨成體系地發展、從注重效率取向到以維系和促進社會公正為己任的漸進式發展路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平取向、覆蓋全民、保障適度、權責清晰、運行高效、可持續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這不僅為推動現代社會治理提供了堅實基礎,而且也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善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