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
首批“讀者小站”在蘭州掛牌營業時,我們在其中一家小站分享了“閱讀與成長”的話題。前來參加活動的很多是家長,大家都很關心孩子的成長,在互動環節提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對年輕夫婦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他們的孩子已經小學三年級了,但經常丟三落四、學習上也甚為粗心。為此,他們想了很多辦法,但效果不佳,時間久了,反倒把自己折騰焦慮了。
我問他們,平時孩子的書包和衣服都是誰在打理。他們說孩子的一切幾乎都是他們在打理,每天晚上他們都會幫孩子整理好書包以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襪等,作業也是他們盯著孩子完成,除了學習,孩子在家幾乎什么都不用做。我說這就是原因所在,家長管得太多,孩子沒有參與感,沒有找到自己,也就沒有責任心——事事都有人操心,誰還愿意自己費心呢?
這是一種保姆式的家庭教育,很多“巨嬰”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以前,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觀念非常傳統的家庭,在生了四個女兒后,終于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當然成了全家的寶貝,家里最好的東西都給他用。兒子很淘氣,常常為了玩耍而不好好吃飯。為了兼顧兒子的玩耍和吃飯,爸爸想出了一套“五方四向陣”。每到吃飯的時候,全家就會“排兵布陣”,四個女兒端著飯站在屋子四角,媽媽端著飯鎮守在屋子中央,兒子滿屋子跑,到誰跟前誰就給他喂一口飯。利用這個陣法,兒子茁壯成長,慢慢成了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和姐姐們漸漸成了小皇帝的仆從。小皇帝只要有差使,仆從們都得小心伺候,不然家里定會出現雞飛狗跳的場面。
愛是有限度的,無限度的愛實際上是一種傷害。家長的過度呵護,往往會讓孩子迷失自我,缺乏責任心,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也不知道該怎么做。
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就得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步抽身,逐漸淡化自己對孩子的掌控。孩子還是個嬰兒時,當然需要家長事事關心、事事親為;但當孩子成了小學生甚至中學生,家長若還事事要管,那無時不在的掌控力,要么會讓孩子極度叛逆,要么會讓孩子膽小懦弱。
成長的第一要義是獨立,一個人只有獨立了,才會用自己的眼光審視自己、審視世界,才會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才會主動去尋求自己的價值。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長的庇護之下,就只會聽從別人的意見,難以形成自己的思考,更別說去探求自己的價值了。
很多家長都是憑自己的成長經驗在教育孩子,至于這經驗是否適合孩子卻少有思考,反正自己就是那樣過來的,而且過得還挺好。《為何你非要他做別人》一文中就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是完全按自己的經驗來培養女兒的,自己的生活軌跡,讓女兒照著走了一遍。誰知女兒并沒有母親那么幸運,未能獲得母親那樣的幸福。母親不得不感慨:“人與人,真的有很多不同。”正如文中所說:“少數人的幸運,并不能代表多數人無須經歷苦難和淬煉。”
一切經歷,皆為成長,要想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就該親身去體驗多彩的生活,經歷各種各樣的磨煉,從而尋求自己的定位,探求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