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嬙
最近,中國銀行“原油寶”穿倉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中行掛鉤芝加哥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貨合約產品,按照4月20日芝交所結算價以負值結算,多頭客戶產生大幅虧損,客戶和中行都蒙受損失。“原油寶”風波折射出中行對國際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失當及其專業性不足,以及對于其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不到位。因此,加強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迫在眉睫。
筆者以為,化解這場危機的關鍵是聚焦三對關系。
第一對是金融機構與投資者的關系。此類金融業務被定性為期貨及其衍生品,還是資管類理財產品,業界還存在分歧,適用的法律依據不完全一致,涉及《期貨交易管理條例(2017年修訂)》《銀行業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2011年修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等法規規范文件。為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金融機構應加強對投資人的適當性管理,銀行負有誠實守信、信息披露、揭示風險等勤勉盡責的義務。要進一步明確雙方對于承銷和購買投資產品所涉及的權利義務關系,細化合同條款內容,包括觸發違約賠償和司法救濟所應具備的產生條件、內容及方式。
第二對是金融機構與監管部門的關系。國內監管層高度重視“原油寶”事件,迅速介入并采取有效果斷的行動,中國銀行積極配合調查履責。4月30日,銀保監會申明,要求中行按照《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處理管理辦法》,依法依規解決問題,及時回應關切,嚴格產品管理,加強風險管控。對違反該管理辦法的,銀保監會可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依照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采取暫停相關業務、責令調整高級管理人員、停止批準增設分支機構以及行政處罰等措施。5月4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會議,要求中國銀行尊重契約,厘清責任,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上海市銀保監局向中國銀行發函,要求中國銀行妥善解決。5月5日晚,中國銀行研究提出了回應客戶訴求的意見。現階段,案情正在調查中。下一步,監管部門將加強對銀行的業務指導、督促檢查與跟蹤問責,嚴格行業規范,嚴肅行風紀律,堅決防止“原油寶”們的出現。
第三對是國內金融機構、投資者、監管部門與境外相應機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及當地監管部門)之間的關系。依據國際商法和國際通用行業規則,通過協調、仲裁、訴訟等多種方式,妥善處置跨境商務交易、金融投資等領域的法律糾紛。鼓勵國內商事行為主體加快熟悉并有效利用國際通用規則,積極融入國際投資環境。我國這方面的法律規章制度還不十分健全,國內金融機構與監管部門要加大研究力度,及時梳理借鑒域外法律規范體系和管理實務,積極吸納有益成分,向國內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并對宏觀經濟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進行必要的信息提示。各方應本著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共同推進以上三對關系的正確處理,加強自身法律規范與內部制度的建設,確保相關法律的執行與監督,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今年4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為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從此次“原油寶”事件所暴露出的涉外金融產品的風險疏漏點和監管難點來看,此次立法非常必要。立法機關應當繼續關注這些新問題、新風險、新挑戰,主動對標,積極謀劃,妥善應對,不斷開拓法治資源,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者單位: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