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法聲 趙桂芳
共青團改革應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抓好共青團改革創新工作,既是政治任務,更是解決長期困擾共青團事業發展突出問題的重大機遇。回歸到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作為學校思想工作、教學工作、文化工作的重要第二課堂,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進行共青團工作改革創新是大勢所趨和勢在必行的。共青團中央陸續出臺指導文件、方案等,進一步指導共青團改革。在此基礎上,民辦高職院校則更應該結合校情和建章立制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從制度上形成趨勢,指導后續改革。
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改革其實也是其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和弊端,改革則是對這些問題和弊端的辯證看待,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這是與時俱進的“內省”方式。結合新形式新時代的發展,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應當牢牢把握青年運動時代主題,注重思想引導、堅持改革創新、狠抓制度建設、強化從嚴治團,從自身出發,不斷強化思想引領、組織建設、科技創新、素質拓展和夯實網絡新媒體應用等工作的創新發展,通過“內省”的自我發展方式,促使共青團工作能夠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在新時代背景下,共青團應該緊跟時代步伐,理解并發揮好共青團改革新理念,根據新理念去指導、去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而在民辦高職院校內部,校內共青團組織的軟硬件條件、經費資源和人員配置方面都相對較弱。主要體現在青年團干部通常既要負責黨建,也要負責團建,更要負責學生管理,身兼多職,從而導致精力分配出現問題,青年團干部有自我發展的想法,卻無能夠先上發展的動力和環境,進而影響到整體共青團工作的促進發展。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較低,所以,社會對于高職學生的評價不高,致使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團員青年表現出自卑、失落、迷茫的心理。同時正是因為如此,民辦高職院校的團員青年在高中階段成績不夠理想,自信心和成就感相對較低,進入到大學之后,他們更渴望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與鼓勵。相對于這一固定的學生群體,團員青年實際上可塑性更強,對技能學習和社會實踐更加積極和渴望,個人追求也更加務實、更加注重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和技能,渴望在畢業后,立足于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1]同樣的,團員青年主體和青年團干部一樣缺乏一定的發展動力和環境,久而久之,則產生了良莠不齊的空間循環。
一般來說,民辦高職院校基層團組織自上而下分為院團委、系團總支、團支部。首先,現行的基層團組織缺乏統一的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在現行的體制上,各基層團組織雖然分屬關系明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性較大,獨立性較強,尤其是團支部,其主體為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上可能不夠到位,各基層團支部獨立發展。其次,團組織職責不夠明確。在實際工作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種情況:系團總支、團支部存在著學校行政等雙向或多線領導的模式,導致團總支、團支部定位不夠準確、職責不夠明確,一旦遇到問題則可能互相推諉。第三,在制度管理上,上層團組織對下層團組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不夠深入,未能形成長期行之有效的系統性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第四,缺乏一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實際工作中,各基層團組織既有聯系也互相獨立,除工作交流,學習生活的交流少之又少,這導致了下層團組織對上層團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
民辦高職院校首先應當加強的是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包括黨建帶團建機制、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部門協作機制、團干部選拔培養考核退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設,如《校級共青團改革方案》《團代會指導文件》《第二課堂制度》《干部考核制度》等團務規章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形成工作保障;可以說,體制機制的創新對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著眼于思想政治引領,思想政治引領是當代社會發展必須持之以恒的發展模式。積極構建思想引領工作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自始至終貫穿于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必須根植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必須遵循團員青年成長成才客觀規律。
隨著改革的深入,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將會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整合問題,比如說教學整合、創新創業整合、就業整合、學生管理整合、后勤保障整合等方面,這既是共青團的工作考核范圍,也區別于共青團工作業務職責。因此則需要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整合以上的多方資源,形成合力,促進學校和共青團工作的雙線發展。其次是要充分使用校外社會資源。
當前,高校共青團在一定程度上還面臨脫離青年學生的風險,廣大青年對共青團工作是否滿意,愿不愿跟共青團走,有多少青年會跟共青團走,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高校共青團能不能或在多大程度上能成為黨組織的助手和后備軍、成為黨組織聯系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2]所以,從法從理的角度進行分析,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必須更具有“人性化”管理和意義,這樣才能逐步搭建起連接共青團和基層團員青年的橋梁。二是隨著法制社會的發展,團員青年的懂法識法能力逐步提高,自我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對校園弱勢群體和普遍性利益訴求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只有牢固樹立“從青年中來,到青年中去”的理念,想青年之所想,做青年之所做,解決青年最迫切的問題,不斷深入發掘了解最普通的團員青年的需求,才能不斷創新工作,進而搭建一座座“人性化”橋梁,真正走進團員青年的心里。
根據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的實際情況,雖然在部分工作取得了積極效果,但依然存在著諸如團組織制度不夠完善、團員(干部)流動性大、團員活動與專業聯系不緊密、團員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做好長效機制的建立工作,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實現各級團組織的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的組織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民辦高職高專院校團委組織制度,系部、班級各個基層支部的團組織制度,顯得尤為重要。[3]總的來說,需要民辦高職院校各部門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積極配合共青團工作,不斷加強工作的改革和創新,從而取得更高的成效和影響。
對于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在以往工作中既有肯定的地方,同時也有該舍棄的糟粕,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繼承;只有傳承和肯定過往工作中的優良傳統,摒棄糟粕,進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通過“內省”的自我發展方式,保留主干,才能在不斷改革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促使民辦高職院校切實保持和增強共青團工作和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更好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促使民辦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更加緊密圍繞團員青年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要求,滿腔熱情地為廣大團員青年服務。
[1] 劉振興.基于創新角度的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問題研究 [J].《科教導刊》,2017年第22期,8月(上)75-76
[2] 劉瑞明 宋利國.高校共青團工作滿意度的實證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第2期.
[3] 王軍喬.關于民辦高職高專院校團委工作的探索[J]《科技資訊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NO.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