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
世界因多元的文化而精彩,重慶的鄉土也因延續上千年的故事、風俗、技藝,而飽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蘊藏著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
讓我們喚醒那些深嵌在非遺里的文化基因,聽它們講一講重慶的根、重慶的魂。
在以往的媒體報道中,市級非遺項目華鎣高腔的第五代傳承人們掌握著“話語權”,其中尤以佼佼者胡長林和王遠召為甚。
然而此次聯系采訪時,我們非常遺憾地得知,二老均已作古。看似平常的非遺傳承“斷代”困局,就這么猝不及防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打得人心里生疼。
令人欣慰的是,二人在去世前幾年已找到中意的傳承人——今年63歲的張文坤。
舊夢主題曲
巍巍大山,莽莽林海,山歌陣陣穿行林間,驚起鳥飛葉落。林下是成群結隊勞作的人們,喊著一聲聲響亮的號子,笑容爬上黝黑的面龐。
粗莽的漢子不知掩藏,眼神總是追隨同村的妹子,一句句歌詞傳情達意:“幺妹你也愛唱歌,幺妹你累不累……”
對面山頭歌聲起,這邊也隨即應和,聲高音亮、山鳴谷應——這是張文坤兒時記憶里的華鎣山。無數次午夜夢回,華鎣高腔便是這夢的主題曲。
“華鎣山由北向南縱跨川渝兩地,延綿300余公里,其中一段就在我們渝北區茨竹鎮,華鎣高腔正是誕生于此的民間山歌?!睆埼睦ふf,據《江北縣縣志》記載,華鎣高腔在清朝時期廣為流傳,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張文坤很早就知道這樣一個傳說: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第二十三子允祁來華鎣山游玩,當時沒有娛樂項目,地方官員找來唱山歌的老百姓唱歌助興。演唱者們聲音洪亮,歌詞易記,允祁聽了很高興,也跟著唱了起來。從此,華鎣山地區每年都要舉辦山歌會。
這引來皇子的華鎣山確有好風光。清代重慶知府林興泗有詩形容華鎣山:“拾級登高高轉幽,陰森夏木萬行稠。蟬聲不住賡泉韻,風色何曾下嶺頭。”
張文坤說:“人們歌唱這樣的好景致,也鼓舞勞動士氣。看見什么就唱什么,演唱內容非常豐富;可對唱、合唱或獨唱,唱歌形式也很多樣。加之語言生動、句式精煉、富有韻味、易懂易記,深得民眾喜愛?!?/p>
“三月里來麥甸黃,割了麥子收高粱?!笔侨藗冊谔镩g勞作時,感慨當天的收獲;“好吃不過高粱酒,好耍不過少年郎。”是男女站在山頭對唱,一問一答,互表心意;“八月里來桂花開,桂花飄香十里外。中秋要去買月餅,敬了月神才吃得?!笔歉璩潥饬曀住鳛槿A鎣山地區人民群眾長期的生產生活智慧和藝術結晶,華鎣山人祖祖輩輩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和娛樂方式,華鎣高腔經過世代相傳,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間山歌音樂模式。本地王氏的家譜記載,以開場歌、放牛歌、薅秧歌為主要內容世代傳承。
歷年來,華鎣高腔與當地村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每逢節日省會、開業盛典、生日禮儀、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唱一段華鎣高腔。
這些歌,胡長林和王遠召大多會唱。
二人均出生在茨竹鎮秦家村,地處華鎣山半山腰。胡長林生于1934年,習得華鎣高腔是家傳的緣故;王遠召生于1940年,經拜師學藝成為傳承人。
張文坤年幼之時,胡與王正當盛年。當地每有婚喪嫁娶、廟會慶典,二人便會與其他愛唱之人組隊前往助興,一曲華鎣高腔讓他們出盡風頭。
“唱華鎣高腔提勁,人有精神?!焙L林生前曾告訴媒體,他16歲開始學唱華鎣高腔,年輕時候特別喜歡唱。王遠召亦是如此,二人憑一口華鎣高腔,在上世紀參加過諸多山歌比賽文藝演出,還得過獎。
因為濃郁的鄉村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藝術風格,華鎣高腔于2011年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胡長林和王遠召也成為了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了傳承,他們愈發忙碌,不時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登上大大小小的舞臺。
但無論曾經如何風光,卻仍抵不過風燭殘年。
“不得行了,有些音調已經唱不上去了,人老了,氣息衰了。”2014年,在秦家村的田地里,77歲的胡長林引吭高唱之后顯得有些失落。
于是,去世的前幾年,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組織下,胡長林和王遠召忙于尋找一位合適的傳承人。
山歌癡迷者
在2011年之前,張文坤與胡長林、王遠召均不相識。
他出生于華鎣山一帶的大灣鄉,祖輩父輩也都會唱山歌。生長在這樣的氛圍里,十一二歲的張文坤上山挑煤、打柴時,不少旋律、唱詞已可信手拈來。
自幼在淳樸的家風熏陶下,張文坤養成了謙和、好學的性格,對音律、書法等傳統文化都有著強烈的愛好。也正因為如此,1977年他開始在原江北縣大灣鄉中心小學校任教,1994年調至渝北區茨竹中心小學校。
任教期間,雖然少有機會到大山上高歌,但張文坤仍會時常不自覺地哼唱。在音樂課的課堂上,他也教孩子們唱華鎣高腔。由于內心熱愛,從2001年起,張文坤在教學之余開始深入華鎣山地區,走訪當地村民,收集、整理、編撰華鎣高腔相關資料。
“這期間我才了解,原來華鎣高腔不僅一直傳承民間的特色文化,還傳承著紅色文化?!睆埼睦ふf,年老的村民告訴他,受到革命戰爭和華鎣山游擊隊的影響,在被“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當地村民曾用華鎣高腔向游擊隊員發出警示信號。
這些深蘊其中的文化內涵,讓張文坤對華鎣高腔越發癡迷。學校、鎮上的活動他也積極參與。漸漸地,張文坤聲名在外,也引來了老一輩的傳承人。2011年,胡長林和王遠召來到張文坤任教的學校。
代代相傳的華鎣高腔在當地有著眾多擁躉,幾乎人人都會哼唱幾句。但是,淘沙取金并不容易,胡、王二人不知聽過多少學校教師、村社干部和熱心村民的演唱。
他們一直在尋找,直至華鎣高腔引領兩代傳承人相見。
“或許愛唱山歌的人都不怯場,在人群中唱起山歌,我便覺得自在舒坦。”張文坤說。
張文坤日常穿著樸素,外表看起來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但一旦展開歌喉,嗓子透亮、歌聲韻味悠長,令人聞之驚嘆。
“二老說我的唱腔和韻味,與他們非常接近。”一聲聲充滿鄉土氣息的華鎣高腔,讓第五代傳承人安心地將接力棒遞到張文坤手中。
張文坤拜師胡長林,潛心學習華鎣高腔。二人后來陸續從茨竹鎮搬至渝北城區居住,這讓他們有了更多接觸的時間。在胡長林的悉心教導下,張文坤越發感受到華鎣高腔的魅力,并決心將這一非物質文化傳承下去。
“師傅年歲已高,我將他所有的資料收集整理,寫的稿件都復印下來了,還和他一起走訪,了解他和王老在過去如何學習、傳承華鎣高腔。”為了傳承,胡長林和張文坤不得不與時間賽跑。
可是,這一天終歸要來。
王遠召“先行一步”,張文坤為之惋惜:“他一直在老家務農,我們相隔遙遠,接觸多有不便,因此沒能有更多的機會向他學習。”
2017年,胡長林離世,華鎣高腔又失去一位寶貴的傳承人。
至此,第五代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歌聲成為永久的記憶。作為唯一的第六代傳承人,張文坤背負起保護和傳承華鎣高腔的命運,“我申報市級傳承人的資料已經呈報上去,正待審批?!?/p>
困局堅守人
近年來,渝北區委、區政府亦十分重視華鎣高腔的發掘、搜集、整理工作。該區通過舉辦各種比賽、在鎮街創辦培訓基地、在小學開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等多種活動和手段,營造華鎣高腔的文化氣氛,使其得以進一步傳承發展。近年來,茨竹鎮也廣泛開展華鎣高腔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活動,使這一民間藝術的瑰寶在轄區學校、村居廣為傳唱。
2009年,根據華鎣高腔改編的《絲瓜花、南瓜花》代表渝北區參加三峽庫區移民山歌大賽,獲得優秀獎;《華鎣情歌》在2010年“送文化進城”文藝匯演中,獲得第一名;《梨花飄香幸福來》于2013年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項目,并在鎮內各所學校廣泛傳唱……
“瓦溝流,打把洋傘去放牛,牛兒不吃露水草,唱個山歌轉回頭……”2015年,茨竹鎮主辦渝北茨竹首屆華鎣山歌大賽,人們懷著對華鎣山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在舞臺上展示風采。
“每個節目開頭都有一段旋律,他們多是播放錄音,只有我清唱了一段,最終獲得了一等獎。”接過傳承接力棒的張文坤已經是專業水準。近年來,他除了收集、整理關于華鎣高腔的資料、歌謠等,還制作各種宣傳器具,參加傳唱、演唱活動,以及區、鎮傳承研討會。
張文坤介紹,他先后搜集、整理、編撰《華鎣高腔山歌匯編》等各類書籍4冊,制作、編輯、錄制華鎣高腔專題片、音頻等影像資料12個,保存、保留用于吟唱華鎣高腔的二胡、鑼鼓、服飾、帽子等物品8件。相關物品甚至在區文化館內進行展覽、展示。
“華鎣高腔已經傳唱兩百余年,它是華鎣山人民熱愛生活的體現,智慧與信仰的體現,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睆埼睦さ臐M腔熱忱一如既往。
兩年前,他從教學的崗位上退休,有了更多的時間為華鎣高腔傾注心力。但是,越是深入,他越是感到有心無力。
“到目前為止,華鎣高腔尚未成立一支專門的傳承隊伍,一個建章立制、有足夠資金保障、須開展日常培訓的團隊?!睆埼睦ふf,“這決定了傳承始終難以形成合力、缺人也缺精品的現狀?!?/p>
實際上,他所說的也許是諸多市區級非遺項目共同的困境。一方面,它們沒有國家級非遺項目響亮的名氣,因此無法博得社會各方面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受限于資金保障、人才接續,讓傳承之路顯得有些坎坷。
張文坤說,這可能也是制約華鎣高腔進一步傳承與發展的因素。華鎣高腔已申請國家級非遺項目多年,但目前看來仍是前路漫漫。
并非沒有想過改變。為了傳承,張文坤近年來已投入上萬元用于制作宣傳器具等;也嘗試物色合適的徒弟,破解傳承的“斷代”困局。
“但是,個人財力只是杯水車薪。加之老藝人們的相繼離世,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風行數百年的華鎣高腔,面臨現實的‘洗禮和嚴峻的挑戰?!?/p>
一邊是熱情的火焰,一邊是現實的海水,讓一生癡迷華鎣高腔的張文坤有些難以自洽。他的兒子從事文化宣傳工作,時常為父親打下手,收集、整理關于華鎣高腔的相關資料,采訪中也不自覺地透露出其父的無奈。
當年,不拘形式、不限內容演唱的張文坤無疑是快樂的;如今感覺傳承道路艱難,也許正是因為他比老一輩的傳承人們擁有更大更美的夢想。
從2010年起,張文坤已經培養出了孫艷、邱善碧、伍平、唐德芬、劉家齊等20多名華鎣高腔的傳承人。尤其是年輕的孫艷嗓音條件不錯,對華鎣高腔也充滿熱情。
華鎣山如故,高腔載流年,華鎣高腔世世代代傳承的是一種永不磨滅的華鎣情懷。找到第七代傳承人的張文坤自然感到高興,哪怕只是一簇星火,他也會保護好、傳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