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生

1957年袁 北京市召開 “除四害、 講衛生”動員大會,號召群眾大力開展消滅疾病運動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十分嚴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面臨諸多困難,農民看病難、買藥難的問題十分突出。曾任衛生部部長的錢信忠晚年在回憶文章中說:“毛澤東主席對衛生工作非常關心,作過許多指示和批示。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關心群眾,關心和重視占全國人口近90%的農民的衛生醫療工作。”
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為此,他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和農村醫務人員的培養十分重視,多次強調城市醫療衛生機關“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放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去”。
錢信忠在《緬懷毛澤東》一文中回憶道:“在1965年1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毛主席又當面指示過,并批評‘衛生部想不想面向工農兵,‘為什么把醫學教育年限搞得那么長!我回到部里,立即召開黨組會傳達討論了毛主席的批評指示,并于當月20日,向毛主席呈上報告。”
1965年1月20日,衛生部黨組向毛澤東提交了關于組織城市高級醫務人員下農村和為農村培養醫生問題的報告:(一)組織高級醫務人員分期分批到農村開展巡回醫療,培訓基層衛生人員。(二)辦好醫學院、醫專和中級衛生學校,縮短學制,增加招生,邊學習邊實踐。(三)繼續加強農村不脫產衛生人員的訓練工作。毛澤東看到這份報告后,批示“同意照辦”。
1965年2月6日,中共中央下發了對衛生部關于組織高級醫務人員下農村和為農村培養醫生報告的批示,至4月初,全國各地就有1500支醫療隊,1.86萬名醫務人員下到農村。衛生部還派了兩名司局長分赴四川、廣西等地檢查貫徹執行情況,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個下農村巡回醫療和為農村培養衛生人員的高潮,很多醫療專家紛紛響應。著名的胸外科專家黃家駟、兒科專家周華康、婦科專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農村送醫。其聲勢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截至1965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2800名醫生下農村巡診。
由于醫療隊人數有限,每次下鄉,只能走兩三個鄉鎮,且醫療隊下鄉只能輕裝,不可能帶稍微大一點的醫療器械,也不可能配齊各專科人員,無法達到有效地為農民醫治疾病的目的。此外,醫療隊長期下鄉,各級醫院要打亂日常工作來安排人員,農村為安排醫療隊的食宿很費腦筋。因此,許多地方組織醫療隊下鄉沒有長期堅持,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仍然存在。
6月26日,毛澤東在與醫務人員的談話中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8月14日,中共中央發文要求各地認真糾正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重視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號召,立即得到全國的積極響應。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全國各地的城市醫療機構都抽調了大批醫務人員到農村巡回醫療,為農民送醫送藥。
一個多月后,毛澤東再次召見衛生部部長錢信忠等人,討論在農村培訓不脫產的衛生員的事情。在這次談話中,毛澤東重點談了改善農民醫療條件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在農村培訓不脫產的衛生員的總構想。
毛澤東指示中有一條——要有一大批農村養得起的醫生在農村給農民看病。毛澤東還劃定了培養這樣的醫生的兩個條件:一是高小畢業生,二是學3年醫學。這些只是毛澤東當時的一個基本構想,在他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在執行毛澤東指示中,大體是按照毛澤東所說的條件做的,但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養的鄉村醫生稱謂也不同,但普及農村醫療衛生的工作在全國迅速展開。
在全國各縣普遍建立人民醫院的基礎上,國家開始大力扶持有條件的公社迅速建立衛生院,同時衛生部著手組織對農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進行醫學培訓。
對農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進行醫學培訓,上海市動手較早。“赤腳醫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縣(今浦東新區)江鎮公社出現的。原來,這個公社于1965年夏就開始辦醫學速成培訓班,學期4個月,學的是一般的醫學常識及對常見病的簡單治療方法。學員學成后,回公社當衛生員。

“赤腳醫生”王桂珍深入農村為群眾看病
在第一批學員中,有一個叫王桂珍的,來自江鎮公社大溝大隊。在學習中,她十分刻苦,很快就初步掌握了醫學知識。結業后,被安排在江鎮公社當衛生員,是該公社第一批衛生員之一。當時,江鎮公社第一批衛生員有28個。這些衛生員,實際上是公社一級衛生院的實習醫生,或者是護士、護理員。農民生病,還是要到公社衛生院來。王桂珍結業后,沒有選擇待在衛生院等農民上門治病,而是背起藥箱走村串戶,甚至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治病,農忙時她還參加部分農業勞動。
王桂珍的這種類似過去鄉村游醫一樣走村串戶,甚至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治病,農忙時也參加部分農業勞動的方式,并沒有引起當地黨政領導機關和衛生部門的重視,相關部門只是把她的事跡放在學雷鋒的范圍來宣傳。因此,王桂珍的事跡,當時僅局限于上海基層。
與王桂珍的事跡相聯系的,還有一個人——黃鈺祥。黃鈺祥于1953年從蘇州醫專畢業。20世紀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張藹平相繼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衛生院工作,直接為農民治病。他在工作中對農村缺醫少藥和農民看病難的現狀有著深刻的了解。
當時的江鎮公社衛生院的條件極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沒有高壓蒸汽消毒設備,連高壓鍋都沒有,針筒等最基本的醫療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而這些做法都是不合規的。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黃鈺祥仍然想盡各種辦法為農民治病。他在認真為當地農民服務的同時,也注意用自己所學,教當地衛生員醫學知識,以便有更多的人為農民治病。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一系列指示和論述,引導著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向講究衛生、除病滅害的方向深入發展。廣大群眾充分顯示出聰明才智,創造出不少好的工具和辦法。
四川郫縣群眾用野生植物“打破碗花花”滅蠅,效果很好,受到毛澤東的贊揚。1958年1月上旬,毛澤東還前往杭州,檢查了該市小營巷的衛生狀況。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關于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要求開展一場全國性的滅除“四害”的群眾運動,掀起了愛國衛生運動的高潮。這場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使環境衛生得到很大的改善,從而更有利于人民群眾預防各種疾病,使人民群眾少受疾病的侵擾。
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關于除“四害”、講衛生問題,毛澤東親自起草的文件、寫的信件和作的批示有10余份。
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也非常注意吸收除“四害”運動中的不同意見和建議。對除“四害”運動中是否應該消滅麻雀,科學界有不同意見。毛澤東仔細閱讀了這些材料。1960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改變了消滅麻雀的決定,提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蟲,口號是‘除掉老鼠、臭蟲、蒼蠅、蚊子”。接著,3月24日毛澤東在天津會議上重申了這個改變,并風趣地說:這兩年麻雀遭殃,現在我提議給麻雀恢復“黨籍”。由此可見,毛澤東在衛生防疫工作中,不但關心除“四害”、講衛生,而且在實踐中顯示了尊重科學的精神。
錢信忠曾在回憶文章中說:“1965年,我當部長后,還就在農村衛生工作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和水質等重要措施,向毛主席當面請示過,毛主席欣然同意,認為這是農村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具體內容,要求衛生部先抓好工作,取得經驗后推廣,但不要用他同意作為號召急于在全國推行,衛生部即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在農村實行‘兩管五改(即管水、管糞、改水井、改廁所、改爐灶、改牲畜圈棚、改室內外環境)為重點的控制疾病流行的措施和辦法。”
新中國成立前,全國衛生形勢非常嚴峻,尤其是廣大的農村疫病滋生,缺醫少藥,醫療衛生條件非常落后。當時全國西醫僅有2萬多人,中醫雖有幾十萬人,但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全國約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規的醫療救助。為改變這種局面,1949年9月,毛澤東在接見全國衛生行政人員代表時,從保護和發展中醫藥的角度特別指出,要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中醫,搞好中醫工作,才能擔負起幾億人口艱巨的衛生工作任務。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對中醫的貢獻給予了很高評價。
毛澤東一直認為,中醫藥是人民群眾賴以防疾治病的主要力量,看不起中醫藥是一種極端卑鄙的資產階級思想的反映。應當看到中醫有本事,要當專家來看,按專家對待。今后醫科大學畢業生要學2年中醫。1950年8月,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召開,毛澤東表達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為新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的初步思想,并且題詞:“團結新老中西醫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1952年12月,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召開,進一步確認了毛澤東提出的“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和團結中西醫”三大衛生工作方針,并提出“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這樣一個新方針。
1953年12月底,毛澤東在杭州劉莊賓館小憩時說:“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
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國中醫研究院和中醫研究班。1956年,中央召開了西醫學中醫的衛生廳局長會議,并且決定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醫大學。這些措施,對于創造中國的新醫學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對于提高中國的醫學科學水平、在全國范圍開展群眾性的西醫學中醫的活動起了促進作用。
1958年3月10日,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批判教條主義的時候,再次提出學習和研究中醫學文化的問題。同年10月11日,毛澤東致信楊尚昆,在談到西醫離職學中醫的問題時指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個省、市、自治區各辦一個70至80人的西醫離職學習班,以兩年為期,則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們就有大約2000名這樣的中西結合的高級醫生,其中可能出幾個高明的理論家。”“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閑視之。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對西醫學文化學習中醫學文化的關鍵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
1959年1月21日,毛澤東批發鄧小平送審的《人民日報》社論稿《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再次強調全黨要認真對待中國醫學文化發展的問題。
1965年,毛澤東在《六月二十六日對衛生工作的指示》中,在提出“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口號的同時,也從另一種角度強調了西醫學中醫從而發展人民的衛生事業的思想。至此毛澤東關于衛生工作的基本原則,又增加了中西醫結合,“通過醫療實踐把農村的保健事業同城市的保健事業結合起來”這一原則,其中國醫學文化發展道路的思想,得到了發展。
1953年9月16日,沈鈞儒將無錫血吸蟲病防治所沈瑜撰寫的有關南方血吸蟲病的匯報材料附函寄呈毛澤東。27日,毛澤東致信沈鈞儒:“血吸蟲病危害甚大,必須著重防治。”并將匯報材料轉交時任政務院秘書長習仲勛負責處理。
從此以后,毛澤東將血吸蟲病防治作為一件大事,始終放在心上。1955年,毛澤東親自視察了血吸蟲病疫區。11月17日,毛澤東在杭州聽取了衛生部副部長徐運北關于防治血吸蟲病情況的匯報之后指出:“對血吸蟲病要全面看,全面估計,它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1000多萬人受害,1億人民受威脅,應該估計到它的嚴重性。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要消滅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蟲病要當作政治任務,各級黨委要掛帥,要組織有關部門協作,人人動手,大搞群眾運動。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
11月22日至25日,中央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7個省市的各級黨政領導和防治科技人員及專家共100余人。會上傳達了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關于成立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的決定,經過研究,提出了7年消滅血吸蟲病的大體部署,以及防治、研究等具體問題。
中央防治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也于12月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總結了幾年來有關血吸蟲病科學研究工作的成果,專家們研究了防治的各種措施,指出綜合性措施是今后防治血吸蟲病工作的方向。

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到安徽省博物館視察防治血吸蟲病規劃情況
在血吸蟲病肆虐的地區,黨和政府進行了全民動員,各種報刊、廣播以及農村的墻報、喇叭等宣傳工具,廣為宣傳。深受血吸蟲病之害的廣大群眾,都有過慘痛的親身經歷,一聽說共產黨、毛主席派人來治血吸蟲病,要為民除害,人人拍手稱快。
毛澤東一直在關注著這項工作的進展情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他一面號召、部署和檢查工作的貫徹執行情況,一面又去向有關專家學者征求徹底消滅血吸蟲病的意見與科學方法。
1956年2月1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3月3日,毛澤東接到中國科學院水生動物專家秉志2月28日寫給他的信:建議在消滅血吸蟲病工作中,對捕獲的釘螺應采用火焚的辦法,才能永絕后患,土埋滅螺容易復出。毛澤東看了非常高興,當即指示衛生部徐運北照辦。
從此,毛澤東到各地視察時,都要把這項工作當作必須了解和檢查的內容。
1956年,毛澤東接見了廣東省從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陳心陶教授,聽取了他對防治血吸蟲病的意見。1957年4月2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中共中央隨即于4月23日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保證執行國務院關于消滅血吸蟲病指示的通知》。7月7日,毛澤東在上海各界人士座談會上,又特意向有關專家詢問了防治血吸蟲病的情況。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江西省余江縣首先消滅了血吸蟲病的喜訊。9月,毛澤東在安徽視察工作時,專門到省博物館察看了防治血吸蟲病的規劃圖,查詢進展情況,促其實現。
毛澤東看到了《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江西省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消息,心情激動不已,一直在踱步,浮想聯翩。微風送爽,不覺已是旭日臨窗,他憑窗遙望南天,要歌頌這人間奇跡。于是以詩言志,欣然命筆,一揮寫就《七律二首·送瘟神》的不朽詩篇。其一:“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其二:“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這不僅是對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熱情贊頌,也是對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與血吸蟲病作斗爭的堅韌不拔精神和取得的偉大成就的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