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通城大坪鄉內沖村曾是古瑤民在藥姑山的家園千家峒的主要寨落之一。據地方志記載,瑤族的先民們一直在這里安居樂業生活。后來,瑤民因戰亂被迫舉族南遷,從而離開了藥姑山。
瑤人雖走,幾百年過去了,他們的建筑遺址和生活文化習俗卻在藥姑山區較好地保存了下來 ,在內沖瑤族村留下了濃郁的瑤風遺韻。內沖瑤族村是湖北唯一特色瑤族村寨,“瑤族故里”“古瑤文化之鄉” “中華古瑤第一村”“中國古瑤文化傳承基地”都是他的名片。
2019年12月,“中華古瑤第一村” 風景區開園儀式盛大舉行。近來年,內沖瑤族村這個神秘瑤鄉,借脫貧攻堅的戰鼓、美麗鄉村銳氣、鄉村旅游的東風,著力打造“中華古瑤第一村”,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
藥姑深山尋覓“瑤蹤”
庚子鼠年四月,筆者從通城縣城出發,沿藥姑山旅游公路直達大坪鄉東沖水庫。穿過“中華古瑤第一村”迎賓門樓,只見青山環抱之中,古香古色的民居錯落有致。
“內沖是一個古老的瑤族村寨,是海內外近400萬瑤族同胞的圣地,也是古瑤文化的發祥地。”當地鄉鎮干部介紹,內沖瑤族村位于大坪鄉藥姑山南端,地處赤壁、崇陽、通城和湖南臨湘兩省四縣交界處,距離縣城約25公里。
穿行在藥姑山叢林,壘砌整齊的石墻、古樸清幽的石井、長滿青苔的石屋、層層疊疊的石梯田……各種壘石遺存隨處可見,沉淀著濃厚的古瑤歷史文化氣息。在藥姑山大風塝,至今還保存著一大片山地梯田,山腰分布著石屋、石井 、石橋、石溝、石渠、石墓葬及祭祀臺、古棧道等遺跡。
據不完全統計,藥姑山方圓200余平方公里已發現壘石梯地8000多畝、壘石屋場186個、壘石墓葬36處25000多座,壘石溝渠20公里、壘石小道40公里,壘石神臺、神廟276座,碉卡200多座、壘石水井1300多口。其中,集中連片的壘石文化遺存有100多處。
“石頭既是古瑤民的生產、生活及軍事工具,也是其文化、信仰的載體,全面融入了古瑤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藥姑山古瑤村落的壘石規模宏大、工藝精湛、內涵深厚,堪稱一部用石頭記錄的古瑤文化史。”當地導游介紹。
藥姑山歷來享有“江南藥庫”的美譽。據統計,山中藥材共450余科、1100余種、名貴藥材200余種,鉤藤、黃精、七葉一枝花等野生中藥材,俯拾即是。
據載,藥圣李時珍為撰寫《本草綱目》,在明朝隆慶二年(1568年)3月,慕名來到藥姑山(龍窖山),長達半年之久,打尖在白云寺、千佛寺、許家坦、新屋嶺等地,并寫下了“藥姑山上百藥全,缺少甘草與黃蓮”的名句。
“張打鐵,李打鐵,打到張家門前落大雪……”隨著悠揚高亢的歌聲響起,一群穿戴頭巾、銀飾,身穿色彩斑斕瑤族服飾的青壯年男女,在勞作間隙跳起了《瑤鄉拍打舞》。他們時而拍打肩膀,時而拍打腰腹,時而拍打背部,時而騰挪跳躍,步伐矯健輕盈,拍打動作花樣迭出、趣味盎然,歡快有力的節奏展現出瑤族先民熱情、勤勞、淳樸的性格。
通城拍打舞自元、明以來流傳至今,由以手互相拍打自娛自樂的漢、瑤原生態舞蹈發展而來。
據資料記載,1988年,由通城縣文化局精心打造的《拍打舞》參加湖北省首屆民間歌舞電視大獎賽,一舉榮獲金獎,同年隨湖北省民間藝術團赴民主德國訪問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9月,《拍打舞》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參演節目,應邀參加在山西大同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十屆“山花獎”比賽演出,榮獲中國第八屆民間藝術節金獎。
這里深厚的古瑤文化底蘊,吸引了一大批民俗文化專家前來考古和發掘,揭開了內沖瑤族村的神秘面紗。其中包括中國民協專家團、中國(廣西)瑤學會專家學者等。
2009年,經通城縣政府批準正式設立內沖瑤族村;2012年,內沖瑤族村被列為湖北省唯一一個國家級瑤族特色保護自然行政村;2014年,通城縣獲省“瑤文化之鄉”稱號;2016年11月,內沖瑤族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申報,各級、各類媒體的廣泛宣傳報道,藥姑山古瑤文化贏得充分肯定。內沖瑤族村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成為享譽全國的“瑤族故里”“古瑤文化之鄉”“中華古瑤第一村”“中國古瑤文化傳承基地”。
古瑤文化名村綻放異彩
2019年12月,“中華古瑤第一村”風景區開園儀式盛大舉行。昔日閉塞落后的古瑤村寨,而今已經不復存在,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美麗而文明的古瑤文化新村。
春和日麗,再次走進內沖瑤族村,徜徉在濕地公園,古樸的水車悠悠轉動,“喊泉”景點吸引游客躍躍欲試。沿著木棧道,踏上石板路溯溪而上,岸邊垂柳婀娜,芳草如茵,宛如一條“綠色走廊”,自然清新,春意盎然。
氣勢磅礴的遙望千年文化廣場、異彩紛呈的古瑤文化陳列館、古香古色的瑤鄉古街、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等景點和場所,吸引了眾多游客的腳步。
“早就聽說這里是‘中華古瑤第一村,開園的時候沒趕上熱鬧,今天特地過來,果真名不虛傳!”鄰縣崇陽縣天城鎮的雷女士和家人專程前來觀光旅游,一路不停地拍照留影,好不愜意。
如何讓古瑤文化名村綻放異彩,讓更多的人知曉和傳承歷史風云里的古瑤文化?
通城縣委、縣政府集約資源,科學定位,按照整體發展規劃,將內沖瑤族村打造成為美麗鄉村。以“瑤望千年·藥韻楚天”為主題,按照“一軸兩環三片”布局,發掘內沖古瑤文化底蘊,促進文化提質,著力打造“中華古瑤第一村”,打造具有濃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傳統村落。
該項目融瑤鄉風情、山水田園、中醫藥文化于一體,集休閑、度假、娛樂、健身、民宿、餐飲、會議等于一身,充分展現“中華古瑤第一村”的魅力。
走進瑤望千年廣場,兩只參天牛角擁抱著一面黃銅倒模澆筑而成的銅鼓,象征古瑤文化圖騰。相傳,聚居在千家峒的古老瑤族有十二姓氏,為了躲避戰亂往外遷徙,將一對牛角分成十二節,每個姓氏執一節牛角作為信物,瑤族后裔來日就憑此牛角相聚。
在新落成的古瑤文化陳列館里,一座威嚴的盤王雕像引人注目,游客駐足傾聽講解員的解說。展廳分為“古瑤史證”“古瑤傳承”兩個部分,分別陳列和展示了古瑤物證、壘石文化、史跡論證、瑤醫瑤藥,以及藥姑勝跡、民風民俗、古瑤織錦、拍打舞、瑤族服飾、古瑤屋場等,全面詳實地展現了古瑤文化歷史起源和發展歷程,以及大量瑤族先民生產、生活器具和物品,生動地再現了古瑤歷史文化。
為了更好地傳承瑤族特色文化,當地對大風磅、石神廟、古民居、古瑤墓葬等遺址遺跡進行保護;對藥姑山上千年古栗樹、華山松、蘄蛇等珍稀動植物資源進行保護;對鉤藤、黃精、七葉一枝花等野生中藥材進行保護。
與此同時,發掘有文藝特長的本土人才,對與瑤文化有關的民間習俗進行整理、編排,尤其把“拍打舞”“鑼鼓賽”等本地文藝品牌進一步做響。發揮瑤文化研究會等民間學術組織作用,加強與各地瑤學會溝通交流,對已有學術成果進行整理,為古瑤文化建設提供學術依據和參考。
在打造特色建筑的同時,當地重點保留壘石墻、石梯地、干打壘、石板巷道等具有歲月痕跡和歷史意義的建筑殘存,留住鄉愁,留住鄉村記憶。以民俗酒店、古民居、風情街、廣場風雨廊等瑤族建筑為核心,以現有民居瑤族風格打造為主體, 空間上依山就勢、參差錯落,形成層層疊疊的立體村落效果。
瑤鄉旅游經濟造福鄉鄰
近來年,當地黨委、政府在全面落實易地搬遷、政策兜底、健康醫療等扶貧政策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牽引,以種植、養殖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獼猴桃、柿子、草莓、勾藤、黃精、黑山羊等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一批采摘園和示范基地。
同時,以瑤鄉風情、山水田園、中醫藥文化為主題,大力發展集休閑、度假、娛樂、健身、民宿、餐飲、會議等多項服務于一體的旅游服務業,讓游客體驗“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為主的鄉村旅游之樂。
37歲的村民胡有志,是內沖瑤族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從2015年開始借助“瑤文化之鄉”的品牌,開辦農家樂,年均收入20萬元以上。如今,他開辦的“瑤鄉人家”已是內沖瑤族村遠近聞名的招牌館子。
“店里主打鄉土菜肴,各種蔬菜、家禽和肉類都是自己家里種養,菜肴按照傳統方式烹飪,顧客還能品嘗到手工炮制的藥酒。”為了配套發展農家樂,胡有志從2016年開始先后創辦通城瑤鄉養殖專業合作社、通城古瑤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已養殖山羊200只、土雞300只,種植草莓、水蜜桃、獼猴桃、柿子等水果10余畝,開發鉤藤等中藥材80余畝,年收入實現翻番。
不僅如此,他還吸納周邊村民長期在農家樂務工,僅去年就發放工資20多萬元。同時,帶動147戶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分紅。2017年至2019年,共計分紅10萬元。
如今的內沖瑤族村,黃精、鉤藤漫山遍野,果蔬基地連片鋪展,鮮花溫室春意濃濃……全村農家樂、酒店、民宿等已有20家,帶動就業200余人。去年,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年收入12萬元,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中華古瑤第一村”建成開園以來,前來觀光旅游的游客和市民紛至沓來,瑤鄉旅游經濟逐漸升溫。“預計今年村級經濟收入可達90萬元以上。”當地鄉鎮干部說。
家住內沖瑤族村10組的“瑤妹子”胡佳楠,放棄遠在外地電子廠的工作,在家門口支起了小攤。在售賣飲料、零食、兒童玩具的同時,她還出售瑤族特色小手工制品,出租瑤族特色服裝供游客拍照。“瑤族特色服裝男女老少款式都有,穿上拍照很有紀念意義。”胡佳楠說,以后村里的游客會越來越多,將帶動全村的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