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龍
摘 ?要:就足球運動來講,其深受中小學生的喜愛。然而,由于受到場地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其并不能隨時隨地開展。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農村體育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也有了明顯地提升,多樣性是其實施教學活動時的重要目標。足球運動雖然在農村體育教學過程中容易開展,但是依然需要將教學方式多樣化和學生運動品質和精神的培養作為著重關注的內容,從而使其學習能力和身體素質得到充分地提升。本文主要圍繞農村中小學足球運動的開展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足球運動 ?途徑
中圖分類號:G84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170-02
Abstract: As far as football is concerned,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ite and other factors, it can not be carried out anytime and anywhe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its teaching activities. Although football is easy to carry out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it still needs to focus 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s quality and spirit, so as to fully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way to carry out football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otball; Ways
1 ?農村中小學開展足球運動具有的優勢
1.1 土地資源豐富,場地靈活性較強
足球運動對場地面積要求要高,然而,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來講,一個能夠滿足學生足球運動的綠茵場是非常難得的[1]。對于中小學來講,通常是一個學校配備了一個操場,這也使得足球活動安排不夠靈活。而反觀農村來講,其土地資源較為豐富,且場地面積較大,可以為學校足球場地合理設計奠定重要基礎。此外,即便沒有足球門等足球必備設施,但是在寬闊的、平整的土地中學生也能盡情享受足球帶來的樂趣。此外,在與自然融合的過程中對學生身體鍛煉和情感熏陶也具有重要意義。
1.2 學生思想淳樸,為足球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農村孩子具有淳樸等特點,無論是其思想還是品行方面也更加有毅力、更加能堅持、更有擔當。加之,農村孩子之間彼此熟悉,能夠使其快速進入到運動等集體氛圍中,提升了其在足球運動中的適應性。也正是基于農村孩子上述特點下,為足球運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2 ?足球運動對農村教學具有的重要意義
2.1 有利于學生優秀品質的進一步培養
成人是成才的基礎,優秀品質是人才的基本要素。就農村學生來講,其比城市學生接受的磨練更多,基于家庭生活下其更有擔當。足球運動的開展從本質來講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球之間的互動,不僅能夠使參與者獲得身心的放松,深刻體會運動具有的快樂,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且在與人互動、合作的過程中也能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優秀品質。
2.2 促進了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
農村孩子會輔助家庭做一些家務活,較城市孩子相比來講身體鍛煉機會較多,加之平日玩耍時其場地更大,環境相對更加安全,這也是農村孩子身體素質優于城市孩子的重要原因。然而,從本質來講,上述這些只是生活細節方面的幫助,并未真正進入到運動角色,同時,沒有相對規范的運動過程為支撐,對農村孩子熱愛運動的保持也是不利的。而足球運動的開展可以使農村孩子運動更加完整,滿足了農村孩子熱愛運動的心愿,增強了其運動精神,激發了其運動興趣,對提升其身體素質也大有裨益。
2.3 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農村與城市對比來講各方面相對閉塞,無論是接觸到的人還是事物,遠沒有城市孩子接觸到的豐富,這也會導致農村孩子出現一定的自卑感。因此,要著力打破城市和農村存在的這種不平等現象,盡量為學生創設出一致的環境,培養其健康的心理環境。足球運動的開展使得農村體育運動更加豐富多彩,獲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環境與內容,對學生自信心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3 ?農村中小學足球運動教學的開展途徑
3.1 以足球游戲為載體,注重足球興趣和運動習慣的培養
足球運動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借助足球游戲來切入,以此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保持長久的運動欲望的目的。將足球游戲引入到農村中小學足球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體會到足球帶來的快樂,感知勝利和拼搏的喜悅;另一方面對激發學生足球興趣,并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在足球游戲開展過程中,要打破以往注重結果的方式,將側重點放在學生運動過程中[2]。值得關注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開始就采用運動或比賽的形式,這對學生興趣激發和運動狀態的進入是不利的,而是要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向其講述足球的基本技能,并將其融入到足球游戲當中,例如可以讓學生踢足球越過障礙物或者射門比賽等,這樣不僅可以使不同學生對足球操控能力得到清晰的展現,而且對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具有重要意義,利于后續足球運動習慣的養成。
3.2 獲取多方面力量的支持,為足球運動開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和物質保障
農村中小學足球運動需要基于廣大農村教育者和相關企業的大力支持下開展。同時,農村具有土地資源豐富等特點,對其加以利用就可以為足球運動提供很好的場地。不僅為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而且也為其他人員的身體鍛煉提供了場地保障[3]。因此,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當地企業要給予一定的支持,保證農村足球場的順利建造。同時,還可以以冠名方式為路徑開展足球比賽,并設置相關的獎品,以此使中小學生在足球運動中的參與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就學校領導方面來講,要堅持專款專用原則,并著重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經足球教學管理向規范化和細致化邁進,為學生足球運動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針對部分體育知識足球運動知識缺乏這一現象,可以從外聘請專業足球教練到校任教,并對現有的足球教師進行足球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以此帶動其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
3.3 注重足球教學方法的開發,提升其多樣性
3.3.1 實施多元化練習,培養學生足球技能
據了解,農村學生在以往接觸足球的機會并不多,同時,由于沒有專業的足球教師對其技能予以指導,因此,學生對于足球的興趣無法得到長久的保持。為了打破這一現狀,在農村足球運動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將側重點和關注點放在足球技能訓練上,從而使學生對足球知識和技能有更好的了解與掌握[4]。例如可以借助小組溝通與討論的方式,對弧線球的踢法進行探究,探索腳背內側、腳背外側踢球的方法。或以小組賽方式為依托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足球進攻戰術和防守戰術等。
3.3.2 以多媒體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
通常來講,足球運動中動靜變化較快,不容易把握,僅僅依靠教師口頭講述與示范并不能幫助學生清楚地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其中,將足球運動過程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深化學生對足球運動中動作變化的理解與把握,另一方面對提升足球運動教學效果也具有重要意義[5]。以傳球動作為例,教師可以將正確的動作向學生展示出來,待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向學生在播放幾個有問題的片段,讓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并予以糾正。如果在播放過程中有學生反映速度快看不清等問題,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慢放功能,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此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足球的動作要領,同時,讓學生分析錯誤地動作有助于學生對自身動作的反思,是正確動作定型得以形成的重要措施。
4 ?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確保足球運動在農村中小學的順利開展,就要充分了解農村足球運動開展優勢和足球運動對農村教學具有的重要意義,以此為基礎,加大對其的探索力度,除了要注重游戲教學法運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還要推動教學方法多樣化發展,并及時尋求多方力量的支持,保證農村足球教學的合理規劃,從而使足球運動成為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中的亮點。
參考文獻
[1] 黃光華.淺談制約農村中小學生足球水平提高的因素及對策[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5):105,108.
[2] 吳建英.農村中小學開展足球運動現狀調查與實施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5):82,84.
[3] 王珂.成都市中小學足球教師能力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240-242,244.
[4] 劉向東.構建中小學校園足球活動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3):120-121.
[5] 湯倩茹.提高中小學足球校內競賽水平的措施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3):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