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貴州紫云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是布依族人民社會生產生活的一個縮影,為布依族人民世代相傳,起源于布依族社會的祖先祭祀與生產生活。粑棒簸箕舞是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體育舞蹈,具有豐富的身心健康價值、休閑娛樂價值、促進人際交往的價值以及優良的體育教學價值等多種社會功能。本文對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起源與社會文化價值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貴州 ?布依族 ?粑棒簸箕舞 ?起源 ?社會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J722.2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196-02
Abstract: The ba stick dustpan dance of buyi nationality in ziyun, guizhou is a miniature of buyi nationality's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It i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r buyi nationality's ancestors who originated in buyi nationality's society to offer sacrifices and production and life. It has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such as ric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value,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social cultural value of buyi nationality's ba stick dustpan dan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its bett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Guizhou; Buyi; Dustpan dance with stick; Origin;Sociocultural value
布依族是中國眾多少數民族中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布依族人民在不斷的社會生活實踐之中創造了屬于布依族人民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發源于各民族的生產和生活,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土壤中,并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之中體現自身的社會文化價值[1]。粑棒簸箕舞是舞蹈和體育的結合,是流傳于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壩羊、火花等鄉鎮的布依村寨的民間舞蹈,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曾經瀕臨失傳,后來因為多彩貴州舞蹈大賽發掘才得以保存下來。對粑棒簸箕舞的起源與社會文化價值進行研究,有利于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1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起源
1.1 起源于布依族人民的祖先祭祀
據清乾隆年晨李節昌纂的《南龍志·地理志》記載:“六月六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為六月兀。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攘災祈禱,預祝五谷豐盈……”流傳在貞豐、鎮寧、紫云的傳說認為,“盤古”發明了水稻的栽培技術,但因孤單一身,日子仍然過得清苦貧寒。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兒子新橫為繼承父業,造福人類,刻苦專研,要把水稻種植技術提高。然而新橫的后母對他非常的不滿,并虐待他,新橫不服便托夢告到天庭他父親那里,盤古氏陰靈顯圣,要毀掉水稻。保證為了供祭盤古發明水稻栽培技術、永保子孫萬代五谷豐登,于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盤古逝世日)這天,率領子孫宰豬殺牛、打糍粑等供奉盤古,祭祀祖宗。起源于當時的盤古祭祀活動時簡單的打糍粑,逐漸演變為一支具有民族特性的民族傳統體育舞蹈。
1.2 起源于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
打糍粑是布依族人在節慶活動、婚嫁、立房等喜事必不可少的活動。它的制作工序簡單,主要是將糯簸箕簸干凈后淘洗浸泡,蒸成糯米飯后,便倒于大木頭鑿成的粑槽內,直到把槽中的糯米飯打成團為止。心靈手巧的婦女夢洗凈手,用油或者芝麻粉抹手將糍粑捏成像碗口大的圓粑粑。但是他們不論在打粑粑,還是捏粑粑,都賦有舞蹈動作,還伴隨些歌唱,有說有笑,主家的堂屋自然的成為打糍粑的舞場,粑棒簸箕舞也隨著這一生產生活勞動而產生,使用的舞蹈工具也是布依族人民家中生產生活的工具。而后又演變為男女青年娛樂與戀愛時跳的舞蹈,也成為各民族人民交流互動的場所。
2 ?粑棒簸箕舞的社會文化價值
2.1 獨特的身心健康價值
粑棒簸箕舞動作主要是以快走、跳躍、下蹲、慢跑為基本動作元素的運動活動,而它包括手上和腳上動作,可以說是一種帶動全身肌肉的運動的活動方式。“粑棒舞”及“簸箕舞”的動作,使得人們的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臀大肌、肘關節、膝關節以至于全身每塊肌肉都得到良好鍛煉。根據節奏鮮明的擊鼓聲,人們表現出輕快、敏捷的動作形態,跳完一支5min的粑棒簸箕舞,人們大汗淋漓。人們不僅愉悅了心情,身體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如若長期進行粑棒簸箕舞的訓練,還可以發展人體的肌肉力量、關節力量、機體耐力、肢體協調性等素質。
2.2 促進人際交往的價值
在紫云洛河每年舉行六月六布依風情節時,方圓幾十公里村寨人們都來參加和參觀,往往會形成幾十人甚至幾千人的聚會,這一活動是男女青年相識交往的絕好機會,小伙子和姑娘們通過六月六節日進行定期集會,再通過粑棒簸箕舞活動的相互接觸互動后彼此認識,加深了解后組建家庭。所以在粑棒簸箕舞中就有男女青年互生情愫、相互交流互動的情節,可以看出這支民族傳統體育舞蹈具有拓寬人們的人際交往、增進各族人民感情交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提高社會適應的價值。
2.3 顯著的休閑娛樂價值
粑棒簸箕舞實為表演性質的項目,體現出其較強的休閑娛樂特征,而且隨著村寨城鎮化的演變,其原有的農耕、生產生活及祭祀等原始功能已經在逐漸退化,反而是休閑和娛樂的功能日漸凸顯。粑棒簸箕舞以精美的服飾、特殊的道具及精彩的故事情節的特點吸引人們好奇、參與的社會特點。粑棒簸箕舞隸屬于典型的通過運動宣泄情感、歡娛身心,具有很強的娛人和自娛性[2]。如若將此舞蹈作為娛樂健身的活動,能夠使得人們積極的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充分的體驗了體育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此同時,身體的良好健康狀態及情感上的快樂宣泄不斷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的質量。要把握好粑棒簸箕舞突出的民族特色,使得它更加符合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在全民健身中發揮其應有的休閑娛樂價值.
2.4 優良的體育教學價值
在高校引入原生態舞蹈,把它原始的表現形式、內容、道具等盡量按原樣呈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本地區的、本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及其文化本身,這就是對原生態舞蹈最好的傳承和保護[3]。在紫云當地民族傳統體育舞蹈不僅走進了校園,還在校園文化的一部分[4]。粑棒簸箕舞集娛樂性、健身性、表演性于一體,既有較高的娛樂觀賞價值,又是獨特的健身運動,它不僅增強了青少年的體質,而且使得傳統的、優秀的、瀕危的民間體育項目得以傳承與弘揚。由此可見,將粑棒簸箕舞融入學校體育教學中,必將會為我國的高校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體育改革創新的成功探索。
3 ?結語
綜上所述,粑棒簸箕舞是一支具有多元社會文化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舞蹈。隨城鎮化后民族村寨社會不斷變遷和社會文化多樣性的需求,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地位、社會價值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粑棒簸箕舞在現代生活中具有豐富的身心健康價值、人際交往價值、娛樂價值及體育教學價值,對其社會文化價值進行深度剖析。讓社會各層全面認識和了解其社會文化價值及其內涵,對推進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學校體育教學、全民健身、體育旅游以及實現對粑棒簸箕舞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波,馮紅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10):31-33.
[2] 方楨.少數民族集體舞蹈的娛樂健身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01(6):33-34.
[3] 史薇蕊,鞠海濤.《原生態舞蹈進入高校課堂》[J].商情,2012(16):13.
[4] 馬孝東.民族文化進校園特色教育譜新篇[N].貴州民族報,2017-11-01(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