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革 王園芳
摘 ?要:在大部分運動當中,運動者都是看著目標作出反應,高爾夫運動也不例外。高爾夫球運動與其他運動的區別之處在于,運動者在擊球時不能用眼睛看著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這項運動增加了難度。在確定目標之后,則需要高爾夫球手從手、手腕、手臂到肩膀,再到髖、膝蓋和腳一連串的完整性揮桿動作來達到這一“目標”。而在這一過程中,高爾夫球手的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各司其責,不同部位的分工,相互協調,使得高爾夫運動者在高爾夫球運動揮桿過程中達到自己所需的擊球效果。
關鍵詞:高爾夫球運動 ?目標 ?揮桿原理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a)-0219-02
Abstract: In most sports, players react by looking at the target, and golf is no exception. Golf differs from other sports in that players can't look at the target while hitting the ball, which adds to the difficulty of the game to some extent. Once the goal is set, it takes a golfer's complete swing from hand, wrist, arm, shoulder to hip, knee and foot to reach it. And in this process, each part of the golfer's body h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mutual coordination, so that the golfer in the golf swing process to achieve their own required hitting effect.
Key Words: Golf; The goal; Principle of swing
眾所周知,高爾夫球打的好與壞,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看球能否依照你心中設想的飛行軌跡朝目標方向飛去。而揮桿的好與壞最直接的決定因素是在揮桿的過程中能否做到協調一致,在擊球瞬間還原擊球時的準備動作。那么,不得不談一下握桿以及身體各部位在揮桿過程的作用。
1 ?沒有萬能的握桿方式
沒有一種握桿方法適合所有的人,因為每個人手的大小和握桿的力量都不一樣,但一般建議以左手手指握桿。先讓桿頭底部貼平地面,然后再進行握桿,并抵著右手中指的第二關節,用手指握桿,才能使手腕靈活。這個位置則依據你的需要和力量而有所不同,握桿的壓力大小對球手非常重要,握桿要輕的足以感覺桿頭重量,同樣在揮桿過程中也應感覺到桿頭的重量。
2 ?雙手、手腕、前臂的作用
揮桿時手,手腕和前臂都要各司其職。手在揮桿中基本上呈現出彎曲,打直,再彎曲這一動作過程,手腕的柔軟性,使得這種現象的產生。前臂的動作需要像是和球握手一樣,雙臂向右后上揮時,拇指形成向上的方位,下揮桿時拇指向下指向球,隨著手臂的揮繞,形成良好的轉動和揮桿。以6號鐵為例,假如6號鐵正常距離為180碼,在保持身體其他軀干不動的情況下,僅僅利用手、手腕,做上下的揮桿,正常情況下可以打35碼左右的距離,當手、手腕、手臂結合在一起揮桿擊球時,將能擊出正常6號鐵桿的40%左右距離,約70碼。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感受球桿在揮動過程中的節奏,手、手腕、手臂融為一體。在這一動作過程中通常用2種方法來練習并培養揮桿和擊球感覺。第一是把Tee插在握把尾端,往下握桿,至能輕松感覺桿頭重量的程度,然后上桿,至Tee指向球,然后下桿前揮,也至Tee指向球為止,這個練習可以培養練習揮桿感覺。有人認為距離力量有關,這是錯誤的觀點。距離是來自桿頭速度、揮桿幅度和擊中甜蜜點。第二個練習方法很簡單也很有趣。用5號木作為例子,坐在椅子右前角,身體稍向前傾,右腳放在椅子腳上,稍向下握桿。用手、腕和前臂揮桿,以最小的力量將球擊出去,而此時仍然面對著地上的Tee。
3 ?肩膀帶動手臂還是手臂帶動肩膀
如果以肩膀來控制揮桿,那么肩膀一定是緊繃的,所以一定由手臂的揮動,來轉動肩膀。揮動不是由轉動帶來的,反而是揮動帶來了轉動。再次,手臂揮動幅度增加,將看到距離的增加。前述這2個揮桿要素的結合,也就是以手、腕和前臂揮桿。把上桿幅度再增加,上桿至頂點,手臂大約轉了180°,肩膀大約只轉了90°。第二部分揮桿動作目的在于傳導手、腕和前臂并使動作流暢而有節奏,這里有一個練習動作供大家參考。雙腳盡量合在一起,這時利用手、手腕、手臂來進行揮桿,上桿至球桿握把頂端指向球位,收桿亦是如此。當做這類練習時,很多球友發現在做這個動作時很可能打出右曲球,因為你在擊球和送桿時,肩膀限制了手臂的完全揮動。有一個辦法可以調整球右曲的現象。以正常的步驟瞄球,接著身體向右轉,這時的球位正對你身體的左側。這時仍然以正常的路線揮動,即可改變此現象。
4 ?身體的一體性——揮桿的關鍵因素
加入揮桿的第三個要素——下半身的旋轉,以腳、腿和軀干的動作,來支撐上述的2項揮桿動作。真正的好球員,他們身體的轉動與球桿的揮動協調一致,他們能依據揮桿的快慢調整身體轉動的速度,技術較差的球員試著以身體帶動球桿,順序是錯誤的。軀干的轉動,僅占擊球距離的20%,上桿時前腳的重心向腳內側移動,身體的重心向后腳移動,同時右臀向后旋轉[1]。下桿時重心出現反向的情況,這時臀部回轉,以支撐手臂的揮動并維持正確的下桿路線。下半身轉動的目的在于,重心的轉移和支撐作用。有一個轉動效率的練習。第一個是并腿揮桿練習,按照一般姿勢瞄球,然后左腳并向右腳,上桿至頂點位置,左腳向前如打棒球姿勢,然后雙臂順勢往前揮,如此可以增進中心轉移效率,這樣的動作有助于啟發身體重心的橫向轉移并支撐雙臂的揮動。還有一個是將球按照一條直線擺列,依次揮桿擊球。這種練習方法有助于身體各部的分工合作,增加腿部與手臂的協調。
綜上所述,揮桿第一要素約占擊球距離的40%,加上手臂和肩膀的轉動,也占了40%。最后,下半身的轉動,完全發揮了揮桿的效率。揮桿在順序上則需配合個人的需求,有些人需要由手腕打曲起桿,有些人則需要以手臂揮動開始,還有一些人則需要以臀部轉動開始。但重點在于在準確的時間釋放,釋放擊球即擊球時球桿回到了原瞄球方位[2]。如果把下桿想象成200m的賽跑,即可了解該如何進行揮桿,才能得到精確的釋放時間。在外側跑道的人,必須先跑一段,才能在轉彎時趕上內側跑道。因此200公尺賽跑,從上桿的頂點開始算起,桿頭轉動了大約有18英尺,必須與離球6英尺的手臂做同步的協調,但臀部只轉動了1英尺,而這是在內跑道的人,因此釋放時間若要精準,必須對球桿的揮動,手臂的揮動和身體的轉動做同步的協調,這就稱為時間的調控。練習時應注重揮桿中桿頭位置的感覺,揮桿路線,桿面方向。
參考文獻
[1] 黃志勇,鄒瑤.頂級男子職業高爾夫球手競技水平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3(2):64-67.
[2] 車旭升,金春光.高爾夫木桿揮桿技術動作的運動力學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4):41-45.
[3] 陳革.淺析果嶺周邊區域切球技巧[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5):770-771.